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校十分詫異,喃喃的說道:“三哥,剛剛明明就在這裏的。可是……現在他人哪?怎麽……突然就不見了?”
說話的工夫,劉家大伯也進到了這個房間裏。
劉家大伯問道:“老三人哪?”
劉軍校搖着頭說道:“不見了!我一進來他就不見了。難道是幻覺?”
劉家大伯皺着眉頭說道:“這地方真的很古怪!”
劉家大伯一邊說,一邊環視了一下整間屋子,發現這間屋子裏面擺放了許許多多半人高的陶罐子。
陶罐子上面都用泥封着口,裏面不知道裝的是什麽東西。
劉家大伯遊到了一個陶罐子的跟前,上下打量了一會兒,“啪”的一聲用手敲開了上面的泥封。啥時間,一股黑水從裏面冒了出來,劉家二人吓了一跳,急忙朝身後泳去,生怕那黑水有毒。
過了一會兒,黑水漸漸被湖水溶解,兩個人互望了一眼之後,便又小心翼翼的遊了回去。
劉軍校遊到了陶罐子邊上,用頭燈朝裏面照了照,可還沒等他看清楚陶罐子裏的東西是什麽,一隻手便從陶罐子猛然伸了出來。
這一幕着實把劉軍校吓的不輕,他大叫了一聲,無數氣泡從氧氣面罩兩側排了出來,同時,他擡起腳一腳将面前的陶罐子給踹飛了出去。
陶罐子受力,朝後翻滾而去,裏面的東西也随之也散落了出來。
這時候兩個人才看清楚,那陶罐子裏面裝着的竟然是一名死去了的少女,樣子看起來最多也就是十七八歲上下。
這少女皮膚白皙,面容姣好,隻是手腳都被人齊根斬斷,做成了人棍,塞進了這口大陶罐子裏。
劉軍校回過神來,小心翼翼的遊到了那女屍的邊上,在頭燈的照射下,發現她竟然好似剛剛死去不久,不僅皮膚充滿了彈性,就連傷口處也沒有任何潰爛的痕迹。
而更奇怪的是,這女屍的眼耳口鼻中均被塞入了銀質的小塞子。
看着那一個又一個小塞子,劉家二人不由得同時開口說道:“七竅塞?”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句“七竅塞”這個東西。
七竅塞對于現如今的人來說已經很陌生了,但就算是沒見過,光聽這個名字也應該知道它是幹什麽用的了,顧名思義,七竅塞是用來塞住人的七竅的東西,如同塞子堵住瓶口的意思。那麽七竅塞是怎麽由來的呢?什麽是七竅塞呢?七竅塞的作用是幹嘛的?
首先,什麽是七竅塞?
古文記載七竅既明,則七竅玉則明。望文生義,乃是七竅所配之飾件,所不同者,此喪俗也,非同于生人所佩耳環、舌環、鼻飾者也。
七竅塞是古代人下葬時要用物件塞住頭顱上的七竅,兩耳、兩眼、兩鼻孔、一口這種物件就叫七竅塞,大多是用玉做的,一般隻有皇室成員、王侯将相才用,現多用于收藏。
其次,七竅塞是怎麽來的哪?
古時候人們相信死後體内還有一股氣,隻要這股氣不洩,屍體就不會腐敗,人體也不止七竅,而這正是這股氣流瀉的所在,所以古人死後有條件的放中藥,或造大型棺椁隔空氣防腐,在七竅裏放置藥物或者防腐玉石,沒有條件的放置壓口錢,但是一般都會封住七竅,這就跟埃及人做木乃伊一樣的道理。
七竅飾件産生的基礎也正是人神兩界之間需要良好的溝通。從目前的考古的資料來看,至少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即已将七竅飾件作爲喪俗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環。雖然形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古人認爲玉器可以長久的保存屍體,漢代金縷玉衣就是這個道理,抱樸子中也說:“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爲之不朽”。而且,含玉不僅是爲了保護屍體,還希冀以此起死回生,利于轉世。《白虎通》崩薨篇裏也記載了:“唅用珠用寶物,何也?有益死者形體故。漢書中也有“口含寶玉,欲化不得,郁爲枯臘”的記錄。由此可知,死者含玉或者使用玉制七竅、九竅器的目的,是爲了防止精氣從外逸,從而使屍體不朽,靈魂不散。
古人死後封住七竅都用的是玉.據記載,先秦時期琀有等級之分:“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貝,庶人以谷實”;又有時代之别:“夏時死者飯含用貝,周時改用玉”。
自西周而後,以玉爲琀漸趨成俗。随着含玉的發展,西漢後期至東漢初年,琀則定形于蟬形玉。事實上,蟬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商代至戰國墓葬中,也多有出土,此時的玉蟬是作爲佩飾物出現的。
玉蟬作爲葬玉的口含最早見于河南洛陽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葬中,其後未見流行,直至漢代才漸趨成俗并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對于古人爲什麽選擇玉蟬爲口含,自古而今,主要有兩種基本的認識:一是取蟬高潔之義,“蟬蛻于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蟬居高飲潔”;二是由蟬蛻而聯想到人的複活。清人瞿中溶在《奕載堂古玉圖錄》中曾說:“《說文》雲:蛻,蛇、蟬所解皮也。則人之死,其屍首有似于蟬之蛻,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爲含玉耳。”自蟬蛻而想象人死而複活的觀念應該更爲樸素一些。
不過,這些都是常規所說的七竅塞,而此時劉家二人手中的那枚七竅塞竟并非如此,那竟然是一隻餓鬼的造型。
兩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一股寒意直沖天靈蓋。
劉軍校咽了口唾沫,說道:“大哥,這難道不是爲了讓死者往生極樂?”
劉家大伯說道:“看樣子應該不像,正相反,它們更像是爲了堵住死者的靈魂,不讓它們轉身投胎,這樣便不能對他們進行報複來……”
而就在兩個人說話的這會工夫,樓下突然響起了一陣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