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分析紀瞻到位正确,大環境也比預計的要好很多。
這位年紀輕輕,資曆受人非議的太守(才25歲,所以争議聲很大,不過看看王迪,孫皓是鐵了心讓青年軍提前上位了,沒有辦法,曆史偏離軌道,中生代隕落的太多了,青黃不接),果然是忠心耿耿,三郡集資出兵,那倆都很低調,結果,紀瞻貢獻了大頭,也就導緻整個豫章境内隻有……6000人,且是以二線部隊爲主,南昌城中,隻有3000人不到,極度空虛。
而且,紀瞻不光表面上忠誠,裏面也做的很到位,私人部曲居然主動往下砍,原來的1500人隻保留了500人的規模,這種自廢武功的行爲很是響應了中央的号召和嘉獎。
這點兵力意味着,如果孫秀豁出去直接猛攻城池的話,也未嘗不可,不過,在“敵國”深處作戰,兵員補充可不是那麽容易,還是節省點好,所以,孫秀還是按照事先約好的那樣,自己率軍分散出擊,先是配合着鄧朗四處開花,随即就在新吳與建城之間隐蔽起來,張開口袋等待紀瞻的到來,之後,與鄧朗前後夾擊,野戰殲滅。
孫秀埋伏起來後,接下來就是鄧朗的表演時間,他所要做的就是,大軍所過,寸草不生,肆虐豫章之後奔着廬陵,就是不去南昌的架勢。
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姿态來啊,出來打我啊,不打我的話,我可就走了。
換做别人,如果手中隻有區區3000人,肯定先想的是如何保住南昌而後求援,打的再慘也無所謂了,畢竟,此敗實屬“非戰之罪”,至少也是罪不至死,不然的話,面對這股不知道從哪裏突然冒出來的敵軍貿然出擊,萬一失敗的話,罪過可就大了。
但是正如孫秀所說,現在的豫章太守,南昌最高長官是紀瞻。
當年廬陵慘象,豫章僥幸逃脫(李特虛張聲勢,進來一圈轉了一圈就走了)屠殺的劫後餘生的樣子,紀瞻是曆曆在目,所以,他決不允許自己治下的子民慘遭毒手。
大方針确定,紀瞻卻不是一個愣頭青,也是冷靜的分析了一番形勢。
第一,适逢兩國開戰之際,豫章郡内出現規模很大的“匪患”,估計肯定不是匪患那麽簡單,應該是魏國方面潛行進來的敵軍,畢竟,人家有鄧艾珠玉在前(猜對)。
第二,事發突然,荊州方面和廬江方面都沒有什麽動靜,那麽,想必是趁着前方混亂的時候有一股魏國的北方敵軍從崇山峻嶺之中走過來的,行動還如此迅速,正說明人數不多,少則三兩千人,多則不會過萬(猜對)。
第三,這幫人行軍如此迅速,人數還少而精,目的肯定不在于占據城池,隻能是擾亂視聽,配合正面戰場,所以才那麽行事誇張四處燒殺搶掠(猜錯,但大方向還在控制範圍内)。
第四,既然敵軍人數不多,自然就不會再度分兵,那麽,即便自己出擊,有些空虛的南昌,也不會有什麽危險(這一點是緻命錯誤)。
最後,這幫人肯定都是北方人了,那麽,自然會對地形不熟,隻要自己親自出馬,丁可給予重創,至少,可以吸引其火力,使得百姓免遭屠戮,如果能吸引至南昌在據城固守的話,就是最好不過了(大錯特錯,沒有法子,紀瞻并不知道孫秀的存在,還以爲他在正面戰場和丁溫死磕呢)。
綜合評定之後,紀瞻給了一個可操作的結論,便親自率領2000郡兵和300部曲,奔着鄧朗正在活躍的建城就去了。
這一路往南走,看來是真的很有可能去廬陵啊,雖然自己是豫章太守,可在他眼中看來,廬陵和豫章,都是大吳的的領土,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及時止損,拯救百姓,而不是放任自流!
