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孟子喝水的間隙,告子終于拿回了話語權:“天生的資質叫做性。”
孟子快速地咽下茶水,燙的眼淚都出來了:“天生的資質叫做性,意思就是說,一切白色的東西叫做白嗎?”
告子答道:“當然了,難不成白的成黑的?”
孟子微微一笑反問道:“白羽毛的白猶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猶如白玉的白嗎?”
告子答道:“你終于說出一句人話了。”
孟子看着對方說:“那我問你啊,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嗎?”
告子決定不和他這麽糾纏不休,而是換了一個說法:“喜歡美好的東西,這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東西不是外在的東西,義是外在的東西不是内在的東西。”
孟子說:“什麽叫仁是内在的東西,義是外在的東西呢?我說哥們,你是在說繞口令還是貫口啊?”告子感覺自己扳回了一城,當即搖頭晃腦地說道:“他年紀大我就尊敬他,尊敬長者之心不是我所固有;這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認爲它是白的,這是因爲外物的白被我認識的緣故。所以說啊,仁是外在的東西。”
孟子終于從這段把人都繞暈的話裏面轉了出來,決定反着去繞一繞告子。于是說了:“白馬的白和白皮膚人的白或許無所不同,但不知對老馬的憐憫心和對老人的尊敬心,有沒有不同呢?你說義是外在的,那麽所謂的義,是在于那個老者呢,還是在于尊敬老者的人呢?”
告子眼睛一撇:“我的弟弟我就愛他,是秦國人的弟弟就不愛。這是因爲我自己喜愛的緣故,這就完全可以證明,仁是内在的東西;恭敬楚國的老者,同時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是因爲他們都是長者的緣故。這種是義,所以說義是外在的東西。這有什麽問題嗎?”
孟子笑着說道:“哥們,那我就得問你了。喜歡吃秦國人的鹹鴨……哦不,烤肉,和喜歡吃自己做的烤肉,從味道上來說都是一樣的。所以說烤肉是外在的東西,是不是這個意思?”
告子傲嬌地答道:“然也。”
孟子哈哈大笑道:“那麽,難道你喜歡吃烤肉的心理也是外在的東西嗎?”
告子突然跳了起來:“不要再說烤肉烤雞烤鴨烤鵝,任何BBQ的東西都不許說。”
公都子插話進來了:“這次我站告老師這邊。師父,按照您定的養生食譜,咱們今天的午餐是白粥窩窩頭配鹹菜,晚餐是素面條配青菜。現在都這個點了,還說道烤串上面,确實有那麽一丢丢不地道。”
這麽一說,孟子自己也是猛地咽了幾口口水,立即表現出自己從善如流的一面:“行,我接受你們的批評,同時也同意你們的這個意見。小告啊,你看到沒有,我這人就是這樣。隻要别人說的有道理,我是最能接受正确的觀點的。”
兩人取得了第二次共識,并因此再度暫時和解。可這麽一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一時半刻感覺好像找不到可以撕的地方了。
戰場上的寂靜最是滲人。且不說孟告雙方,就連公都子,也感覺到要是再不說點什麽的話,空氣中的壓力會把人都擠得爆炸。于是開口說道:“兩位老師的交流讓我想起了昨天我和孟季子的争論。”
孟子和告子兩人正愁找不到話題呢,既然公都子這麽識趣的,當然不能辜負他的一番美意,于是異口同聲讓公都子說說。
公都子于是說了起來:“孟季子那貨問我爲什麽義是内在的東西。”
孟子慢慢品了一口茶水:“那你怎麽回答的啊?”
公都子說道:“我說,恭敬是因爲從内心裏面對對方産生這種感覺之後,再表現到行爲舉止上面的,所以說義是内在的東西。”
告子不悅地開口又止。畢竟公都子屬于晚輩,自己直接開撕的話,有點自掉身價。
孟子則是摸着自己的長胡子點頭道:“這話說的,沒什麽毛病。”
“可是師父,”公都子一下激動起來:“誰知道丫的給我挖了個坑,我掉到坑裏現在都沒爬起來。”
孟子饒有興趣地問道:“挖了個坑?什麽坑?快說來爲師聽聽。”
公都子解釋了起來。
孟季子聽到他剛才那個回答後,就又問說如果鄰居比你哥哥年齡大,應該對哪個更恭敬。
公都子回答當然是對自己的哥哥更加恭敬了。
孟季子就有問了,如果三人在一起喝酒,應該先給誰倒酒?
公都子回答說肯定是先給鄰居倒酒,因爲他年歲比較大。由此可見,義還是外在的東西,不是由内心發出的。
孟子問道:“那你怎麽回答的呢?”
公都子羞慚地低下頭,上下嘴皮嗫嚅着說不出話來。
一看這情形,孟子就知道自己徒弟應該是答不上來,被人搞了個灰頭土臉。不過這次他倒沒有給臉色公都子看,而是微微低下頭自言自語:“這還真是個坑……”
一直旁聽的告子聽到友軍的重大勝利,忍不住臉上笑成了一朵菊花,非常愉快地說道:“小公啊,别聽你師父的。這怎麽算是坑呢?這完全就是人家說的是對的啊,義本來就是外在的東西嘛。”
這時孟子已經想到對付的方法了,他沒有搭理告子,而是對公都子說道:“這樣,你等下就去找孟季子,問他是恭敬他的叔叔還是恭敬他的弟弟。”
公都子不解地說道:“那他肯定是說恭敬叔叔啊。”
孟子嘿嘿一笑:“那你就再問他,可是你的弟弟是祭祀時的神屍,又該恭敬誰呢?”
公都子答道:“這個不用說,他肯定是回答恭敬弟弟了。”
孟子笑得更愉快了:“這時候你就可以問他,那你爲什麽又說要恭敬叔叔呢?”
公都子撓着頭回答:“因爲弟弟那個位置更得恭敬啊。”
孟子哈哈大笑道:“你就告訴他,這就是爲什麽你要先給鄰居倒酒的原因平時的恭敬在于哥哥,暫時的恭敬在于年長者。”
聽到這裏,告子忍不住出言駁斥:“沒錯,對叔父也是恭敬,對弟弟也是恭敬。但還是要根據他們的位置來決定,這不正好證明義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心發出的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