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迪圍着還是烏程侯的孫皓叽叽喳喳的時候,貌似平靜的荊州實則也是暗流湧動。
司馬炎在本派勢力支持下跑到了長安與鍾會聯合起來對抗司馬攸,司馬攸也沒有閑着,派使臣來到了信陵會見鄧艾。
天下大勢現在因爲一些意外因素的介入,本來是本着大一統去的現在反而卻漸行漸遠,雖然朝中多有非議,可司馬攸還是十分冷靜理智的,默認了鄧艾的某些近乎于造反的行爲,不僅既往不咎,還把鄧艾留在洛陽的家眷全都帶了過來,以展現自己的博大胸襟,至于要求,無非是不要和鍾會聯盟,甚至,如果能夠和洛陽方面立場一緻,在後面反戈一擊的話,則從江夏和襄陽方向配合鄧艾攻打吳國。
在天天頂着“吳奸”帽子、内心無比煎熬的步協看來,和洛陽方面達成一緻合作是最好的組合,第一,和鍾會+司馬炎相比,無疑是北面的實力更爲強大,第二,出于自身的立場,隻有吳國淪陷更多的領土,隻有更多的人做出和自己一樣的選擇,隻有陸氏家族完蛋,自己的心裏才會好受一點。
然而,鄧艾的抉擇則是讓步協有一點點失望,審時度勢之後,鄧艾的選擇是,沒有和司馬攸翻臉(畢竟,人家在談判還沒開始的時候,誠意很足,在背後捅刀子的話就連最起碼的道義都沒有了),但是,也沒有和鍾會決裂,而是采取了兩不相幫——其實就是在等待王迪在江東的造王運作結果。
這個造王計劃隻有鄧艾知道一個大概,步協壓根就不知情,但是,随着王迪在江東的動靜越來越大,尤其是鄧艾配合做出的一些行動,步協嗅到了一絲異樣的氣息,根據自己的腦補,認爲烏程侯要被人炒作上位,應該和鄧艾有關,而王迪行蹤的暴露更加讓他确信了這一點——當初王迪可是在陸抗那裏出現過,所以,步協還是有一點印象的。
于是,步協就慌了,因爲鄧艾什麽都不說,所以,隻能自己進一步腦補新上台的孫皓肯定是鄧艾中意的人選,那麽一旦政變成功,則意味着鄧艾和吳國将進入一個和平局面,吳國将承認鄧艾現有的勢力範圍,如此,則自己的利用價值将大大降低,甚至說不好會被卸磨殺驢啊。
所以,内心深處步協是不希望吳國變天的,因爲隻有這樣鄧艾才能和吳國繼續撕逼下去,繼續撕,自己就有利用價值,所以,他便想阻撓王迪的行動,這就有了丁固和虞氏家族等反對派收到消息說王迪是鄧艾派過來的奸細——沒錯,就是步協散播出來的消息。
同時,步協也沒有敢把全部籌碼都壓在江東士族的良心上,更是對态度不冷不淡的鄧艾不抱什麽期望了,一方面暗中給王迪制造點小問題,一方面則是開始暗中聯系魏國的征南将軍陳骞。
陳骞,字休淵,臨淮東陽人,曹魏司徒陳矯之子。可以說是文武全才的選手,初爲尚書郎,曆任中山太守、安平太守,任内均以良好治績聞名。後被征爲相國司馬、長史,再遷禦史中丞、再遷尚書,獲封安國亭侯。進入軍伍之後,也是東征西讨,以尚書行征蜀将軍,擊破蜀漢軍;諸葛誕叛亂時,再以尚書爲安東将軍,率軍将其讨平。因爲連續的表現出色,所以,在這之後,拜持節、都督淮北諸軍事,再遷安東将軍,進爵廣陵侯,再轉都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先後轉都督江南諸軍事及荊州諸軍事、征南大将軍,封郯侯。本來,原時空當中陳骞,包括石苞都是司馬炎代魏的擁護者,但此二人真正擁護的是司馬氏,所以,司馬攸上台後他們依舊選擇在荊揚一代做事實上的地方諸侯(司馬攸目前還真不敢輕易動他們,好在這倆人,尤其是陳骞,忠誠指數還是可以的)。
如果步協要想給鄧艾或者王迪添堵,要想繼續惡心吳國的話,就必須尋求陳骞的援助。
本來,按照上級的意思,陳骞是不可能和鄧艾翻臉接納一叛再叛的步協的,可是,作爲深入一線的指揮官,對面發生什麽事情不可能不知道,當他察覺到鄧艾不可能和鍾會徹底翻臉,又确實參與了吳國的政局變動,終于意識到,長江以南的事态已經無法控制了,最壞的打算,鄧艾與吳國同盟,将會與益州的鍾會、長安的司馬炎一起發動攻勢,如此,則荊揚防線便會全面告急,所以,陳骞便自作主張(請示領導的話,時間上來不及,且司馬攸在長安一線已經有些焦頭爛額了,早就将南方戰線的決定權交到了陳骞手中,但是,陳骞的這個正确且忠心的舉動在後來産生了一個重要影響),開展與步協的合作。
在陳骞看來,步協這個人雖然聲名狼藉,能力也一般,但是,作爲東吳舊臣,對江東很多政治、軍事和人事都比較了解,手中也掌握着幾千人馬,控制着一個宜都郡,還算有點底牌和利用價值,而且,不管是對付鄧艾還是吳國,都很有積極性(不積極就死了)。
于是,經過一番接觸之後,雙方達成了協議整個宜都由步協牢牢把控,一旦戰事正式開啓的話,前三個月時間内要做到單獨頂住鄧艾的壓力,魏軍則從襄陽和江夏方向出兵,同時還要發動揚州的石苞,也要配合作戰,牽制吳軍對宜都的壓力,若能擊潰吳軍的話,則陳骞率軍進入宜都夾擊鄧艾,屆時做後援協助步協攻略建平等荊州其他領地,若不能擊潰吳軍,且步協無法抗住鄧艾壓力的話,則步協放棄宜都,在側面全力出擊江夏(魏國和吳國都有江夏),與魏軍會和,要麽合力占據江夏,要麽就在魏軍的掩護下撤退至魏國境内尋求政治庇護。
而這個協議生效的前提就是孫皓上台大局已定。
所以,當孫皓那邊把逼宮的戲份演的差不多的時候,在宜都沉寂多時的步協突然宣布易幟,歸順魏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