“你的意思是,這世界上不存在‘悖論’?”</p>
“客觀來講不存在……但怎麽說呢,思考中我們卻往往需要它存在,但不是作爲‘悖論’,而是作爲‘對抗性’——當兩個通常都會出現的規律開始沖突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卡在原地,将其當成一個‘悖論’,放任它在我們心中作爲一種‘神秘’,我們需要詳細明判那兩種規律,看看它們在這‘對抗’中哪一方會‘勝出’,亦或者‘兩敗俱傷’——我們需要得出一個‘結果’,因爲現實并不會等我們陷在這裏面胡亂糾結,‘事情’一直都在‘發生’着,而‘思考’所要做的是嘗試去‘預測’它們,但無論‘預測’還是‘客觀事件’,最終都會有一個确定的‘結果’出現——</p>
那在有‘結果’出現的情況下,‘悖論’,這種東西還符合定義嗎?”</p>
“……方便說得簡明一點嗎?”</p>
“用手推東西東西會被推動,那麽兩隻手互推的時候,哪一方會被推動?”</p>
“力氣小的那邊啊。”</p>
“有一個曾經很有名的悖論,似乎叫做‘黃油貓’還是什麽的……聽過嗎?”</p>
“貓跟面包綁在一起的那個?”</p>
“就是那個——假設,面包極小極小,加上它上面的黃油也不過是灰塵一樣的體積——貓會受影響嗎?”</p>
“啊?”</p>
“‘體積’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那麽先假設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極端的‘體積’——塵埃一樣大的黃油面包,正常體積的貓,那麽……貓,會因爲一粒灰塵粘在了背上,而非自身的運動神經是貓中之恥,就沒法四足朝地嗎?”</p>
“……幾乎……嗯……不會。”</p>
“很好,那麽反過來——塵埃一樣大的貓,先甭管那貓是怎麽縮小的,也别管那種體積那種質量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到底支持不支持得了——面包,會受影響嗎?”</p>
“……啥?”</p>
“那種情況下貓對面包的影響還不如面包屑——那麽,面包,會因爲突然多沾了一粒面包屑,而不受空氣阻力影響、讓沾了黃油的那一面在通常墜落環境下一定着不了地嗎?”</p>
“不會。”</p>
“那麽,逐漸将兩者放大,把兩個案例中那‘極端小’的‘體積’,給逐漸放大,乃至回到正常——這規律,有變化嗎?”</p>
“……我可不可以理解(爲)存在一個‘臨界點’,在一開始的體積變化不明顯的時候兩個案例裏‘極端小’都不會對另一事物造成影響,但萬一達到了那個臨界點,兩者就會開始互相造成影響?”</p>
“大概意思就這樣——但那兩者終将都要落地不是麽?”</p>
“嗯?”</p>
“也就是說不管造成什麽樣的影響,那兩者都要落到地上,都要有一方先着地,亦或者一起着地,亦或者被摔傷、扭傷——再怎麽着也沒時間讓我們慢慢判斷哪方會先着地不是麽?”</p>
“……你的意思是‘悖論’不值得浪費時間去思考?”</p>
“但這已經不是‘悖論’了,這已經變成一個‘假設’了,誠然‘假設’有時候也會顯得很複雜,但我們最終不是依舊能得出一個結論嗎?”</p>
“……得出來了嗎?”</p>
“‘黃油貓’問題受雙方體積影響,這不是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嗎?”</p>
“……這也行?”</p>
“你直接跟我說‘黃油貓’我也不知道該怎麽回答的,你又沒告訴我那黃油面包貓各自的大小,你也沒告訴我那是什麽質感什麽密度什麽軟硬度的面包,你沒告訴我什麽牌子粘稠度是多少的黃油而且被塗到了面包上多少,你更沒告訴我那貓是怎麽品種體積重量體型運動能力具體怎樣……就像是一個填空題,放眼望去‘題目’在哪都不告訴我,就給個‘括号’……我怎麽回答?”</p>
“……那給你一個前提十分明确的問題,你就能回答了嗎?”</p>
“如果前提真的十分明确,那我自然是能回答了——但我是用‘什麽’回答的呢?”</p>
“……‘解題方法’?”</p>
“那剛剛‘黃油貓’問題的‘解題方法’,是什麽呢?”</p>
“……‘體積’?”</p>
“很不錯,雖然不完全,但我們剛剛舉例佐證的正是‘黃油貓問題’與‘體積’之間的關聯——那麽,萬一我們不知道,不知道這一個‘結論’,哪怕它并不是事件本身的結論,隻是這事件中一個不那麽直接的‘規律’,一個容易被人下意識忽略,但确實存在着的規律……我們能解答出‘黃油貓問題’嗎?哪怕‘題目’本身很完整具備十分明确的前提?”</p>
“……所以說,相對于‘某一種問題’,而非是具體的‘某一個問題’,‘解題方法’也算得上是一種‘結論’?就跟‘某一個問題’所對應的‘答案’一樣?”</p>
“應該說‘某一種問題’裏面我們能得出來的隻有‘解題方法’,隻有‘某一個問題’中才有它所對應的‘答案’——你可以這麽理解,真的,完全不影響,雖然嘛……好吧,其實很無奈,單單純純的‘黃油貓’我們并不能明确知道先落地的到底是黃油還是貓,還是那樣的問題,我們不知道是什麽樣的黃油什麽樣的貓——隻有‘明确’了,把所能造成影響的概念全集中在一起了,我們才能進一步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進行解答……這就是爲什麽絕大多數概念人們都要去進行試驗的原因,畢竟單一個問題中的前提去哪裏找最方便?還不是‘實際發生過的情況’?所以說,就‘解決問題’這一點最有效的其實還是‘實際案例’,越接近、前提越相似、最好是‘一模一樣’的那種案例——是的,這點就是唯一,就是最能幫我們解決事件的良方,如果你想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最好用的就是現實中的案例——可現實中不管你把怎樣的貓怎樣的黃油綁在一起,它們終會落地、而不會給我們慢慢讨論到底是誰先落地的時間……不是嗎?”</p>
“……所以說除開作爲一個思考的節點,以及爲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類似問題’而‘防範于未然’……‘悖論’這種東西是沒有其他用處的?”</p>
“不,‘藝術作品’……啊不好意思啊我把這一茬給忘了,但怎麽說呢,如果目的是引導人們去思考,如果目的是提高人們的獨立判斷能力,簡稱‘提高智商’——‘藝術作品’中運用一些‘悖論’,順帶再将它們扒得體無完膚以告訴我們那悖論到底是什麽一回事能對我們進行怎樣一種現實意義上的‘指導’……</p>
……那麽再多的‘悖論’我也沒法反對不是嘛~~”</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