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徐義集結隴右可用之兵,準備東進抄安祿山叛軍後路時,長安那邊再一次有消息傳來了,也就是徐義将隴右軍出兵解圍的奏報送走之後的三五天,從長安方向過來的客商傳來消息:聖人丢下長安的基業難逃了!
一時間,就是隴右軍的這些将領,也都有些不知所措了。
“執行既定戰略。我隴右軍出兵是爲平叛,是爲大盛千萬百姓,是爲這個王朝。聖人是不是在長安,跟我隴右軍是否出兵無關。”
“咱們征戰不是爲讓聖人看,是爲大盛這個王朝!再說了,我已經有書信專門呈于聖人,我們隴右軍所做的,會讓世人知道的!”
徐義堅定了諸位的心境,并且,徐義帶着爲數很少的親衛,決定自己親自前往秦州·····到秦州後,再根據形勢考慮是否南下劍南。
其實,徐義心裏是清楚的。在長安的貴人外逃時,聖人确實南下了,而太子卻是在天水組織大盛的餘力對安祿山叛軍開展反攻。
在天水,才是這時候最合适的選擇。
徐義沒有忘記楊玉環,正是因爲他記得楊玉環,也對楊玉環的後事做了安排。但是,徐義很清楚,這時候他絕對不能明顯的對楊玉環有任何瓜葛。
一旦有些許的異動,他就是黃泥掉進褲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徐義相信高力士和陳玄禮對聖人身邊隊伍的控制力,也相信陳玄禮和高力士不會在意一個即将失去貴妃娘娘光環的女人。
明面上讓楊玉環死去,高力士和陳玄禮可以做大這點。
更何況,唯有徐義以及隴右軍的這些将領們才知道隴右軍的戰力到底有多驚人。隻要隴右軍進入戰場,會讓世人看到什麽才叫所向披靡,什麽叫摧枯拉朽,什麽叫戰無不勝!
隻要有這樣的表現了,高力士和陳玄禮絕不敢對自己的這點小要求忤逆,會幫自己把楊玉環安頓妥當的。
而他徐義,這時候到秦州,到太子殿下的身邊,不僅僅是一個擁立之功的問題,更是要表明心迹······隴右軍戰力驚人,卻并無他意,就是爲平叛而出兵。
同時,徐義也是要告訴天下人,火器不是玩具,是真正的利器!
另外,徐義心裏還有一個放心不下的人,那就是哥舒翰!
早年哥舒翰還是隴右節度使時,徐義就跟哥舒翰對大盛局勢有過深談。這時候,哥舒翰是知道隴右軍的選擇的,必将會配合隴右軍包剿叛軍的戰略。
所以,在潼關,哥舒翰必将會采取守勢,用大盛中原剩下的那些所謂的可戰之力,扛住叛軍的速戰速決,将叛軍拖到持久戰的階段。
隻要隴右軍從背後抄了叛軍的後路,叛軍的結果隻有被全殲。
哥舒翰肯定是會配合的,可是,對于封常清和高仙芝的遭遇,徐義對哥舒翰的命運很不放心。
更何況,徐義的家人這時候都在秦州,在公明殿······
綜上原因,徐義必須得到秦州,還得盡快趕到秦州。
在徐義離開蘭州時,李光弼和郭子儀各率一路大軍東進了。一路從漠北進發,直接打穿朔方,插到範陽背後,從北向南剿滅叛軍。一路大軍渡過黃河抵達河東,從娘子關東進,直插河北道中心。
等兩路大軍會師後,将再次分兵五路,李光弼、郭子儀、薛嵩、仆固懷恩、李嗣業将各自率領一路大軍向南推進,最終将叛軍堵在中原。
戰略是這樣制定的,徐義也絕對相信隴右軍有這樣的戰力。每一路大軍隻要一萬人,即便是面對十萬叛軍,也會是勝局,這沒有意外。
除了身處隴右軍的将士,沒人懂得成大建制的火器軍是怎樣的戰力!
對于擁有各式火炮和充足的火藥彈、火油彈的隴右軍而言,大軍團作戰絕對是他們最拿手的。
徐義此去秦州,就是想讓那些倉皇出逃的貴人們安心。
徐義前往秦州沒有作戰任務,還是距離最短的。可對于隴右軍最有利的,卻是需要徐義最遲跟從長安逃竄出來的貴人接觸。
所以,徐義的行程很悠閑,沿路不停的有奏報往來。
當然,徐義也是絕對做到了禮節,自己前往秦州,不僅僅派人告知了南逃的聖人,也告知了應該已經抵達秦州的太子殿下。
也就在徐義路程過半時,徐義已經接到了郭子儀大軍渡過黃河,橫穿河東,已經穿過娘子關的奏報。
此時,李光弼的北路大軍,也已經快到了幽州一帶。
西域不缺戰馬,隴右軍的辎重雖然多,戰車也多,隻要有充足的戰馬,就能保證隴右軍的行軍速度。更何況,叛軍從河北道南下,幾乎将精銳全部帶進了中原,留守的戰力根本就扛不住隴右軍的一擊。
在接到這樣的消息後,徐義才多少加快了前往秦州的速度······
秦州城外三十裏鋪,驿亭周圍已經被管制了,東宮六率的人,将此地戒嚴了。
驿亭裏,太子正躬身對着一位老婦人說這話:“姑母,按照徐侯的書信,今日徐侯應該可以抵達秦州,叨擾姑母了。”
此老婦人不是他人,正是長公主。長公主是被徐義安排的人,在很早就接到了公明殿。太子到了秦州後,首先便拜訪了長公主。
今天,太子這樣大張旗鼓的迎接徐義,心裏有些忐忑,不得不把他這個姑母請來鎮場子。
“亨兒,老身不摻和朝事,更不會對大統之事多言。義哥兒也不會!”
“但是,老身可以确保一點,義哥兒會爲大盛而竭盡全力。你完全沒必要這般,義哥兒是個明大義的人。”
長公主這是在告訴太子,你是不是繼承大統,徐義不會管,也不會多言。但是,徐義絕對對大盛忠誠。
對于徐義的評價,不管是曾經的朝中,還是這次随太子到秦州的臣工,無一不是這樣的評價。可太子卻不敢造次,面對目前唯一可以抗衡叛軍的節度使,太子深深地知道,徐義的态度,将決定他,乃至大盛朝的走向。
盡管太子對于自己目前的狀況很不滿,也很憋屈,卻清楚自己該怎樣做。
自己的姿态放低了,總是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