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國宮内不得搭爐生火,别說生火就連用電都是要層層上報層層審核的。
因爲對于國宮的整體長期保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火。
衆人皆知國宮的宮殿建築完全以木質爲主,一旦起火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即便是唐陽羽如今的身份即便是背後有王先生和淩東方做保證,他也不可能在國宮内大搖大擺的搭建爐竈冶煉鋼鐵鑄造寶劍什麽的。
這部分的工作必須在外面完成。
而外面一個很好的地方就是無人注意的大山裏,這部分他交給天狼了。他給天狼的任務其實有兩個,第一并不是學習過鐵匠的鑄劍技術,而是把他搭建熔爐煉鐵的過程一點不差的記在腦海裏。第二才是學習鑄劍技術。
他沒有留在山裏,沒有跟天狼一起在山洞裏吓唬威脅郭鐵匠,因爲他還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
他要在别墅的地下室二層做熔爐搭建實驗,而地下室一層和二層都有完整的排煙系統,并且王先生也是根據這個來做裝修的。
他要搭建的熔爐并不大,有點像是北方農村人家用的鍋竈那麽大。
所用的材料比較特殊,是秘密派人從一個神秘的地方運過來的紫石,暗紫色的石頭。
他動手楚伊也不能閑着,肯定要搭把手,楚伊對此很感興趣,因爲她并不是個動手能力很強的女人。所以缺什麽就想什麽,她從小就特别羨慕那些動手達人,尤其是動手能力超強的男人。
她都忍不住會被深深吸引。
眼前的是她小弟,她自然可以肆無忌憚的看了起來。
倆個人一邊幹活一邊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國宮防火防盜的問題。
聊着聊着楚伊就問了另外一個她一直沒能完全理解的問題,“防火防盜固然重要,可是通常的古建築一定要有防水的,爲什麽國宮就不存在防水的問題?”
“真的設計的那麽好麽?600年已經過去了,到現在使用的排水系統還是原來的系統,對麽?”
唐陽羽聽了擡手擦擦額頭的汗水,累的,他已經連續幹了五六個小時沒有停歇。
剛好趁此機會抽根煙喝口水,休息一下。
他一屁股坐在身邊已經壘砌一半的暗紫色條石上。
對着楚伊輕輕吐出幾個煙圈,眼裏有精芒閃現。
“《易經;乾》中說:“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太”。朱熹曰:“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朱棣遷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命名三殿之首爲太和殿,即金銮殿。”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又曰:“道法自然,因時而動,順勢而爲。”
“因此明代對于紫禁城的修建也充分運用道家的思想對水加以利導,形成了天、地、人和諧統一的關系。這很神奇,很神秘,有些技術即便是今天的水利專家也研究不透。”
唐陽羽引經據典,淡定自若的回複道。他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才學,而是這正是他所擅長的,因爲他還身負着修複國宮宮殿宮牆以及地下排水系統等等的職責。
沒辦法這是老頭子臨死之前的遺願,他怎麽都得完成才行。
楚伊立刻聽的眼睛發亮,追問,“小弟,那你就具體給我講講,我也開闊一下眼界,這方面我研究的還真不多,因爲平常根本不感興趣。”
唐陽羽一手拿煙,一手摸着鼻子,“無論下多大多久的雨,國宮的地面上從來都不會蓄積太多雨水。這要歸功于設計巧妙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統。我們的祖先素來崇尚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紫禁城的建築理念同樣是力求形成天、地、人和諧統一的關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紫禁城的種種高超設計中,對雨水的絕妙處理正是對這一理念的極好诠釋。在下雨天,地上沒有明顯的積水,遊客們不必擔心涉水之苦。紫禁城的設計者恐怕不會想到,600多年前的排水系統能夠延用至今,并且還爲今天的人們提供了雨中暢遊的便利。”
“大概十幾年前7月的一個下午,濃厚得令人窒息的烏雲籠罩了京城的上空,不一會兒,傾盆大雨鋪天蓋地潑灑而下。這是京城40年不遇的暴雨,道路街區驟然間一片汪洋。在北京西三環的蓮花橋下,積水幾乎将汽車淹沒,熄火抛錨的汽車一輛輛無奈地排起長隊。行人們失魂落魄,艱難地從水中趟過……但是,此時若是站在天安門廣場,并由午門一路向北,會驚奇地發現,紫禁城裏的地面幾乎沒有什麽積水。那麽,這些從天而降的不速之客藏到哪兒去了呢?”
楚伊的眼睛更亮,因爲唐陽羽嘴裏說的那次大暴雨她也是其中的親曆者,那次她被堵在學校根本回不了家。
那時候她還是個學生,還是個初中生,大概。
“繼續說,國宮的排水系統到底是怎麽回事?”
