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邢州驿館。一名手持朱牌金漆字的急腳遞鋪兵,搖動銅鈴,飛快馳近驿館。驿館裏的人雖然早就聽到了銅鈴聲,可是他們這裏又不是遞鋪,所以也沒有人出去迎接。驿館是驿館,遞鋪是遞鋪,驿館接待的是來往過路的官員和異國使節;遞鋪則是負責傳遞公文、官物的,也負責給過往過往的官員提供馬匹乘坐。所以驿館和遞鋪之間唯一的聯系就是住在驿館裏的官員需要馬匹的話,就需要就近找上一個遞鋪,用憑條來取一匹馬。不過往往不是很方便,因爲驿館一般間隔是六十裏地,遞鋪一般是二十裏左右。
所以當這名急腳遞鋪兵手拿已個朱漆木牌,牌上用描金字寫着“禦前文字、不得入鋪”的字樣來到驿館外面時,好一會兒驿館的人才出來。
拿着金字牌跑到驿館來的還真不多見,這名金牌急腳遞也不下馬,直接問驿館的人道:“宣旨使團可在驿館?”
驿館的人聽說是問宣旨使團的,忙答道:“今日早上才在這裏用餐,然後就往北走了。”
馬上的鋪兵聽說今早便經過了這裏,立即揚鞭催馬,向下一處遞鋪跑去,到了下一站遞鋪,自然會有人接替他,去繼續追趕宣旨使團。
小路上坎坷難行,再加上道路不熟,所以走起來格外費力費神。走了約莫一個時辰,從京城養尊處優出來的這些個班直護衛一個個哼哼唧唧,叫苦連天,最後連“暈舟車”的楊中貴自己都已經放棄了繼續走小路的念頭,在路上稍作逗留後,終于向東面驿道大路行去。沿着驿道行走,天亮就能趕到雄州了,等到了雄州大城,好好歇息兩天,一路上也不見有人追趕,到了這裏,更不用擔心茂德帝姬能追來了。
作爲這次宣旨使團的首要人物,王安中是清楚官家爲何要他們提前啓程北上的。王安中是個讀書人,更是讀書人裏的書呆子,他心裏對于官家這樣縱貫帝姬是很不屑的,縱然是帝家之女,也應該有個規矩吧?如此溺愛,何以知禮持家?果然就是聖人所言: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經過一番折騰後,人人都累的夠嗆,有時靠近馬車時,王安中還能聽到楊中貴在馬車裏的鼾聲。不過王安中對楊球是豔羨不已,一路風霜無害,還能随時躺倒了睡覺。
上了驿道行走的王安中他們果然快了許多,這驿道又沒有别的岔路可走,一行人隻盼着早點趕到雄州城,也好歇息兩天,以慰兩日風餐露宿之苦,所以都是埋頭狠命趕路。天剛蒙蒙亮的時候,終于看到了大宋最北面的邊城雄州。
雄州不愧是邊關重鎮,比内地州府大城要高大巍峨許多,那城頭上的旌旗,還有那執槍挺立的士兵,無不透露出滄桑和沉重。
一行人來到城外,早有耀武揚威的班直護衛上前叫門,對城樓上的守衛叫道:“俺乃是京城殿前班直,護送宣旨使團到來,有聖旨頒下;速速通禀,也好出城迎接!”
城樓上的守衛聽說什麽宣旨使團,而且是殿前班直侍衛護送的,知道得罪不得,忙叫來當值守将,守将在城樓上問過下面的宣旨使團,知道是尚書左丞王安中和内侍楊球,還有其他朝中官員,忙說道:“邊關不比内地,軍中自有規矩,請諸位稍帶,我這就去通禀童宣撫。”說着便下城去了。
王安中等人也自是明白,便在城門外守候。不多時,厚重的城門慢慢打開,從裏面走出一隊人來,領頭的正是兩河宣撫使童貫,還有都統劉延慶等将官,再後更有一衆跟随童貫前來的幕僚,一大隊人,尾随在童貫身後,密密麻麻地擠出城來。
王安中此時的身份是宣旨使團,自然不用對童貫如何在意,一番寒暄後,童貫将宣旨使團迎入城中,安置到了驿館内,王安中與童貫先來到驿館的客舍内,童貫又是客氣說道:“不知宣旨使團今日到來,京中也未曾有信使傳信,說有王左丞率人趕到,實在是失禮。”
王安中略有些困倦,說道:“官家催的急,兩日夜便趕到雄州了。就是派出信使來提前告訴童太師,怕也隻是比我等快上多半日罷了。”
童貫奇怪,問道:“使團行程爲何如此急切?”
“還不是因了茂德帝姬。”當下王安中便将官家如何口無遮攔答允茂德帝姬來燕山府、後來官家又如何後悔,偷偷打發使團提前啓程等事說了一遍,這些事有些是官家自己說的,有些是王安中私下聽同僚們說的,大臣們的辦公署衙和皇帝的後宮同在皇城之内,能聽到些皇帝的家中私事也不是不可能。王安中說完,又說道:“官家仍不放心,又要我等在河南岸偃旗息鼓、一路上從速而行,所以路上才走的快了。”
童貫呵呵笑着說道:“如此說來王左丞一路大是辛勞,可在雄州多歇息幾日。”
王安中對着京城方向一抱拳,說道:“蒙官家看重,一路上曉行夜宿,隻是爲早日趕到燕山府,宣讀聖旨,此乃官家所願,不敢耽擱……”
正說着話,忽然聽外面一聲尖利的驚叫,,聲音尖細,然後似乎又有哭叫之聲,隻是小了許多,一時也聽不到清楚。
童貫和王安中都不清楚是驿館的人還是宣旨使團的人,便一起從客舍内出來,向着大院中叫喊之處走去。
還未走到院中,隻見内侍楊球便哭喪着臉走了過來,見到王安中,忙一把拉住王安中的胳膊,王安中有些厭惡地說道:“楊中貴,何事如此驚慌失措?就不怕失了官家顔面?”
一句話驚醒了楊球,楊球看了看童貫,這才對王安中說道:“王左丞,适才安排房舍,發現護送我等的班直侍衛竟然少了四人,不知爲何,想來或許是昨夜路上被賊人暗中害了不成?”
王安中問道:“可查實了?的确是少了四人?”
楊球一臉沮喪,點頭答道:“正是四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