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桂低垂着頭。
他也不說話,隻是靜靜的坐在那兒,火光很暗,看不清他臉色,也沒人知道他想着什麽?
孫傳庭長長歎了口氣,語氣幽幽道,“本官于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及第,宦海浮沉這麽多年,曾經因爲不滿魏忠賢專政,而棄官回鄉,在代縣又當了許多年的閑人。
本官不愛美人,亦不喜财貨,唯有一顆報國的心,本官在代縣的時候,每日都會朗讀屈子的離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孫傳庭緩緩将這首千古絕唱的離騷吟唱完,卻已是淚流滿面。
孫傳庭繼續說道,“我大明立國二百餘年,而今已然到了風雨飄搖的時代,天災,四方不平,無數黎民百姓在這亂世中苦苦掙紮,艱難求生。
特别是陝西,爲流寇發源之地,這裏的老百姓過的也最苦,本官甚至見過吃人肉而活命者,父母食子女,夫妻相食,兄弟操戈,老百姓爲了一口吃的,早已經變成了畜生啊!
而葉公,你身爲天子之臣,食君王之祿,你于心何忍?”
說道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孫傳庭甚至是吼的了,他憤怒的盯着葉延桂。
葉延桂緊緊咬着牙齒,他額頭上汗都出來了,可是他依舊一言不發,似乎準備死硬到底?
孫傳庭緊緊盯着葉延桂的眼睛,他繼續說道,“人的一生,不過短短百年而已,葉公你就甘心一輩子當個屍臣,庸庸碌碌混一輩子?然後被掩沒于浩浩青史中。
身爲男兒,當手執三尺劍,爲君王分憂,爲國家赴死,斬盡天下奸邪惡人,還人間一個太平,縱然粉身碎骨,又何惜?”
孫傳庭這番話說的慷慨激昂,葉延桂的眼神終于動容了,他緩緩擡起頭,直視着孫傳庭。
而孫傳庭也定定看着他,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兩人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知己。
葉延桂站起身來,他深深鞠了一個躬,“葉某願協助孫公,平定陝西,剿滅流寇,安撫黎民,斬殺貪官,粉身碎骨亦不怕!”
孫傳庭上前一步,他緊緊握着葉延桂雙手,含淚道,“好!”
葉延桂也緊緊握着孫傳庭雙手,含淚道,“好!”
二人終于達成了共識,接着孫傳庭請葉延桂再次坐下,他将崇祯的話傳給葉延桂聽。
孫傳庭捋了捋思路,“陛下臨行前曾對孫某說過,陝西乃流寇發源之地,陝西安,則天下安,可是陝西卻是一個險地,想要安定談何容易?”
葉延桂歎了口氣,道,“陛下說的非常對,陝西安,則天下安,可這陝西是龍潭虎穴啊,情況比陛下想象的還要複雜,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就連軍中都和流寇有勾連啊!”
孫傳庭點點頭,“陛下高瞻遠矚,陛下早就告訴過孫某這種情況,陛下早就知道有一些邊軍和流寇眉來眼去的,有些将領殺良冒功,或者故意剿寇不力,一邊剿殺一邊放跑。”
葉延桂驚奇道,“陛下竟然聖明至此?他連這些都曉得嗎?”
孫傳庭微微一笑,“孫某曾經與陛下秉燭夜談過,孫某感覺陛下絕非常人,他高瞻遠矚,博學多才,這天下間的事,事無巨細他都知道,陛下曾經對孫某說過,想破這陝西的局也很容易。”
葉延桂瞪大了眼睛聽着。
他暗暗想:孫傳庭将陛下說的這般神乎其神,陛下的破局方法定然是千古奇謀。
葉延桂的聲音,“說來聽聽!”
孫傳庭沉聲道,“努力屯田,操練秦兵,剿滅賊寇,安撫災民,多多抄家!”
葉延桂就和曾經的孫傳庭一樣,當他聽到多多抄家的時候,整個人都不好了。
孫傳庭微微一笑,“葉公是不是覺得陛下所言太過于荒唐?其實孫某曾經也是這麽想的,可是細細品陛下的話,才發現陛下所言非虛啊!”
葉延桂哭笑不得的看着孫傳庭,等着孫傳庭繼續說。
孫傳庭的聲音,“如今陝西的局面太過于混亂,非大破而不能重生,抄練秦兵,這樣我們才能有安身立命之所,有了軍隊,我等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就能大殺大抄,将官場和軍隊裏的害群之馬全部剔除了去,然後才能真正剿滅流寇,安撫災民啊!”
葉延桂越聽越興奮,“陛下真乃天才也,真不知道他是怎麽想到這種辦法的?”
孫傳庭淡淡笑了,“陛下的方法很簡單,是個人都能想出來,隻不過咱們的陛下更不要臉而已,他不怕丢人,也不怕被人罵啊!”
葉延桂驚恐的看着孫傳庭,“你,你居然說陛下不要臉?這種大逆不道之言,孫公慎言!”
孫傳庭哈哈大笑,“這話并不是孫某說的啊,陛下和孫某秉燭夜談的時候,陛下自己都承認了啊!”
葉延桂,“……”
孫傳庭面朝北方,恭敬行了個禮,道,“要不孫某怎麽會說陛下絕非常人呢?陛下不在乎名節,亦不在乎世人的看法,不要臉就不要臉,隻要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就夠了。”
葉延桂細細品着孫傳庭的話,他感歎萬千,曾經他也以爲陛下是個暴君+昏君+貪财皇帝。
現在看來,原來是陛下站的太高了,他們這些庸官又怎能明白聖人的志向呢?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
他葉延桂和大明千千萬萬的官員,還有文人墨客們,都是燕雀。
而陛下,才是真正的鴻鹄啊!
現在想想,陛下該有多麽的寂寞,他一個人站在那麽高的地方,用他瘦弱的肩膀,孤獨的扛着大明的江山行走。
葉延桂的眼睛濕潤了。
大明,能夠擁有這般偉大的君王,何其幸運?
他葉延桂能夠爲這樣的君王賣命,何其幸運?
葉延桂哽咽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孫公之言令葉某茅塞頓開,現在想來,是葉某曾經太過于愚昧了。”
孫傳庭拍拍他肩膀,欣慰道,“你能明白甚好,即今日起,我孫某願意與你結拜爲兄弟,我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共平陝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