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番大朝,漢班足足少了一半,足見這些漢官心中所想,又何必強人所難?”
布木布泰同姑母哲哲的意思大緻一樣,都認爲朝廷中那幫漢官已然不可信,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将這些漢官也帶到關外去。
範文程卻道這些漢官雖然很多人氣節都不堪,比如當年都降過李自成,如今一個個又都是搖擺之輩,對大清根本沒有忠心可言,如此輩者,理當全殺了才好。
然而範文程又認爲這些漢官殺不得,因爲這幫人個個都是漢人中的精英之輩,其聲望及人脈都絕非普通漢人百姓可比。
因此若将這幫漢官留給順賊,則無益是使賊如虎添翼,加快賊之一統局面。但若使這些漢官盡皆出關,則以他們的才智,将來一定能爲大清張目。再差,也能使賊之統一北方進程爲之變緩,有利于将來大清再次入關。
“眼下我大清被迫出關,滿洲國族本就人丁稀少,若輕易舍棄這些漢官及至漢軍八旗,恐我滿洲越發獨臂難支”
甯完我進一步補充了範文程的意見,認爲大清眼下岌岌可危,滿洲一族本就人丁稀少,現遇大難當及時調整過往政策,吸納漢官及漢軍諸旗充入滿洲,使他們爲大清效力,而不是視這些漢官及漢軍八旗如洪水猛獸加以提防戒備。
“依奴才看,當年太祖皇帝在遼東頗恨漢族讀書士人,見了就殺。太宗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重用漢官,比如範文程與老臣,還有鮑承先等,又招降洪承疇,重用孔、耿、尚等降将,方有甲申入關之壯舉!”
甯完我直言不諱,稱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制定的出關相關政策以滿洲人爲重,忽略了漢軍八旗及漢官,這樣一來即便大清能夠安全出關,不再重視漢官的政策也必定導緻大清難以再入關征服中國,甚至還會導緻大清在關外的局面也會不斷惡化。
“大勢在我,不用強求,漢人便忠我;可大勢若不在我,縱百般好言,施以百般恩攏,漢人亦不忠我。若要這大勢在,我大清必然更改舊弦,不能再如從前了,要不然便如當年李自成般,成也快,去也快。”
甯完我言辭懇切,一點也不諱言,當真是肺腑之言。
換言之,他甯完我也是一條腿邁入棺材之中,大清對他恩重,他一漢人在清廷已是做到位極人臣,此生沒有别的追求了,更不可能臨老再改頭換面。
他隻盼死後能入祀賢良,留得千古美名,功蔭子孫。
倘大清真完了,他甯完我這輩子心血便盡付東流,子孫也要因他而得禍,還要落個千古罵名,故無論如何他也不能看着大清完蛋,因此這才同範文程入宮觐見兩位太後,指出漢官漢人對大清的重要性。
“太後,眼下關内是占不住,可關外尚在我大清之手。論勢,我大清兵馬仍強于他關内,故奴才想,隻要砺精圖治,收拾人心,不棄漢官,将來時機成熟,這些漢官定能爲我大清建奇功,立奇效。”
範文程進一步補充道:“我朝雖丢了關内,可關内卻是三股勢力,陸賊是一股,南都之明朝是一股,西賊張獻忠是一股,所謂一山難容二虎,況三虎?陸賊起于流寇,同明朝必不會相讓,且與西賊也絕無可能并爲一家,因此奴才以爲用不了多久,三賊必會互攻伐.”
基于此事實,範文程斷定大清一旦出關,則奪取北京的順賊明面上看着爲中國勢力最強者,但實際卻是處處受敵。
甯完我打了個比方,道:“奴才說句不中聽的,這北京城現在就如一塊肥肉,順賊想吞,明朝也想吞,那大西張賊更想吞,但三家誰也不會坐視任何一方吞下這塊肥肉.”
意思也就是說大清現在出關是明智的,因爲兩虎相争看着是兇猛,可兩虎誰也不能獨吞,反而會互相牽制,局面便将對退出關内的大清有利。
“.隻要我大清在關外休生養息,仍就善待漢官、漢人,假以時日,我八旗兒郎定能再次入關一統中國。”
甯完我說着就顫悠悠的站了起來,老淚縱橫的模樣讓哲哲同布木布泰都是動容。
哲哲卻擔心将這些不忠于大清的漢官帶出關,這幫漢官很有可能會替順賊爲内應。
“太後不必擔心,但使大清在滿洲便在。太祖皇帝時還未有滿洲,那時的八旗,皆是歸附部落,各族都有,其中不乏漢人,直到太宗時方定滿洲一稱,而族名一定,各族皆自居滿洲,又何曾出現太後所擔心的那幕?”
範文程所言打消了兩位太後的顧慮,是啊,從前可沒有什麽滿洲,就是今日的滿洲,又何嘗不是由并非滿洲之各族組成。
以前能有漢人入滿洲成爲真滿洲,今日怎麽就不能再吸納漢官及其家眷進來。
哲哲微微點頭,是啊,太祖太宗不擔心的事情,她們又何必杞人憂天,難道太祖太宗還不如她們英明麽?
“一入滿洲便爲滿洲!隻要朝廷堅持以滿洲爲國本,繼續以旗饷供養滿洲,那便根本不慮漢人雜了我滿洲。奴才可以斷定,将來維護我大清,維護我滿洲之人,必定是那些漢人。”
甯完我是親曆建州是如何一步步壯大起來,見識遠比兩位太後要多,也要深遠。
他強調将在京漢官全部帶往關外不僅能使順賊失去統一北方的臂助,更能讓大清從中受益。
并說出關之後對漢官絕不能歧視對待,要真正視之爲真滿洲,使漢官同滿洲一樣,這樣漢官們在得到大清好處的同時,更能體會到作爲國人的自豪,如此,自不必擔心他們會斷了滿洲的根腳。
最重要的是這些漢官一旦被帶出關外,他們就徹底沒了降順或降明的機會,屆時隻能老老實實爲大清所用,甚至圖謀中國之心遠比滿洲還要激烈。
“化漢爲滿,使漢軍漢官皆爲滿人,而不以漢人自居.奴才一直以爲滿洲就如一潭池水,若無以外流彙聚,則池水終有枯竭一天。便是不枯,亦如一潭死水,此于國于滿洲皆不利。唯有時常往潭中彙入外流,則潭水才能不枯不死。”
甯完我、範文程盡攜漢官出關的建議打動了哲哲同布木布泰,二位太後沉思之後以皇帝名義下旨,着在京漢官不論品級一律出關。
宮中旨意傳出後,于滿洲權貴及漢官之中引發軒然大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