唐陽羽掐滅了煙頭,拿起杯子喝了口蘇打水,繼續講道,“國宮作爲曆經明清兩朝盛世的皇家住宅兼辦公區,官員在宮外還能坐轎子,可一旦進了宮門,就隻能走着了。那時候上班是非常注重儀容的,工作服都是飄逸的長袍,腳上是繡了精美圖案的官靴,地上的積水别說半米,就是十厘米高,一腳下去大家就都很難看了。然而,我們不必爲古人擔心,事實上,無論下多大多久的雨,紫禁城的地面上從來都不會蓄積雨水,這要歸功于設計巧妙而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統,是它們避免了雨水積聚對建築物的損壞以及由此引起的種種不便。”
“高超的排水系統在普通人看來,也許所謂的排水系統就是紫禁城廣場四周牆根下那淺淺的水溝。其實不然,疏通各個宮殿院落的排水系統有幹線和支線,有明溝、暗溝、涵洞、流水溝眼等,縱橫交錯,主次分明。這是一套布局複雜,對設計和施工的要求都很高的完整系統。正因爲精妙的設計,它才可能保留至今并仍在發揮作用。紫禁城排水系統的年頭,比紫禁城本身還要久遠,自元朝新建大都開始,到今天已經在地下埋藏了700多年。”
“元大都的主要設計者是劉秉忠、趙秉溫等,他們在對元大都進行平面規劃時,以中國曆代都城的設計爲依據,結合《考工記》中關于帝都的思想,充分利用原有的條件和地理特點,做出一整套完整的布局,并按照“先地下後地上”的順序逐步施工。”
“他們先在地下按照自然地形的傾斜和規劃坡度鋪設下水道,裝置排水閘井,再在地面上根據分區布局的原則進行全面設計。排水工程分爲明渠和暗渠,明渠就是我們能看見的,比如排水溝;暗渠則如蛛網,密布于地下。從建成的長度來看,暗渠較多。20世紀60年代中期,華府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元大都考古發掘時,在京城西四十字路口附近發現了元代的排水渠。如今,這段下水道依然埋在西四的道路底下,入口處就在西四十字路口西北角的新華書店裏。考古發掘的這段排水渠,是元大都南北幹道兩側的排水渠,用寬1米、深1.65米的石條砌成。渠内石壁上還有當時一位工匠留下的字迹,顯示刻字時間是“緻和三年”,工匠的名字是“石匠劉三”。”
“姐,這說明什麽?說明國宮的排水渠設計不但精妙絕倫,而且當時實行的是嚴苛的問責制,每一處渠道,每一個工地,甚至沒一塊石頭都是有具體責任人的,做好了獎,做不好罰,甚至可能腦袋搬家。所有如此問責之下你說工程質量怎麽可能不好?”
“先不說問責,繼續說技術上的事,雨水順着宮殿光滑的屋頂迅速流下,形成一道水幕。同時瓦上不存水,地上不見積水。在三層漢白玉台基上,都留有坡度,雨水逐層向下流,台基的每一層都有排水孔和排水龍頭。這龍頭的巧妙設計,不僅實用,更讓排水成爲特别的景緻。”
“國宮明、清兩代京城内的主幹明溝主要有三條:一條是禦河,就是今天北河沿至南河沿大街,一條在今天的北新華街,另一條在今白塔寺街和太平橋大街。外城的主幹溝則主要是龍須溝和三裏河。”
“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明朝永樂四年起開始營建北京宮殿并改造城池,永樂十八年紫禁城全部落成,明成祖朱棣下令正式遷都北京。從此以後,除去在明朝中葉又加建了一個外城城牆之外,紫禁城全城的總體布局直至京城解放爲止沒有重大改變。”
“紫禁城外朝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三大殿爲中心,是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站在太和殿前的廣場上,你不得不仰視,這是因爲巍峨壯觀的三大殿都坐落在高高的漢白玉石底座上。這底座也叫須彌座,須彌座共有三層,總高達7米多,在每一層的四周都有許多精雕細刻的螭首,俗稱“龍頭”,各個惟肖惟妙、神氣活現。”
“和太和殿一樣,紫禁城裏一些等級高的宮殿,都建築在漢白玉石的台基之上,在晴好的天氣,這樣的排場充溢着高高在上的皇家氣息,令人肅然起敬。但是在雨中,卻是另一番奇觀了:隻見天上豪雨如潑,飛檐流水如瀑,須彌座四周上千個龍頭昂首四顧,嘴中噴流如注……漫天的雨幕與整座建築已然一體,每一個彎曲的角度,每一條漂亮的弧線,似乎都是爲雨而生。”
“原來,這種設計并非僅僅爲了凸顯天子威嚴,它的實用功能也非常強,功能之一就是迅速排出雨水。每當天降大雨的時候,三大殿屋頂的水迅速地流向須彌座上,這大量的雨水,一部分通過石階和丹壁迅速流向台基下面,另外的雨水則通過四周龍頭的排水孔和兩個龍頭之間欄闆上的排水孔排出。”
“三層龍頭共計1142個,這些龍頭是殿頂、台面的主要排水管。龍嘴裏有一個又細又長的小孔,下大雨的時候,大量的水湧向龍頭後面的入水孔,而因爲小孔外小裏大,又細又長,所以産生了巨大的壓力,壓迫雨水從龍嘴出水孔噴湧而出。噴出的流水,在大雨時如白練,小雨時如冰柱,景緻和氣勢各不相同。”
說到這唐陽羽停了下來,因爲他覺得說的有點多了,耽誤了搭建熔爐的時間,于是他打算暫時講到這。可沒想到楚伊已經聽的入迷,不幹,非要讓他繼續。
他無奈的摸着自己的鼻子,他的鼻子都被自己給摸紅了。
“姐,咱們現在要研究的是火,不是水,水火不容,研究火的時候講水,這個有點太不務正業了,是不是?”
