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瑜,暗暗記下,這個片段到時候要刻意剪輯出來拼合,司馬懿此時的狀态就是如此,一個字藏!
再看現場,楊修說完,劉桢便是一禮,說到:“受教!果然如公子所說,與二位曹君相比,某的确隻是二等!”
說着便下了台去,楊修一時間意氣風發,看向台下衆人,朗聲說到:“諸位,接下來是誰來于此台上?”
台下司馬孚悄悄沖着身邊程風說到:“兄長,楊修此人的确才華橫溢,我有點膽怯,要不今日就此作罷!”
程風笑得如沐春風,隻是未曾多言,而是示意一旁的故交徐庶,徐庶會意,一把将司馬孚推上台前。
司馬孚愣神片刻,便硬着頭皮,緩步登上高台,時不時的瞅瞅台下的司馬懿。
坐于高台左置位的京兆尹司馬防,面色一寒,多有不悅,他知道自己這個兒子爲人醇厚不善與人争鬥,恐怕隻能自取其辱。
司馬孚手拿竹簡,便是一禮說到:“在下河内司馬孚,特來請楊公子風評指點!”
楊修嘴角淡淡一笑,雖說司馬氏乃是河内名門望族,可這司馬防三個兒子都是碌碌無爲之輩,當然楊修之所以如此認爲,乃是司馬懿平日雖然富有才名,但爲人低調,加之刻意藏拙。
與楊修生來張揚,銳利的處事風格截然相反,所以楊修才會如此輕視司馬防三個嫡子,其他五個庶子不提也罷。
加之楊修出身于著名的弘農楊氏,祖上楊震、楊秉、祖父楊賜都官居太尉,并且都以忠直而聞名,還是世代研習《歐陽尚書》的家族,和汝南袁氏同爲當時的名門大族。
無論是家世背景,家傳學問,乃至自身修養,都是當世數一數二,楊修心中孤傲也是在所難免。
楊修輕笑,眼中多是輕視,随即說到:“原來是司馬公子啊,幸會!”
“請問今日是要評論汝的畫作呢,還是文章呢?”
司馬孚拱手說到:“在下師從胡昭,寫有尚書六注一篇,還請楊公子點評!”
說完雙手奉上竹簡,楊修打開竹簡,快速閱覽一番。
這時台下人群中,一幫短衣百姓手拿竹席卷,或是雨傘,似乎小心翼翼的靠近曹操所在區域,人群中劉備、董承二人眼中異色,殺機凜凜。
再看台上,楊修看完竹簡,雙手歸還,随即負手說到:“閣下可知,汝所注尚書,其中有一章是僞作!
可惜啊,有些功夫,卻也白費!”
司馬孚聞言驚詫,台下程風聞言,原本和善的雙眼,突的一睜,帶着些許惱怒,嘴皮微抿,臉色多了一些似有若無的寒霜!
東漢末年,士子出仕爲官,聞達于諸侯,這名望就是莘莘學子的前途和未來!
一篇僞作,說的輕巧,可對于将來司馬孚的前途而言,卻如同滅頂之災,若是處理不好,恐怕多少寒暑求學讀書的努力會付之一炬。
當然對于司馬孚出生名門望族加之其父在朝爲官,或許不會這麽嚴重,可也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代價。
司馬懿心中惱怒也不無道理,再看台上司馬孚問到:“此話怎講?”
楊修不緊不慢說到:“就在去年,儒學大家鄭玄說到,古文尚書中有鹹有一德一章,是當時之人僞作!”
司馬孚聞言,皺眉随即說到:“這鹹有一德作爲尚書已久,豈能因一家之言,就全篇廢黜?”
楊修似是不可置信看着司馬孚,反問到:“難道鄭玄錯了?”
看似發問,實則楊修是以勢壓人,鄭玄乃是當世大家,名揚宇内,乃是世人憧憬的大儒。
司馬孚一時之間語塞,竟然不知如何是好,加之性子向來醇厚,竟然覺得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司馬孚木納說到:“可能是我錯了吧……”說完歉意的笑了笑。
結果一言出,台下人群,傳來笑聲,人群中程風飾演的司馬懿,鼻孔微張,牙關肌肉蠕動幾下歸于正常,不看台上司馬孚,而是朝楊修看去。
眼中多少有點氣憤,但随即胸膛一起一伏,一個吐納便回到先前和煦的樣貌。
楊修适時說道:“回去重新再用功吧!”
眼看司馬孚就要下台,程風急忙嘴巴微張,想要出聲,可是嘴唇微不可察的蠕動幾下,像是猶豫,最後眼中閃過決絕。
一聲平緩卻也響亮的聲音緩緩傳出!
“鄭玄就不會錯了嗎?”
人群傳來躁動,連帶着曹操那邊一起注意到發言之人。
再看程風眼中随和,不爲所動,自有一番儒雅俊朗之像。
楊修聞言,朝着台下衆人看去,嘴角噙着笑大聲呼喊到:“是何人妄加指責明賢大儒?
上台來辯!”
曹操、郭嘉二人遙望司馬懿,眼中全是好奇。
程風飾演的司馬懿微抿嘴唇,整理衣衫,步伐沉穩,一步步朝着台上走去。
司馬孚下台時二人交錯,司馬孚小聲喚到:“兄長……”
程風卻是直視前方,冷眼一瞟不再搭理,司馬孚看見程風眼中寒光,帶着銳利就這麽一錯身不見。
一旁導演暗自叫絕,内斂不失鋒芒,這才是司馬懿在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樣子。
程風之所以刻意表現,就是爲了突出司馬懿對他這個親弟弟的不滿,怒其不争,迂腐可笑!
程風走的幹淨利索,步伐沉穩不拖泥帶水,來到台上,和翟天飾演的楊修對質。
二人見禮,程風随後朝着自己父親司馬防和荀一禮,緊接着又轉身朝台下衆人一禮,若說剛才帶着鋒芒,現在卻是謙遜。
程風微微擡了擡手,整理衣袖,眉目緊鎖,擲地有聲說到:“在下并不想說楊公子有誤,隻是在下認爲司馬遷把鹹有一德和尹诰混爲一談,已是不妥。
鄭玄以尹诰的丢失,便斷定鹹有一德的丢失,就更顯草率!”
“噢?既然公子有不同看法,那不妨将你的學識見解,大聲說于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