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本名姮娥(因犯漢文帝忌諱而改名嫦娥),據史料記載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帝俊)的女兒,後羿(大羿)之妻。據說嫦娥與羿開創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後人爲了紀念他們,演繹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在神話傳說中,嫦娥因偷食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
帝喾之妻
常儀是五帝之一帝喾的第四個妃子。據傳說,嫦娥和常儀是同一個人,常儀又稱常羲,嫦娥、常羲原本是一個名字,娥和羲二字,在古漢字中的形、音皆同,實屬一字之分衍。但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出自帝喾之子帝堯(唐堯)的時代,而且常儀是死于帝喾之前的,所以常儀并不是嫦娥。
仙女皇娥
東晉時期的小說集《拾遺記》中有一段神仙相戀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叫皇娥,她是少昊的母親。
第一點,按某些說法來,似乎有某種聯系。太昊是太陽,少昊自然就是月亮,而皇娥是少昊之母,當然也就是月亮之母,也就是《山海經》中的常羲。
第二點,皇娥是少昊之母,而抛開神話,隻看曆史,文獻中,沒有記載少昊之母是常儀,也就是說,皇娥和常儀,常儀和常羲、嫦娥幾個詞的形、音全同,有可能都是一名之異傳而已。
第三點,在這個故事中,皇娥和白帝子在西海之濱得到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桑椹,而嫦娥奔月是因爲她服了後羿從西王母那裏讨來的不死藥,可以證明皇娥并不是嫦娥。
帝喾之女
根據史料記載,常儀隻給帝喾生養了兩個孩子,其中的男孩就是不善之君帝摯,女孩則就是帝女嫦娥。
在《山海經》中還有另外一種記載:常羲又稱常儀,她與帝喾(帝俊)生了十二個月亮,而且“常羲”字面意思就有生月亮的意思,表明帝喾和常儀的女兒就是月亮之神嫦娥。嫦娥又有姮娥之稱,也就是說,常羲雖然發音與嫦娥類似,但是未必就是同一個人。在遠古時代,無論男女,繼承先人名諱的人不占少數,羿與後羿既然都可以是兩個人,把常羲與姮娥也分開來看的話,姮娥很有可能就是常羲所生的這十二個月亮。帝喾的兒子少皞(少昊)生了般,般發明了弓箭,而帝喾的臣子羿則是以射箭聞名的,羿比般年長,與帝喾平輩的後羿能夠精通于少昊的兒子發明的弓箭,射下九個太陽,那麽對于自己臣子的撫恤便是把女兒嫁給羿,這一點符合當時的狀況。所以,嫦娥是常儀與帝喾的女兒。
被逼無奈後羿射下九個太陽,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後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交予嫦娥保管。逢蒙趁後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危急之時吞下不死藥,不多時便飄離地面,飛落月亮上成了仙。後羿回家尋妻不得,捶胸頓足,仰望月亮千呼萬喚地呼喚嫦娥名字。他的呼喚驚動了上天,皎潔的月亮上,果然出現嫦娥的身影。後羿急忙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而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遙祭嫦娥。後來月母被羿的真情所打動,允許嫦娥在月圓之日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這個版本的傳說流傳至如今。
嫦娥知道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讨來了不死之藥,就成仙心切。有一天,就趁着後羿不注意,偷來吃下了不死藥,然後就飛到月宮。
拯救黎民版
後羿是遠古時期有窮國的國王,力大無窮,勇武善射,但性格暴戾,濫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但後羿也想長生不老,他恰好又從王母娘娘那裏搞來了可以成仙得道的靈藥。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得知此事,爲使百姓免受後羿長期的殘暴統治,就偷偷把仙藥吃了,化作仙女飄向月宮,成了月神。有窮國是夏代的一個方國,而射日的後羿沒有做過國王。
後羿不忠版
屈原的《天問》中說:後羿成爲射日英雄後,對嫦娥有不忠行爲,和河伯的妻子發生暧昧關系,因而引起嫦娥極大的不滿,一氣之下就離開後羿跑到天上去了。這或許是後來吳承恩在《西遊記》裏讓天蓬元帥豬八戒戲嫦娥的一個緣由。
結局怪異
漢代嫦娥奔月故事的結局十分怪異,漢代人相信月亮中有玉兔和蟾蜍,玉兔不知道是何來曆,都說嫦娥後來變成了癞蛤蟆。嫦娥服不死藥而奔月的故事,最晚在戰國晚期的占蔔書《歸藏》中已經顯山露水,到了漢代則廣爲人知,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的《靈憲》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經頗具首尾。《靈憲》還提到,嫦娥在偷服了後羿的不死藥之後,臨行前,還特意去找一位叫有黃的算命大師打卦問吉兇,占蔔師打了一卦,告訴她說是吉卦,但行無妨,并且還預言到,此去西天迢遙,或許剛上路時會遇到昏天黑地的陰霾天氣,不必害怕,而且後代肯定會繁榮昌盛。後來,奔月之後的嫦娥則變成了癞蛤蟆。
也許是因爲嫦娥變成癞蛤蟆的結局太悖逆常理,也太不合乎人情,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到後來,就變成了一個純粹的悲歡離合的哀豔故事了。
《易占》之《歸妹》記錄了嫦娥偷吃長生藥、蔔奔月之事。《秦簡》:‘歸妹曰:昔者恒我竊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此見于傳本《歸藏》之辭,這就說明,嫦娥早在商代就已爲世人所知。《搜神記》的作者不僅見過《歸藏》,甚至還有可能見過《連山》,至少可以說有間接受益之可能,而嫦娥奔月的故事見諸于文字,則可以向前推至夏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