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個需要大量時間來訓練,并不是說你拿着槍上了刺刀比劃幾下就可以的。
而那些被俘虜而來的八旗兵就不一樣了,他們從能夠走路開始,就會發給一把木刀,從小就是練這個的,與其發給他們一把步槍,倒不如發給他們一把斬馬刀或者樸刀更合适一些。
在一個月的準備之後,星海國南下艦隊便第一次離開了馬六甲海峽,挺進到吸藍島附近,兵逼賀蘭人在天竺洋最爲重要的據點。
爲了抵禦咄咄逼人的星海人,賀蘭東天竺公司這次調集了從好旺角到天竺一帶各港口大部分的戰艦,組成了新的艦隊。
總計戰艦數量超過了100艘。
好吧,實際上還有些港口并沒有聽從賀蘭東天竺公司的命令,陰奉陽違的拒絕了這個命令。
不過這也是無奈的事情,因爲這些港口大多位于天竺海岸一線,不列颠人此時正聯絡各地的土王,準備對這些港口下手,讓這些港口壓根就不可能抽出兵力去支援吸藍島。
不過話說回來,這次賀蘭人聚集起來的艦隊不但數量較之上次差遠了,就連質量也差上很多。
這并不奇怪,之前的玉仙港大捷,打得賀蘭人損失慘重,那些損失可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恢複的。
也正是因爲如此,在略微接觸,被南下艦隊一陣炮轟,打沉了十多艘戰艦之後,賀蘭艦隊就随即轉身逃離。
而由于天色已晚,再加上南下艦隊需要保護運兵船,運輸船,因而也就沒有展開追擊。
不過這并不要緊,南下艦隊過來的目的也不是剿滅那些賀蘭人的戰艦。
随着第四師整體上岸,整裝待發朝着吸藍島的科倫坡城堡進發,吸藍島上的賀蘭人便開始瑟瑟發抖。
沒法不發抖啊。
科倫坡城堡乃是賀蘭人在吸藍島上的最重要的據點,沒有之一!
并且這座城堡也是賀蘭人在遠東航線裏最後的關鍵據點,可以這麽說,如果科倫坡城堡被攻滅了,那麽賀蘭人就等同于失去了遠東航線。
畢竟從更遠的天竺一帶航行前往遠東地區,最終需要航行到大員島才能夠得到補給,這樣長的航線,再牛皮的商船也做不到啊。
至于去葡萄壓人的港口補給?
那就别想了,賀蘭人曾經幾次想要将葡萄壓人在遠東的港口奪取下來,雙方打得一度白熱化,以這樣的仇恨以及國家之間的利益争奪,葡萄壓人壓根就不可能給賀蘭商船提供補給,不将商船扣押下來就算是給面子了。
實際上,當第四師抵達科倫坡城堡外圍之後,賀蘭人的壕溝戰術并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想一想也是,這壕溝戰術原本就是星海人搞出來的,難道還沒有破解的法門?
實際上,第四師壓根就沒有去理會那些壕溝,而是直接由海面上的南下艦隊提供火力覆蓋,在連續轟擊了一天時間之後,科倫坡城堡宣告投降。
沒法,雖說科倫坡城堡也很厚實,但其有一個緻命的弱點,那就是當地土著王國對賀蘭人極度不滿。
賀蘭人曾經多次擊敗當地土著王國,當然被土著王國打得全軍覆滅的次數也不少。
而土著王國在第四師抵達之後,就找上門來,要求聯合。
通過土著王國對城堡裏的土著進行策反,再由南下艦隊不斷炮火轟擊,最終八旗兵組成的敢死營帶頭沖鋒,很快就在裏應外合之下,攻破了城堡。
一旦八旗兵進入到巷戰之中,那些賀蘭人就壓根擋不住這種冷兵器的突擊。
雖說賀蘭人也曾經将大炮拉到街口對八旗兵進行轟擊,但之後随着第四師步兵投入到戰鬥之中,賀蘭人就算是徹底沒轍了。
因爲星海人的抛彈筒在這樣的巷戰裏太BUG了!
高抛射角度的抛彈筒能夠隔着一棟房屋,在沒有視野的情況之下,将隔壁的火炮直接炸得東倒西歪。
如此一來,賀蘭人再也無法堅持巷戰,最終退縮到了城主府中,并向星海人派出了求和使者。
期間的具體交涉等等原因不用多提,最終吸藍島上的賀蘭人決定向星海人投降。
作爲減少戰鬥損失的優待,星海元老們一緻決定允許他們離開,并帶走自己的私人财産。
當然,這個私人财産隻能在一個限度之下,并不是所有财産都被允許帶走。
但即便是這樣,那些賀蘭人也是萬分慶幸的收拾細軟,在星海士兵的監督下,登上港口的幾條商船。
允許他們乘坐三條商船離開已經算是開恩了,因而剩下的商船都将會是南下艦隊的戰利品。
賀蘭人灰溜溜的離開了,星海人便開始改造吸藍島,與當地土著王國簽訂同盟互助協議。
實際上,當地土著王國最初也不太想讓星海人留下的,可問題是在見過星海人的大炮和戰艦後,之前的主戰派就一個個的沉默不語了。
那種好似神靈之怒一般的武器,誰能扛得住啊!
一炮轟下來,一個部落都得完蛋!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是再杠的杠精,也得老老實實的變成軟蛋。
當然,這土著王國也很好滿足就是了,星海人将各種商品運過來,在當地大量傾銷,很快就俘虜了那些土著高層。
什麽精美無比的銀鏡,很好吃的甜品,各種精美的小飾品等等,都成爲了當地的熱門商品。
不過随着遠東航線斷掉,賀蘭人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
尤其是遠在大員島的賀蘭人,這段時間可謂是有點悲催。
那鄭家軍不知道發了什麽邪,在攻占了胡建南部之後,随即便轉身朝着大員島撲來,屯兵于賀蘭人的兩大城堡之下,日夜不停的揮兵攻打。
要說換成之前的鄭家軍,賀蘭人還是一點都不害怕的。
那些拿着冷兵器的海盜算個逑啊,難道我大賀蘭的火炮,火槍不犀利乎?
可問題是現在的鄭家軍已經是鳥槍換炮!
在得到了星海國的貸款資助之後,鄭家軍就訓練出了一支三千人的火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