“将軍,那南昌城中有大股人馬直奔建城而去!”紀瞻這邊剛剛有了動作,那邊的探子便在第一時間把動态報告給了孫秀。
“……大概出動了多少人?”聽聞自己猜對了這一切,孫秀默然,過了好一會才歎了口氣,緩緩問道。
“大約2000多人。”探子回道。
“距我們已經有了多遠了?”
“大約十五裏。”探子又回道。
“再等等,等到距五十裏的時候再來回報。”孫秀吩咐道。
“将軍,這……這是不是間隔太久了點?”探子下去後,一旁的副将小心翼翼的問道“按照事先的約定,不是我們在此攔截住,鄧将軍殺回來嗎?而且……不過區區2000人,單憑我們自己也能解決了吧?”
“這是一場長期而持久的較量,我們的目光要放的長遠一點,盡可能的避免損失,既然城中士兵不滿千人,又是毫無戒備,何不趁機取之?即便我軍即便久攻不下,那紀瞻如果得知後院失火,定然倉促回師,疲于奔命以後,野戰之中不是更加容易解決?況且,豫章郡主力已經調往廬江戰場,這幾千郡兵鄧将軍足以應付了。”
孫秀很是耐心的給副将們解釋——雖然他的職位最高,但畢竟是降将出身,保不齊這支隊伍裏面有幾個石苞的卧底,臨陣改變計劃已經是突破底線的一次試探了,有些事情還是敞開了說好一點,避免被人打小報告。
這個答複顯得滴水不漏,衆人聽了不禁連連點頭稱是。此番冒險還是盡量穩妥爲上的好,南昌好攻那就攻城好了,至少嘗試一下是沒毛病的。
紀瞻啊,老夫已經幫你一把了,你要是識時務的話就别回來,直接退往他處去吧,不然的話,野戰,你必将喪命。
孫秀心中默默念叨。
雖然不得不走上叛國的道路,雖然面前有着巨大的利益誘惑,但是,孫秀還是有些良知未泯,對于紀瞻這樣年輕有爲的人,還是能放一馬就放一馬吧——萬一以後自己真的替代了孫皓,這樣的人才也能留爲己用不是?
……
南昌攻防戰很快便結束了,結束的令所有人都無語草草抵抗了幾下直接挂白旗投降了。
城中不過是象征性的幾百守兵,突然出現了一支數千規模的軍隊,登時不少人尿了褲子,雖然紀瞻的部曲死士還想做困獸之鬥,可畢竟人數有限,不過一二百人,别說守城,連督戰郡兵和百姓都做不到,結果,很快,魏軍沒用什麽大型攻城器械,三兩下便沖到了城下,破開了城門,除了那些部曲奮力一搏之外,其餘的郡兵皆做鳥獸散,百姓中也無一挺身而出,孫秀僅僅付出數十人的傷亡便進了城中(戰鬥時間還沒有制作建議攻城器械的時間長)……
紀瞻對百姓不好嗎?不體恤士卒嗎?對部曲和郡兵沒有一視同仁嗎?不,恰恰相反,在這些方面,紀瞻都做得很好,在群衆中民望甚高,這從紀瞻得知南昌出事,奮力殺回,在孫秀和鄧朗夾擊之下全軍覆沒,力戰而亡,軍民面對其遺體痛哭流涕的樣子就可以看出來,他是真的受人愛戴的。
一個青年才俊就此凋零,孫秀是很惋惜的,看着這些順從的百姓,更是五味雜陳。
任平時如何恩沐,口号慷慨激昂,大難臨頭,一個個卻都做起了縮頭烏龜,每個人都在呼喚英雄的出現,但沒有人想成爲英雄,他們不是沒有情感沒有激情,隻是,這激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潮水退後,生活還将繼續……
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底層肢離破碎、人心散亂的國家,孫秀很是慶幸,這意味着未來的道路将會一片坦途,孫皓啊,當你癡迷于頂層集團的權力制衡的時候,沒有發現這座高樓大廈的底座已經一觸即潰了嗎?虧你還是起于微末啊。
可是,一想到日後就要管理這樣病入膏肓的社會和民衆,孫秀又有些氣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