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無忌的話猶如暮鼓晨鍾,讓費詩如夢初醒,目瞪口呆,久久不語,陷入沉思之中。
司馬無忌的話沒錯,要是不稱帝,又如何與曹丕對抗。畢竟,劉備是王,曹丕是帝。
現在也不是春秋戰國時代,而是漢朝末年時代。如今漢朝已經過去,接下來就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無論孫權現在如何做,如何想,可他始終是一代枭雄,牢牢地占據着江東一帶。若非他執意想要北伐攻打曹魏,也不至于損失慘重,大傷元氣。
費詩固執出了名,耿直是好事,可是耿直過了頭就是冥頑不靈,這樣的人最後結果往往是凄慘的。
司馬無忌的話讓費詩沉默不語許久,整整坐在位子上一個晚上,一動不動,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發現自己真的太失敗了。
曾經也有好友勸說别讓他太過耿直,費詩卻不以爲然,還以此爲榮。司馬無忌的話,讓費詩回想起曾經的一切,感慨萬千。
次日,費詩依舊上朝,而他什麽話都沒說,整個人也無精打采,神情恍惚。
“無忌,你是怎麽跟他說的?”
“如實說,僅此而已!”
徐庶、龐統也曾勸說過費詩,他們都因爲費詩可堪大用,這才出口勸說。
但是,他們都是采取委婉的方式,很少直接了當,開門見山的去說。
因爲費詩性子耿直過了頭,頑固不化,要是說出來反而引起他的反感,甚至會發生争吵,反被費詩數落一頓,漸漸地費詩的朋友或好友,基本上都不願意與他聯系,這也讓被人所孤立。
費詩從不在乎這些,他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有朋友,這些都已經習慣了。司馬無忌是第一個單刀赴會,直接了當的說出來,而他的态度也與其他人不一樣,更像是上位者,不是請求,也不是安慰,更是寄托與看重他的耿直。
費詩知道自己這樣下去會有什麽結果,可他不在乎這些。如今司馬無忌居然開口說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反而欣賞他來,這讓費詩有些受寵若驚。
徐庶等人知道内情,就連劉備當初勸說都沒用,也十分好奇。可是司馬無忌還是那句話,他的确是直接了當的去說,效果如何他自己也沒把握,不過現在看來倒是效果不錯。
如果費詩真的能改,将耿直進行到底,而不是頑固不化,冥頑不靈,那麽就多了一位忠心耿耿地大臣。
一個月後,沉默許久不曾發言的費詩終于開口說話。
“漢王,臣有話要說!”
劉備被費詩突兀的話吓了一跳,他以爲這段時間費詩都消失了,又或是請病假了。
以前朝會時,發言最多,駁斥最多的當屬費詩。現在費詩一改往日性格,沉默不語許久。
今日終于再次開口出話,劉備自然洗耳恭聽。
“臣懇請漢王登基爲帝!”
“……”
頓時,整個朝堂上一片寂靜,臉上都是一樣表情,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費詩,仿佛這一切都像是做夢一樣,滿臉的不可思議。
曾經反對劉備登基稱帝的人是費詩,如今這事過去一個多月了,沒想到第一個舊事重提的人也是他。
費詩見劉備沒有反應,還以爲他沒聽見,又再次說了一遍,衆人才相信自己不是出現幻聽,費詩真的勸說劉備登基爲帝。
“費大人怎麽改變主意了?”
費詩在衆目睽睽之下,瞥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司馬無忌,正聲道:“漢王乃是大漢王朝宗親,身上有皇家血脈,又是皇叔之尊。”
“曹丕逼迫獻帝退位讓賢,此事人所共知,卻無人敢說。如果漢王登基稱帝,再去讨伐曹魏,必是名正言順,匡扶漢室江山。”
“獻帝并無後代,就算禅位,也是漢王稱帝,此乃符合制度。但是,獻帝在洛陽曹魏勢力範圍内,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逼才如此做。”
“現在獻帝已駕崩,理應漢王繼承帝位,此乃正統天子,合乎常理,亦是名正言順。”
“曹魏竊據漢室江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更是膽大包天,逼迫獻帝退位讓賢,曹氏父子二人不除,乃是一大隐患。”
“曹操雖死,曹丕繼位後,曹魏勢力大增。如果再拖下去,怕是終有一天,曹魏一家獨大。”
“臣叩請漢王稱帝,乃是爲了漢室江山社稷着想,也是爲了天下黎民百姓,還請漢王不必推辭。”
司馬無忌笑眯眯的看了一眼費詩,有些話是他說出來的,也是爲了讓費詩代爲轉達。
司馬無忌身份不同往日,他說出口,那還不得了。與其如此,倒不如借他的口來說。
因爲時機的确成熟了,要是再拖下去反而對自己不利。費詩是聰明人,司馬無忌前來找他,必定是有事。
現在除了劉備稱帝,其他事都沒有。費詩投桃報李,司馬無忌不能說的話,他說出來了,反而效果更好。
費詩給劉備使了眼神,又朝他點頭示意,意思很明顯,他該做的已經做了,其它是如何就無法保證了。
司馬無忌點頭示意,他很感謝費詩如此做。曾經反對登基稱帝的痛他都改口讓劉備稱帝,也就說明時機來了。
根據曆史記載,劉備登基稱帝也是在四月中旬,正好與現在相隔半個月,也就是說劉備有足夠時間準備稱帝事宜。
“諸位以爲如何?”
劉備一直保持拒絕的态度,這次終于松口了。因爲他知道時機真的到了,再拖下去反而不好。
“臣等附議!”
徐庶、諸葛亮等人率先帶頭,他們都是委以重任的重臣,他們開口說話,那麽其他人自然也就附和了。
并且,劉備稱帝對他們來說,也是有極大利害關系。若是劉備是皇帝,那麽他們都是有功大臣,加官晉爵不在話下。
劉備稱帝,大臣們全都贊同,誰也沒有反對,要知道最大的反對者費詩都改口了,那些人想反對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做槍頭鳥。
如今朝中上下一緻同意,有些别有心思的大臣也在等待許久過後,終于等到這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