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今之計,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如果真考上了舉人,就馬上回老家,他還能追殺他不成?
要是沒考上,也算不幸中的萬幸,大不了過三年再考便是,有什麽大不了的。
不管那麽多,吃飽喝足才是正道,于是兩人便來到一家當地有名的大酒樓,叫了一壇上好的陳年杜康酒,點了十幾道酒樓裏最好的菜。
樂文覺得鄭良才這家夥還真是鋪張浪費,兩個人吃飯就點了十幾道酒樓裏最好的菜,真是有錢不在乎啊,拿起筷子随手夾了一筷子麻辣兔絲,放入口中,覺得味道又麻又辣,質嫩爽口,讓他吃了一口,忍不住又夾了幾筷子,心中大呼過瘾,可把這幾天在考場遭的罪補一補了。
麻辣兔絲,是明代宮廷的重九時令菜。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記略》載:“九月……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說明“麻辣兔”早在明代就已經成爲北京的節令佳味。《調鼎集》記載了麻辣兔絲的做法:“切絲,雞湯煨,加黃酒、醬油、蔥、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湯。”就是将兔子宰殺,剝洗幹淨,去骨切絲,用雞湯小火煨制,加黃酒、醬油、蔥、姜汁、花椒末調味,當湯汁煨靠将盡時,用綠豆澱粉勾芡即成。
從這個配方看,沒有今天所言的辣味料。其“麻辣“概念,似從姜汁和花椒末而來。
如今所說的麻辣兔跟以前的不大一樣,明朝時候是用小火煨制,并且辣味主要來源于生姜和花椒,現在多使用爆炒、烤或涼拌的方式,辣味來源于辣椒、生姜、花椒,現代人口味重啊。
“在客棧怎麽沒見龍超啊?”鄭良才拿筷子夾了一筷頭魚翅,放入嘴中,品嚼了一會,覺得味道還不錯,點了點頭,然後擡眼看了一眼樂文問道。
從明朝開始,人們才發現鲨魚鳍内含有膠狀翅絲,而且口味甚美。明朝把魚翅推向飲食市場之後,立刻引起強烈共鳴,認識其美食價值者逐漸增多。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四記述說:“沙魚……形并似魚,青目赤頰,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可見食用魚翅之風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連宮廷膳食中也添加了這種珍品原料,如劉若愚《明宮史》火集就記載:“先帝最喜用……鲨魚筋”。鲨魚筋,指鲨魚翅筋。
成書于明代的小說《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魚翅視爲高檔食料,有雲:“都是珍羞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按《金瓶梅》描寫魚翅美味,僅列入豪門飲食,說明那時的一般人尚無從問津。《汪穰卿筆記》卷三曾探讨魚翅始源,有雲:“魚翅自明以來始爲珍品,宴客無之則客以爲慢。”此說當爲确論。
“誰知道呢,我昨天回到客棧就睡了,按說他應該幾天就考完了,可能是考完他自己一個人,呆的煩悶,去山上打獵去了吧。”
樂文隻顧填肚子呢,聽到鄭良才問他,随口說道。
鄭良才見樂文狼吞虎咽的樣子,淡淡一笑,他向來講究排場,講究吃相,畢竟是富家子弟出身,就算是再餓,他也要細嚼慢咽,樂文可管不了那麽多,又不是正式場合,顧忌那麽多幹嘛,平常也就罷了,餓了這麽久,也顧不上那麽多了,吃飽喝好,肚子不餓就行了。
“對了,我倒忘了,這家酒樓的驢肉火燒可是一絕啊,一點不比熊掌差啊。”鄭良才忽然想到了來真定這麽久,還沒和樂文一起來過這家酒樓吃過飯呢,其他酒樓做的驢肉火燒也不差,可是要是和這家酒樓一比,那可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
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
曆史傳說,真定的驢肉火燒據說起源于明初。
朱棣起兵靖難,殺到如今的保定北部徐水漕河一帶,打了一場敗仗。燕王眼瞅着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别好吃。但是饑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着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
于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爲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爲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裏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麽辦啊?于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帶,屬于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适合養驢。
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一種是沿海一帶的渤海驢,一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真定的驢一般都是太行驢,而河間的驢肉火燒是渤海驢,相比而言,太行驢的肉質更加細嫩一些,于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
驢肉火燒将其在餅铛裏烙熟後,架在竈頭裏烘烤,使其外焦裏嫩,别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湯加澱粉熬制的焖子夾入火燒佐食,其中以真定南部定州地區的焖子最爲美味和著名。有些廚師會加入驢闆腸提味,吃起來也别有一番風味。
樂文在唐縣也吃過幾次驢肉火燒,可是味道和真定府做的比起來,就差的多了,沒想到鄭良才說這家酒樓裏的驢肉火燒比熊掌還要好吃,當然要嘗一嘗,于是便又點了兩個驢肉火燒,不過熊掌他也沒吃過,看看這家酒樓做的驢肉火燒到底吃着咋樣吧。xh:.234.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