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平州和營州轄下所有的知州和縣令,還有陶谷和石嶽二人,都趕到了周南現在駐守的舊行宮營寨。
由于燕京和平州地域不大,所以并沒有實行多級的管理機構,而隻是設置了州、縣和中央兩級官府。其中州和縣是平級的,而且互不隸屬。州隻是一城,隻不過是城中居民百姓較多,各種商鋪買賣興旺;而縣所包含的城更多,隻是比州城小多了,縣裏的百姓多是以務農、放牧爲主。
平州、營州二州五縣,總共是來了兩個知州,五個縣令,随同陶谷和石嶽,一起進入行宮拜見周南。
作爲威馳燕京的萬勝軍統帥,蜀國公主驸馬,周南的名字早已被燕京一地的人所熟知,更不用說這些關心天下大事、考取功名的文士了。
早已收到消息的周南,已經命人在舊朝行宮的大殿裏安排好坐席,高遠、楊可世則率領各自手下的将官也來到了大殿。從遵化城離開,追讨張鈞時,阿古哲、王三瘋随同高遠,李佩、狄莊追随楊可世,一路打到了榆關,也算是逐漸融入了萬勝軍中。
除此之外,還有一心想要參加水軍的王順舟。這次雖然并沒有水戰,可也算是上了上戰場,并且利用在海上用船做平台,放飛飛車,也算是一次曆練了。比起阿古哲、王三瘋等人,王順舟現在還欠缺資曆和領軍大将的氣度,正規規矩矩地端坐在最末尾,不過能列席這次的會議,王順舟不知道在暗地裏笑了多少次了。
作爲周南親軍侍衛的三個都頭,李飛興、韓貴、馬大丘三人自然也能列身其間。雖然三人每人僅隻率領一百人,可是卻總是跟随周南,親曆大小戰陣。
如果說李飛興三人統帶的兵夠少了,還有一人,手下士兵不過幾十人。左小四作爲鷹衛隊的隊長,現在已經漸漸不再做周南的貼身護衛了,很多時候傳遞情報、探清敵情、配合萬勝軍攻占敵城,都是鷹衛隊出力的地方。
陶谷和石嶽帶領七名文官走了進來,先向周南行禮,陶谷和石嶽不必說了,這七名官員一一又上前向周南介紹了自己的姓名和任職何處。
不得不說,這次選的這些官員,基本上都算年輕了,年齡大的也不到四十歲。年齡小的二十多歲。絕大多數都是從上兩科的進士中選拔的,隻有個别人是餘裏衍這次張榜臨時考選的。
這樣的年齡,周南還算滿意。青壯年,正是奮發有爲、勉力拼搏的時候,若是弄些個老氣橫秋、老油滑的官油子,不一定做成事,倒是一定能壞事。
周南又分别問了各州縣最近給各戶分撥土地的事,大出周南意料的是,平州、營州一帶,百姓們實在是太少了。如果按戶來分田地,每戶要耕種的地實在太多了。因此這些州縣不得不變通一下,按照每人十畝地的标準來分,剩餘無人耕種的田地,則統一給了駐守的萬勝軍士兵耕種。
見說到了駐守各地的萬勝軍,陶谷向周南也說了士兵耕種的事,每城有士兵五百人左右,大的州縣有一千來人。算下來可以耕種五百到一千畝地,一來不使田地荒蕪,二來也可使得駐守的士兵不用朝廷調撥糧草。他們已經将此事報告給了蕭老将軍,蕭老将軍和公主很是高興。
至于張榜選各地各業工匠的事情,這些各州縣的父母官都是頗有微詞,覺得将自己治下的好工匠都抽走了,下面本來就缺少匠人,現在更缺了。
周南笑着說道:“選錄各行工匠一事,絕非将好的匠人隻供京城使用。南朝爲何能在邊市榷場中賺取遼國幾十、甚至上百萬貫的稅銀?”
下面一個年輕官員激聲說道:“自然是因南朝貨物物美價高,我遼國人更愛其精美。”
周南接着說道:“既然物美價高,那遼國工匠爲何不争相仿制呢?”
“南朝工匠技藝高超,當然不是我遼國粗陋工藝可做出來的。”還是那個年輕官員說動。
“若說遼國工匠技藝粗笨,也不盡然。我之前還聞聽昔日燕京城出産的輕羅蠟光絹到了汴京城裏,可是極搶手的,兩團上等好茶,方能換到一匹蠟光絹。可見燕京城中織工技藝高超,織出的絹已經超過了南朝的絹。豈能說遼國工匠不如南朝?”周南之前在汴京時,聽韓記皮貨店的掌櫃韓存義說到的燕京蠟光絹的事,此時說出來,向這個年輕官員反問道。
這個年輕官員立即脹紅了臉,隻是說道:“我大遼也隻有蕃麻、絲絹可堪與南朝相提并論。”
周南又搖搖頭,說道:“做事不可傲滿,可也不能妄自菲薄。南朝能有如今的技藝水平,乃是千百年來不斷傳承、相互借鑒,推陳出新,才有今日的結果。遼國立國不過幾百年,幾百年前更不通農桑之事,隻知彎弓射鳥、走馬放牧,随水草搭帳而居,連磚瓦建房都不會。被南人譏笑什麽“契丹家住雲沙中”,什麽“契丹小兒頭半秃,生來湩飲常食肉”。後來南人工匠不斷流入,帶動遼國各行工匠的出現。現在遼人工匠各行皆備,隻是不精而已。”
周南臉色一整,高聲說道:“現在朝廷召集選錄各行能工巧匠,乃是爲了讓這些工匠能互通有無、互相借鑒,提高各自技藝水平。各位都是考取功名,踏上仕途的,想必都知道太學。朝廷便是要借重這些工匠,建一所将作監中的太學,以教訓出更多更好的工匠來。到時自然不會少分給各位。”
周南的一通将作監太學的比喻,讓在座的人都連連點頭。每次科舉開榜,太學的學生考中的很多,自然是因爲太學裏彙集了全國最有學問的人,教授出來的學生自然水平不會差到哪裏。如果讓這些選拔出來的能工巧匠去教徒弟,自然也能教出最好的徒弟。而且最重要的是,工匠吃的是手藝飯,很多人都不會随便把自己的手藝教給别人,這當然就阻礙了技術工藝的發展和提高。現在讓這些工匠成批的教授徒弟,情況就不同了。朝廷選錄你進将作監,每月給你固定的俸銀,不怕教了别人就搶了自己的飯碗。如果你不教,也會有别人教。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能教出更多的優秀工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