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
“我想,有沒有這種可能。”項靜突然開口了:“這個忍者,有雙胞胎的姐妹?”
一模一樣,要說會隔空出現,那是不可能的,隻可能是兩個人,兩個人,又是一模一樣,那不是雙胞胎,還是什麽?
現在,摔死了一個,還有一個不知所蹤?
項靜的這個腦洞,也夠大了,而秦觀卻鄭重地點點頭:“看來,下次活捉了對方,我們不能放過她了。”
把它關到鐵籠子裏,看看還有沒有一模一樣的同伴來救!這就是秦觀的想法,上次自己難道是婦人之仁了?
管他呢。
“好了,這件事,就到此爲止,現在,我們有新的更加重要的事。”秦觀說道:“我們去114所。”
之所以來金陵,秦觀就是要來114所的,秦觀知道想要研制漢國自己的機載雷達,就必須要依托于114所。
戰機可以分成三大塊,機體,發動機和航電,其中的航電上,機載雷達就是重點。
同時,漢國的機載雷達,經過了多年研發,但是進展卻是相當緩慢的。
按早期工業模式,機載火控雷達主要是航空體系下的6607所和下屬的7780廠的工作,這些編号很多人不熟悉,但是,說名稱就更清楚了,其中的6607是中航機載雷達所,而7780廠,在後世就是大名鼎鼎的長虹電子。
他們對戰機雷達的研制是很早的,在1964年就啓動了sl-4雷達項目,專門爲爲殲8戰鬥機研制的配套雷達項目,這是國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獨立自主的機載火控雷達,采用單脈沖體制。
在當時的潮流下,一個簡單的單脈沖雷達,卻要求能探測三萬米高度三馬赫速度的100公裏外的目标。
其實這就是專門針對米格-25的了。
那個時代,高空高速是特色,結果,這部雷達1965年就完成了樣機,1971年裝上飛機試飛,但是一直無法正常工作。
最後搞得殲8隻有裝原米格21的sl-雷達測距器,沒錯,就是最簡單的測距雷達,隻能作爲白天戰鬥機使用。
所以才會有了後來的和平典範項目,給殲八搞個鷹國的雷達來用,結果這個項目很悲催。
一個單脈沖就這麽困難了,更困難的是研制單脈沖多普勒雷達,(軍迷嘴裏,一般簡單叫它爲pd雷達)。
普通的單脈沖雷達隻能上視,平視都必須在高空,而且地面還要基本爲平原,海面,必須要有多普勒體制,把地面雜波濾除,才能夠在低空使用。
鷹國在70年代開始就已經大規模普及pd雷達。pd雷達在空中可以完全無視地雜波的影響,即便在地形複雜的山區,都能從山溝裏精确的發現移動目标。
但是漢國的研制卻是艱難的,雖然從1972年起開始研制pd雷達,但長期以來,連pd雷達的基本方向都不清楚。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單脈沖雷達時代,雷達大多還是模拟電路爲主,而pd雷達,濾波利用的是快速傅裏葉變換,必須是全數字雷達,可惜,漢國的雷達工作者們根本就不知道,而且在那個時代,研究的主力人員,都隻熟悉模拟電路。
所以,6607研究所一直在模拟電路上折騰,連方向都找不到,可以說,整個80年代,漢國的雷達工作者都還在爲pd雷達的工作原理和算法犯愁。
80年代初一個研究所懂數字電路的人不到2%,到了90年代中期,幾乎90%的人都隻在數字電路上設計工作。所以,漢國的pd雷達實際上是90年代中期才開始起步。而在1980-1995年這段時間研究的pd雷達無一成功。
因爲殲八沒有合适的雷達,所以,還曾經被稱爲了和平鴿,一架承擔高空高速攔截任務的專業截擊機,居然隻能挂載近程空空導彈,絕對是個諷刺了。
當然,在這段時間裏,有三個項目的引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個就是鷹國的an/apg-66v2,雖然交易沒有達成,漢國的科研人員甚至沒有接觸到實物,但是前期的技術和資料工作上,第一次清晰地完整的觀察到現代pd雷達的完整原理,性能機理,功能和硬件軟件的相互關系,組織架構,結構和關鍵性元器件以及電路基礎。
第二個就是大衛國的el/-202雷達,這個雷達其實不先進,但是提供了一種在當前商用貨架産品中攢出一台性能說得過去的雷達的思路。
第三個,就是面條國的grifo-7/s雷達,這是一個極端輕量化的簡易pd雷達,它告訴了我們pd雷達必不可少的東西是些什麽,也告訴了我們如何小型化輕量化産品。
因爲機載雷達的發展困難,80年代末空軍打破我國原工業規劃的基本架構,向電子部所屬的第114研究所求援。
不錯,這是體制的問題,空軍的雷達研究,是6607所,而114所是律屬電子部的。
而且,114所,主要從事的是地面雷達的研制,它是當時漢國雷達方面最強的研究所,也是産品和技術實力最強的研究所,攻克pd難關從此就兩條腿走路,航空部的6607和電子部的114所。
對6607研究所,秦觀可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因爲那裏面的技術人員,全部都是搞模拟電路的,也隻能是從114所上突破了。
畢竟,後世的雷達型号,幾乎都是在11471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個雷達前面的114,就是研究所的代号,7是雷達口徑,1是第一次研制,後面還會變成2和。當發展到1147的時候,就是那架猛龍上配套的機載雷達了,已經完全成熟了。
雖然這些年來,國内在機載雷達上舉步維艱,但是,秦觀的穿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優勢的。
當蘇-27被秦觀交換過來之後,6607所的大部分專家,都去了6601所,去那裏研究那台重達一噸的雷達去了。
而114所,則受到了委托,研究那架枭龍的雷達和猛龍的雷達。
現在,大概已經過去半年了吧。
時間過得真快。
這半年的時間,秦觀知道,對從零開始研制一款戰機來說,是相當緊張的,對機載雷達的研制來說,更是緊促的。
不知道114所,會帶給自己什麽樣的驚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