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繡聽說了蘇寶慧來京城的事,倒是沒有放在心裏。
這種人,愛占小便宜,自私自利慣了。
待得知她的丈夫竟然也是因爲無錢看病抓藥而亡,蘇錦繡也不覺得奇怪。
就蘇寶慧這種人,一輩子活的也隻是她自己。
一個眼睛裏頭隻看得見自己和兒子的人,又怎麽可能會願意分一點注意力給旁人?
當初爲了能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都能做出讓蘇瑾行冒雨上山的事情來,她還有什麽事情是做不出來的?
“既然大哥都安排好了,那也省了咱們的事兒。不過一個蘇寶慧,真鬧起來了,也不會對二哥有什麽影響。隻是會讓人有幾分膈應罷了。”
蘇錦繡看地很清楚。
蘇二郎現在的官職雖然低,可是有真材實學,而且爲人低調謙卑,在衙門裏頭的人緣兒還是不錯的。
就蘇寶慧一個姑姑,又能如何?
除了到處去敗壞哥哥的名聲,估計也做不出旁的了。
最多,也不過就是受人慫恿,想着去官府告人了。
便是鬧大了,這天底下也沒有侄兒去孝順姑姑的道理!
再說了,他們自己的爺奶爹娘都活的好好的,又不曾沾過蘇寶慧的半分光,更不曾被她養育,何來虧欠一說?
而蘇寶慧自己有兒有女,又何需旁人來代爲盡孝?
說到底,隻要是蘇寶慧敢鬧,蘇錦繡就有把握讓他們一家子的名聲臭到底!
蘇寶慧把自己看地很重,卻不知道在别人眼裏,她當真是不值一提。
孫大郎是個被人嬌慣慣了的,哪裏願意下地幹活?
可是莊頭那邊兒也放出話來了,最多可以給他們供應半年的糧食,待明年收成下來了,就不會再管。
而且莊頭給他們劃過來的十畝地,都是已經種上了冬小麥的,也不需要人幹什麽了,隻是到了來年開春澆澆水,再就等着收割了。
這等好事,若是放在别人家裏,估計能樂得跳起來!
可是到了蘇寶慧這一家子眼裏,隻覺得蘇大郎是個無情又摳門的東西!
十畝田地,在不繳稅的情況下,養活他們一家六口那是綽綽有餘了。
而且除了農活之外,他們還可以去做些别的。
這村子裏偶爾也會有一些需要雇傭短工的機會,就看他們自己願不願意幹了。
隻要願意吃苦,好好幹活,用不了幾年,他們就可以攢下一份家底的。
蘇錦繡靠在大迎枕上,懶洋洋地吃着點心。
董姨掀簾子進來,繞過屏風,“夫人,這都過了二十了,您看外頭那些想要過來給主子請安的管事們什麽時候過來比較妥當?”
“都可以,等過了二十三吧,到時候太爺和太夫人回來了,也好一塊兒請安。”
“是,我剛剛聽蘇孝說,江甯府那邊差人送的東西到了碼頭,今兒卸了貨,估計傍晚左右就能到。”
“嗯,讓他看着安排吧。”
董姨領命出去,約莫有小半個時辰後又回來了,這一次,臉上還有幾分的爲難之色。
“夫人,少爺院兒裏頭如今還缺一兩個玩伴,剛剛雅寶樓那邊的掌櫃的過來了一趟,說是身邊兒有兩個不錯的孩子想要推薦到少爺身邊服侍。”
蘇錦繡這才睜開眼睛,“可靠嗎?”
“回夫人,掌櫃的說一個是他的侄兒,還有一個是上個月店裏頭救的孩子。”
“讓劉二去查查這兩個孩子的底細,最主要的是人品。”
“是,夫人。”
安安院子裏頭原本也是有兩個與他年紀相仿的孩子的,隻是一個比他大幾歲,家中前些日子遭逢變故,蘇錦繡幹脆就開了恩,将人放回去了。
如今安安身邊隻有一個小書童,年紀不大,而且玩心重。
董姨這會兒提到了這個,也是擔心小主子再被人給引誘着學壞了。
因爲傷寒被控制住了,所有雅寶酒樓又再度開張了。
其實也開不了幾天了,一般過了臘月二十三之後,再去酒樓裏頭吃飯的人就少了許多。
蘇孝則是覺得因爲傷寒的事情一鬧,這次京城的酒樓們能在年前再開張的估計也沒有幾家,這對于他們來說也是機會,所以便讓人準備了一下繼續做生意。
那位王琴師也再度回到了雅寶酒樓,而她的妻子則是留下來教艾寶撫琴。
她的技藝雖然不是多高超,可是引導一個孩子入門還是沒問題的。
臘月二十二這天,四位長輩都回府了。
也是在此時,蘇保柱和楊氏才聽說了蘇寶慧的事。
“你說這寶慧是怎麽想的?這錢重要還是人重要?現在弄成這個樣子,也不知後悔了沒有。”
“你那個妹妹呀,也是個腦子裏頭進了水的。爲了省幾兩銀子的藥錢,活生生沒了一個相公,你說她是不是傻?她一個女人家,原本就是隻知道寵着兒子的,沒了她男人,一家子的心思都變歪了。”
蘇保柱沒吭聲,他也知道妹妹的确是做地過分了。
“大郎如此安置也好,也算是看在血緣的份兒上給了他們一家子一條活路。一家五口,若是好好幹,有十畝地在手呢,又不用繳稅,以後日子也能過得紅火起來。”
“就怕他們自己懶怠不肯幹呢。你沒聽大郎和兒媳婦說麽,一來就想着要管事的位置。她也不想想,自己那個兒子是個什麽德性!”
當年還是孩子的時候,楊氏就看不上那個孫大郎,如今就更看不上了。
都是娶妻生子的人了,竟然還天天隻知道吃喝玩樂,也不知道是誰給的底氣!
蘇保柱想了想,還是歎口氣,“早先咱們不知道也就罷了,既然知道了。不如就差人往莊子上送些銀兩,也算是過年給幾個孩子的零嘴錢了。”
楊氏沒反駁,反正他們家現在也不差那點兒錢,實在是沒必要因爲些許銀子吵鬧,反倒是讓外人看了笑話。
“成吧,你覺得給多少合适?明天我讓大郎找人送過去。”
“一個孩子給上二十兩銀子吧,讓人說清楚是給他們添置新衣和吃食的錢。”
楊氏看了他一眼,“兩個孩子四十兩銀子怕是不好聽,幹脆給五十兩吧,咱們也不差這十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