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威遠堡的第二天,三邊總督孫傳庭帶着八千禁衛軍趕到威遠堡,以敗軍需要休整爲名,接管了威遠堡整個防禦,把出征的敗軍趕到了軍營中。
然後孫傳庭下令,召集所有将領議事,而議事剛剛開始,就下令把參加議事的将領全部控制起來。
“督帥,是下官無能,不關将士們的事,下官願向朝廷領罪。”侯恂驚得站了起來,連忙叫道。
孫傳庭冷冷一笑:“侯巡撫,你身爲大軍統帥,統帥五萬大軍出征黑山,卻三路大軍盡沒,自然也逃脫不了朝廷懲處,本官自會上疏朝廷彈劾與你。來人,帶侯巡撫下去休息。”
孫傳庭身爲三邊總督,有權處置任何一個将領,但侯恂卻是三品文官,不在孫傳庭處置範圍。
“孫總督,是流賊狡詐,竟然火燒草原,非戰之罪啊!”左良玉驚恐大叫道。
孫傳庭厭惡的道:“爾等身爲統兵将領,應該熟讀兵書,竟然中了低劣的火攻之計,真乃廢物,還有什麽可說的!”
白安、虎大威等人垂頭喪氣,卻沒人敢反抗,任由禁衛軍士兵押了下去。此刻的大明并非另一個時空的崇祯末年,雖然有軍閥出現的苗頭,但将領們卻還沒有那麽跋扈,沒有人敢反抗朝廷派來的總督,而且是帶着八千大軍到來的總督。
侯恂回到了住處,越想越感到窩囊,他到現在都無法接受,五萬大軍對付數萬流賊,竟然敗的如此古怪。而更讓他無法接受的是孫傳庭的态度。明明此仗是孫傳庭堅持要打,出兵的軍隊将領是孫傳庭決定,而三路出兵的策略也是孫傳庭制定,戰敗的責任卻全要自己來抗,這是何道理?
越想越不舒服,侯恂當即秉燭寫信,他要上疏朝廷言明此戰真相,同時要向朝中同黨求援。若是此戰責任全部由自己承擔,定然會被罷官下獄,這是侯恂所不能接受的。
身爲巡撫,封疆大吏,侯恂自有權力上疏,便是孫傳庭也無法阻止。
此刻,孫傳庭卻沒工夫理會侯恂。
三路大軍敗退,雖然侯恂負責統兵,但自己這個三邊總督也脫不了幹系。所以必須迅速鎮壓了黑山流賊,才能消弭朝堂上對自己的讨伐聲,接下來才能按照計劃改編整個三邊軍隊。
大量的哨騎被派出,很快便探出了黑山賊的蹤迹,孫傳庭吃驚的發現,黑山賊竟然大舉出動攻向了榆林,目前正和張世澤對峙在鎮羌堡。
侯恂率領三路大軍出征以後,爲了以防萬一,孫傳庭命令張世澤率領延綏禁衛軍北上。其中五千禁衛來到大同,聽從孫傳庭指揮,張世澤自帶七千軍隊駐紮在榆林衛。遼西的事情初定之後,考慮到要對三邊軍鎮進行改制,張世澤便被調回了延安,從延綏出征的一萬多延綏兵也跟着回到了陝北。
張世澤在榆林,孫傳庭自己在大同,各率數千禁衛軍,這便是他對大同榆林邊軍進行整編的底氣。至于區區黑山流賊,根本不放在孫傳庭眼中。
消息不斷傳來,孫傳庭很快得知流賊出現在榆林的真相。
當時流民軍共出動了兩千騎兵,目的是延遲明軍進攻黑山的速度,想把時間拖延到冬季。隻要到了冬天,下一場大雪,明軍将陷在雪原之中,而黑山流民軍早就習慣了草原上冬天氣候,便是大雪中也可作戰,借着大雪,把明軍全殲都不是不可能。
一切計劃的都很好,按照計劃施展,拖住侯恂軍行軍速度根本沒有問題。然而不論是王嘉胤還是高迎祥,都不知道流民軍中有着明軍的奸細。
李鴻基一開始的任務是打入流民軍内部,設法幫助朝廷解決這一隐患。而等到孫傳庭當上三邊總督以後,他又得到一個新的指令,借助流民軍的手協助完成整編三邊軍隊。
時間緊迫,李鴻基自然不能任由戰事拖延到冬天,身爲明軍将領,他也不願看到侯恂三萬大軍全部陷落在草原上。
所以在随騎兵襲擾侯恂軍之時,李鴻基向領兵的高迎祥獻了火攻之計。深秋的草原,草木皆枯,隻要放一把火,便能使得明軍崩潰,然後兩千騎兵再趁機進攻,全殲這三萬明軍也不是不可能。
高迎祥聽得很心動,都來不及禀告在黑山的王嘉胤,便展開了火攻。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脫離了控制。草原上的大火絕非人所能控制,大火燒向了明軍的同時也燒向了流民騎兵,别說去襲擊明軍了,流民騎兵自己都被燒的屁滾尿流,拼命的打馬逃離了火場。
返回到黑山之後,高迎祥等人被王嘉胤一頓臭罵。在草原上放火,這事做的實在過分,一旦傳揚出去,必然被所有蒙古部落攻擊。要知道這漠南草原上生活着衆多的部落,這場大火不知道要燒掉多少蒙古部落,不知道多少牧民牛羊葬身火海。歸化城的林丹汗雖然要依重黑山流民軍抵禦建奴,可知道放火之事後,也絕對無法容忍。
可以說這一場大火,基本上斷了數萬流民軍在草原的後路。
然而事到如今,後悔也是沒用,不得不想想接下來該怎麽辦。
李鴻基趁機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議趁着明軍三路敗退之時,出兵攻入大明。此刻不論是大同還是榆林,明軍兵力都空虛之計,正是殺回國内的好時候。
李鴻基的計策得到了大部分黑山流民将領的支持,既然在草原待不下去,殺回大明自然是最好的辦法。而且接連擊敗三路明軍也讓這些流民将領們士氣高昂,都認爲官軍也不過如此。以前大家打不過官軍是因爲都是流民不懂打仗,現在卻不一樣了,經曆了草原上的三年,黑山軍已經成爲了一支精銳之師。能擊敗三邊的官軍,内地的官軍更是不值一提,很多首領已經在想象殺回大明後肆意劫掠的快活生活。
軍心所向,便是王嘉胤也無法忽視諸頭領的呼喊,不得不做出殺回大明的決定。不過出于謹慎起見,他否決了李鴻基攻向大同的建議,而是決定從更爲熟悉的榆林殺回大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