楚伊卻笑了,站起身給他泡了杯特别好喝的美式,“磨刀不誤砍柴工,姐也不能一直給你當保镖當殺手不是?也得跟你學點修複的本事,以後肯定用得上。再說講故事哪有半途而廢的,别廢話,趕快接着講完。”
唐陽羽不再廢話,繼續接着剛才的技術流往下講。
“台基上的雨水逐層向下流,彙集到院落地面。院落正中南北走向的禦路或甬道,其斷面多呈“熊背”式樣,即中間略高、兩邊稍低的形式,工匠以此構造作爲院落的分水線。降雨時節,雨水首先順地面坡度流入四周的排水溝,明溝若遇有台階或建築物,則從台階石料上打出的“溝眼”穿過,或直接通過設有“錢眼”形狀入水口的雨水石闆彙入暗溝。”
“如果在晴朗的日子裏,這淺淺的排水溝簡直不會引起人們絲毫的興趣。不過可别小看這淺淺的溝槽,排水的功能非常好。排水溝由青石鑿成,遇到配殿的台階,就在石料上開鑿半圓洞,和排水溝吻合。關于紫禁城排水溝,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據說宮裏一個小太監偷偷把《清明上河圖》盜出庫房,逃跑時怕被人撞見,慌亂中便将畫卷藏在某處宮殿的排水孔洞裏,準備日後再夾帶出宮。不料天不從人願,當日就下起瓢潑大雨,而且一連下了三天。排水溝裏的《清明上河圖》被水浸泡,取出來時已經糟爛不可收拾——當然,這後來很容易被證實爲假造的故事,因爲《清明上河圖》從未被水浸泡過。”
“全部紫禁城的雨水最終都依次通過支線、幹線排入内金水河。其實我家老頭子早就研究過國宮大體的雨水走向:東西方向的雨水彙流入南北幹溝内,然後流入内金水河。内金水河河水從神武門迤西的水閘流入,經壽安宮西牆外,南至武英殿東折,經太和門前,過文淵閣前,至東華門南隅的水閘流出與外金水河彙合。”
“京城本身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京城的水系流向是向東南流。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紫禁城的設計與北京的地形走向完全協調一緻,也是北高南低。幾十年前老頭子自己動手測量過,紫禁城北門神武門絕對高差46.05米,南門午門絕對高差44.28米,豎向高差約2米。設計者巧妙地利用了這近2米的高差,讓雨水自然而然地從高處向低處流,而無需任何其他手段來驅動,可謂非常環保。”
”環繞紫禁城的筒子河是紫禁城的護城河,全長3.5公裏,水面寬12米。以神武門、午門爲南北軸線,東、西華門爲東西軸線,筒子河劃爲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四部分,西華門和神武門門前路面下各有涵洞将四部分連通。”
“姐,現在聽明白了吧?國宮的排水工程絕對是個精妙絕倫的超越時代限制的偉大工程,但是其中的本質卻是道法自然。”
唐陽羽最後總結道。
楚伊還是沒聽夠,她一直都很喜歡聽小弟将故事,尤其是講類似技術含量極高的故事。
楚伊大學學的就是理工類,所以死她這個大美女跟人文類的美女完全不同。
她會提出自己的疑問。
“道法自然總結的精妙,可是真的沒有弊端麽?整個國宮的排水系統,我看還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京城的地勢和河流走勢,同時還維護了皇家尊嚴。”
“小弟,等你排查國宮排水系統的時候叫上姐,姐也真正親眼見識一下這700年排水工程的偉大。”
唐陽羽笑了,“姐,你确定真的要這樣做?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還是未來鑽臭水溝進下水道可都是髒活累活,沒人喜歡幹的。”
楚伊的回複斬釘截鐵,“當然要親眼見證,因爲我是有所懷疑的,懷疑現在人是不是已經對其内部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懷疑國宮如今的排水系統是不是隻是披着700年的外衣而已,實際上内裏早就變成了現代級别的下水井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