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馬上要求羅绮去照看唐陽羽,隻是還是說了那家夥。
其實羅绮臉色蒼白内力混亂,之前她從未給别人如此大強度的輸送過内力,這是人生第一次要不是有狼王之力護體恐怕天狼還沒恢複她就得先倒下了。
她的喘息很重,但是整體情況要比天狼好不少。
她站起身,努力調動剩下的内力調整呼吸,出了安全屋監控室,向着大鐵門都沒有關閉的水牢看去,不看還好一看吓了一跳。
不是因爲慘狀吓了一跳而是因爲平和吓了一跳,唐陽羽在散盡的煙霧盡頭打坐,微閉雙眼看起來就像是在冥思靜想一般,而那把無可阻擋天地殺氣的天狼刀居然自己乖乖的待在刀鞘裏漂浮在半空中。
她感受到的完全是一派祥和之氣,随口自言自語,“道法自然厚德載物上善若水……”
此刻的唐陽羽狀态還算可以,他正進入到上善若水的另外一個境界,那就是達到之水的根基平民之水。
司馬遷在《史記》引用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人對水的不同狀态的應變選擇,如果河水清就洗我的帽纓,如果河水渾濁就洗我的腳。
這并不是司馬遷的發明絕句,乃是春秋時的民歌,是平民的感物詠歎之歌。平民對水的态度,是積極進取的放歌。屈原聽過引用到他的作品中,後來又被司馬遷引用到《史記》中。
華府曆史深受兩種思潮的影響,一個是孔子的儒家,一個是韓非子的法家。孔子在洶湧奔騰的大河上感歎光陰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而韓非子卻看到水的束縛和人的權力:君王如器,百姓如水,君王方則百姓方,君王圓則百姓圓。
權力大到皇帝,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麽皇帝的一舉一動影響着平民的一切生活,所謂上行下效。
在莊子看來,水是潔淨的,是通透的,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孔子也以平民身份看待江山,認爲平民思想者可以做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而君王們如果不警醒就會末日來臨,他呼籲“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有沒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覺?原來到了唐朝李世民時,這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成了治世名言。
荀子很善于學習,也會指導别人學習,發出對水的感思“冰,水爲之,而寒于水。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對水的多種形态的理解。多才多藝的墨子走遍山河,發出“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已也,故能大。”“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最善戰的孫武也從水中悟出用兵之道,“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上善若水”果然是深不可測,諸子百家以720度旋轉跳水,壓出的水花各個都得了精彩高分,在時光中永恒生輝……
唐陽羽先是利用大道之水壓制住了天狼刀的大部分滔天殺氣然後又用平民之水分化引導天狼殺氣四下散去,消失不見。
而他在打坐築基道法自然基礎上的上善若水還有一個基礎,那就是氣度的基礎,就是厚德載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單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意思很明确也很簡單,它即是簡單的又是複雜的。
現在流傳的解釋大都是:天很堅強勁健,人應該像他一樣堅強。所謂地勢坤,就是人要學大地一樣寬厚,仁愛,有包容萬物之胸懷,厚德載物,孕育萬物就是胸懷,就是氣度。
雖然這樣的解釋有沒有錯的,但還是不夠深入到古人說出這句話的智慧中。也就是說并沒有深入進去。
在《易經》第一卦:乾,乾爲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據帛書《周易》上記載,“天行健”就是“天行鍵”,“鍵”爲“乾”。
“勢”就是“執”,“地勢坤”就是“地執坤”。如果這樣那麽這兩句就是:天行乾,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執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又記載“川”乃“坤”之古字,那麽又可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執川,君子以厚德載物。
但是不管怎麽變,意思都是不變的,乾,健也;坤,順也。那麽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在《易?說卦傳》四健驕也。《易經》上川,順也。
從這裏可以感受出“乾”就像馬一樣的矯健,馬的品性是雄渾、高昂、豪邁。所以當自強不息。在《易經》中就認爲乾爲馬。從這裏可以感受出“坤”是比較和順,是一種順勢之感,這就像牛。
所以在《易經》中就認爲坤爲牛,牛的品性是醇厚、和順。
所以牛的品性是厚德載物。
那麽這裏的“天”“地”是什麽?
“天”不僅僅是自然,而是宇宙的整體運行;“地”除了陸地的大地外,一切的江河海洋都是被大地所包容。
這裏有一個一直以來被曲解最多就是“君子”,這裏的“君子”并不是倫理道德中的“君子”。
君子要向“天”學習自強,又要向“地”學習厚德。也就是說“君子”必須具備這兩項。有人說這兩句理解成了事業要自清不息,人事中要忍辱負重。
這已然是曲解了古人的智慧。在《易經》中這樣的人,很可能會淪落爲“小人”。
向“天”學習的是“大道”,不是争名奪利;向“地”學習的是“不争”。地能容納一切東西,不論是髒東西還是一顆種子,它都賦予生機,并沒有怨氣,也不争奪功勞。
這幾點都是“君子”必須具備的。
唐陽羽從不承認自己是好人,可是此刻打坐築基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之時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古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