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研究新式火槍,池非把那上百枝都快變成古董的火铳全部調了出來,然後叫嶽父指派給他的幾個工匠把其中幾枝拆開來仔細研究其構造。
其中一個姓吳的中年工匠還是當年甯志遠試用這火铳的時候,剛好在場調試的一個,于是被甯志遠給特意調了過來。
池非在第一眼見到這批火铳的時候,就算是像他這樣的外行人,也覺得這火铳實太過簡陋粗糙。
整支火铳的铳身用青銅鑄造,铳體粗短,長約35厘米左右,口徑約10厘米,足有十五、六斤重。
前爲铳管,中爲藥室,後爲铳尾。
铳管呈直筒狀,近铳口處卻外張成喇叭狀。
藥室較铳管爲粗,室壁向外弧凸。
铳尾較短,有向後的銎孔,底徑約7厘米左右,小于铳口徑。并在尾部兩側各有一個約2厘米長的方孔。
方孔的中心位置,正好和铳身軸線在同一平面上。
有一根金屬栓從二孔中穿連,然後固定在木架上。
吳工匠告訴池非,這個金屬栓起到相當于耳軸的作用,使銅铳在木架上可調節高低俯仰,以調整射擊角度。
他還告訴池非,這火铳用的時候,要先将铳口朝天豎起,再往铳管裏面裝火藥。
等裝完火藥後,再往裏面倒入鐵沙、碎石等硬物。
然後把藥室的活動火門拉開,塞入引線,再把引線點燃引爆裏面的火藥。
火藥引爆後,會将铳管裏面的鐵沙或碎石噴出,對敵人造成殺傷力。
池非聽完他的講解後,決定親自驗證一下這火铳的殺傷力。
于是他在大營外面找了塊沒人的空地,然後放上靶子進行實彈測試。
随着此起彼伏的悶響不斷發生,在足足試了十幾铳後,池非這才下令停止測試。
在檢查過所有靶子後,池非終于知道嶽父爲什麽說這火铳隻是中看不中用的樣子貨了。
裝填時間實在太慢了,而且射程也太短了。
先說這裝填時間,吳工匠每完成一次完整的彈藥裝填,至少需要四分鍾到五分鍾。
就算是因爲吳工匠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導緻手腳慢,但池非估算過,就算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最快也要兩分鍾以上才能完成一次彈藥的裝填。
然後再說說這射程,最長的有效射程竟然不到三十米,一般也就二十米左右。
假如這個距離外真有敵人在,等你這邊裝填完,敵人早就殺到面前了,還不如弓箭有用呢。
不僅如此,在這十幾次測試中,竟然有一铳發生了炸膛。
還好當時加的火藥不多,這才沒有傷到人。
經過這次測試,池非大概知道這火铳爲什麽會容易炸膛了。
在他看來,這火铳更像是一個前寬後細的喇叭或唢呐。
爲了不讓火藥漏出來,需要把數量較多的鐵沙或碎石等硬物塞在裏面作爲封堵物。
但萬一塞的硬物太多,又或者是硬物塞得太緊,導緻火藥的爆炸力無法把硬物噴出的話,就會造成铳管炸膛。
另外這種外形粗短的喇叭型結構就相當于開放式的散彈手槍,雖然能造成面積較大的傷害,但槍管這麽短的話,射程自然遠不到哪裏去。
這樣的火铳,确實沒什麽實際的作戰能力,還不如弓箭有效,怪不得會被軍隊束之高閣。
至于大魏工部那邊沒人願意繼續研究也可以理解,畢竟整支火铳由全銅制成,每支重約十五、六斤。
古代一向缺銅,如果做一百支的話就要将近兩千斤銅,一千支就要一萬多斤銅,光這材料成本就非常驚人。
這還沒算各種研發費用,林林種種加起來肯定不會是個小數目。
假如這火铳在戰場上真有用的話還好說,研發費用高一些也情可原,但以如今這樣來看,實在看不出有任何研究的價值,因此工部那邊才沒人願意對其研究改良。
幾乎所有人都把這些火铳視作前朝工部的失敗産物,事實上也的确如此。
然而池非畢竟是個現代人,他很清楚這種所謂的失敗品一旦改良成功,将會成爲改變整個戰争局面的關鍵武器。
池非沒想過要造出現代的步槍來,以這時代的工業技術水準來說這根本就不現實。
所以什麽膛線、火帽、彈匣之類隻有現代步槍才有的高級部件他壓根就沒想過要做出來。
他隻想搞出一些類似于燧發槍之類的山寨産品,這才是最爲實際可行的目标。
可惜不知道洋人那邊槍械發展得怎麽樣,如果洋人那邊已經造出了燧發槍,那就好辦了,隻要搞幾枝過來拆開照抄一下其中的構造就可以了。
但既然現在什麽都沒有,隻能從零開始進行研究。
首先是槍管的問題,必須要做出内部光滑、口徑統一的長槍管,這是最關鍵的一步。
在所用材料方面,池非決定放棄用銅來做槍管,改爲用鐵來造。
據他所知,燧發槍的槍管也是用鐵來做的。
所以改銅爲鐵應該沒什麽問題,這也是爲了将來大規模量産的時候減輕成本。
其次是彈藥的問題,池非不會再用鐵沙或碎石這些不規則的硬物,改爲用大小差不多的實心鉛彈。
至于如何解決填充火藥量不統一這個問題,他心裏面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想法。
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那就是将火藥分開包裝、定量投放。
大概做法是先經過多次測試,把大多數槍管都不會炸膛的火藥量算出來,然後以這個分量作爲檢驗新造槍管是否達标的唯一标準。
也就是說,不是讓火藥量來遷就槍身,而是用槍身來遷就火藥量。
隻有不會因爲這個火藥量而炸膛的槍管才是合格品,否則就是不合格品。
隻有這樣,才能做出大批比較安全的火槍。
第三是點火裝置的問題,這是燧發槍能否研究成功的另一個關鍵點。
顧名思義,燧發槍就是通過撞擊燧石産生火星的方式來點燃火藥開槍,因此才會叫這名字。
雖然池非不知道其中的構造,但他感覺這時代的工匠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古代許多讓現代人歎爲觀止的工藝品和機關就是出自于古代工匠之手,所以别小看這時代的能工巧匠們。
隻要能解決上面三個大問題,燧發槍就有很大希望可以造出來。
爲了加快研究進度,池非把工匠們分爲兩組,第一組負責研究如何制造内部光滑、口徑統一的長槍管,另一組負責研究燧石點火裝置。
爲了刺激他們,池非向所有工匠承諾,一旦研究成功,就會有重賞。少則幾百兩,多則上千兩都有可能。
聽說會有重賞,工匠們頓時精神一震,所有人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了上來,全都摩拳擦掌想大幹一場。
這裏不是京城,而是幾乎什麽都沒有的西北。别說上千兩,就是幾百兩在這邊也已經是許多平民百姓連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
就這樣,池非在兼任西北大營總軍需官的同時,帶着這些工匠開始了燧發槍的秘密研究工作,忙得團團轉。
就在他忙得不可開交之際,有天下午他嶽父突然樂呵呵地跑過來告訴他一個好消息九江得手了。
幾天後,同樣收到這個軍情的大魏朝廷上下,包括剛登基的順天帝在内,所有人都對這個消息感到驚訝不已,不明白西北軍爲什麽會對九江這個既不産糧又不富裕的海邊小府城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