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李典等人率領七千名馬阻止孫權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合肥得以保住。無論孫權大軍如何進攻,張遼、李典等人始終閉門不出戰,任由孫權下令強攻合肥,采取長久作戰方式,将孫權拖垮。
如果不是東吳軍發生疫病,隻怕此戰至少也得一個月以上,孫權躊躇滿志的率領大軍前來攻打合肥,豈可輕易錯過這個機會。天不遂人願,孫權隻能傳令大軍依次撤退。
半個月時間,張遼等人皆是衣不解帶,戰甲披在身上,時刻準備着,衆人也沒有好好休息一下,精神基本上都處于緊繃狀态。孫權下令撤軍,張遼站在城牆上,本以爲是孫權誘敵深入的計謀。
但是,張遼看見孫權大軍依次撤退,方知此事不是作假。孫權是真的下令撤退,而他也發現孫權大軍大多數都已經撤退,唯有孫權主力軍押後,興許孫權認爲曹軍不敢出城進攻才敢如此做。
張遼立即派遣斥候兩名斥候跟上,将打探的消息快速回禀,而他則與李典、薛悌等人商議。
“文遠,你不是在說笑吧!”
樂進等人見張遼急忙忙的将自己等人全部喊來,還以爲東吳大軍再次攻城來了。沒想到他們聽到的不是這個消息,而是東吳大軍撤退了,合肥之戰他們成功守住合肥,算是一場勝利。
可是,張遼居然當着衆人的面提議率領五千名步騎兵前去追擊孫權大軍,這事不論是誰都覺得有些匪夷所思,根本就無法想象的事情,張遼居然敢想,甚至直接去做。
衆人一緻反對張遼再次冒險,可他不死心,鄭重其事地說道:“東吳大軍其餘部隊已經出發有一陣子,此時孫權主力軍卻在後方,就算我等前去追擊,也不會與東吳大軍相遇,反而隻有孫權帳下将士,我料定兵力不足。如果此次錯失良機,那便沒有機會再生擒孫權了。”
薛悌勸說道:“文遠啊,我知曉你骁勇善戰。可是東吳大軍并未走遠,要是真的有什麽陷阱,将士們的性命豈不是都要丢掉。再說東吳大軍已經撤離,合肥之戰已經取得勝利,我們成功守住合肥,就不必再次率領大軍前去進攻,要知道‘窮寇莫追’。”
樂進也贊同薛悌建議,不準備出兵進攻孫權大軍。如果真的有什麽萬一,那他們實在是不好交代,多一事不如少一時事。如此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張遼豈能放過,他固執的堅持自己的觀點,一定要追擊孫權大軍。
李典沉聲道:“文遠如此說,必有他的道理,我等不如相信他一次如何?”
李典的話讓在場的人都愣住了,原本他們二人是有私怨,卻不想贊成張遼此次行動的人居然會是李典。雖說李典與張遼有些私怨,不過李典也是對張遼最熟悉的人之一。
既然張遼堅持己見,定然有十成把握。隻要讓大軍取得勝利,李典不計前嫌,願意相信他一次。如果張遼猜得沒錯,那麽孫權大軍必會遭受他們重創,甚至有可能活捉孫權。
于是,張遼、李典、樂進三人成爲此次追擊孫權大軍的将領,他們率領五千兵馬出城而去。在半路上遇到斥候來報,說是孫權大軍正在前往逍遙津的路上,而逍遙津就是渡口。
原來孫權讓其它部隊先行撤退,主力軍随後撤退,是爲了要從逍遙津渡河向南撤退。并且,斥候已經探明得知孫權軍主力隻有一千多人,其它部隊已經全部都離開一段時間,要想救援隻怕也來不及了。
張遼等人聽見這個消息,立即傳令大軍,馬不停蹄的追擊孫權而去。并且,張遼又命将士破壞渡河之用的橋梁,斷去孫權南撤的後路。孫權等人正好抵達逍遙津渡口,看見合肥城中步騎兵齊出,心知不妙,立即派人前去将撤退的部隊叫回來,可惜那些部隊已經撤離有段時間,一時間難以回來。
此時,逍遙津渡口北岸隻剩下孫權、呂蒙、淩統、蔣欽與麾下将士隻有一千餘人。
張遼等人一邊追擊孫權,一邊大喊:“孫權休走!”
全軍右部督淩統見此情況,心知不妙,立即帶着親衛三百餘人與曹軍展開激烈的血戰;甘甯拉弓射箭,試圖射殺曹軍将領,當他回頭望去,看見己方将士居然鬥志全無,怒吼一聲:“鼓吹手何在?此時大戰,爲何不擂鼓吹号?”
甘甯的怒吼聲讓鼓吹手立即醒悟,連忙擂鼓吹号,聽到擂鼓聲,東吳将士才爲之一振。縱然擂起戰鼓,吹起号聲,可張遼等人根本不懼怕。現在他們才是真正的毫無畏懼,毅然決然的與淩統大戰。
曹軍五千兵馬,孫權隻有一千餘人,兵力相差甚遠,而且他們剛剛經曆一次慘痛的經曆,就算擂鼓聲已經鼓舞士氣,可惜效果不是那麽理想。在兩軍混戰之中,東吳督禁衛軍的陳武戰死,宋謙、徐盛二人都深受重傷。
如果不是潘璋正好在他們二人身後,相助他們斬殺追殺追兵,怕是宋謙、徐盛兩人都丢了性命。由于潘璋趕來,原本後退的東吳将士也不再後退,而是全部奮勇上前。
孫權就算心裏慌張,可他也是江東之主,不僅沒有怯戰,反而拉弓射箭,相助己方将士射殺曹軍将領。可是孫權畢竟将領,他是江東之主,淩統與曹軍厮殺的同時,又護衛軍護送孫權離去。當孫權等人來到時,發現橋梁已經被曹軍破壞,隻有兩邊延伸的橋闆,還有一丈多的地方是沒有橋闆。
“主公,快快上馬!”
孫權身邊的官員谷利見此情況,立即讓孫權上馬,孫權不明所以被他硬生生的推上馬背。接着,谷利猛地在後面抽打馬背,又讓孫權抓好缰繩,将馬前蹄高高擡起,馬兒被鞭打的厲害,猛地使出後勁,一躍而出,連人帶馬飛到南岸。
南岸有賀齊三千兵馬接應,故而孫權抵達南岸後,他便立即安置好孫權,護衛他周全,然後領着餘下的兵馬,直接朝着北岸沖去,與曹軍決一死戰。并且,賀齊撿到徐盛因爲受傷而遺失的長矛,以此作爲武器,相助淩統與曹軍大戰。
孫權已經安然無恙的抵達南岸,又有賀齊留下的一千兵馬護送離去,賀齊也率領将士相助自己,淩統安心的與曹軍繼續大戰。此次,他對上了樂進,呂蒙則對上了張遼,要不是呂蒙的牽制,隻怕孫權危險。
呂蒙、淩統、賀齊三人與張遼、樂進、李典等人對戰,戰局一時間僵持不下,最後呂蒙等人對視一眼,心知不能久留此地,必須盡快離開才行。因爲左右親兵全都戰死,曹軍戰死不少,依然源源不斷地攻來,淩統等人也身負重傷。
呂蒙等人見此機會,立即往後撤退,可是橋梁已經徹底被破壞,無法渡河南歸。接着呂蒙等人隻能殺出一條血路來,回到東吳軍所在的疆土。由于呂蒙等三人相互協作,又是騎馬突圍,終于好不容易殺出來。
此時,孫權已經登上戰船,正好看見他們三人都回來了,十分驚喜,又見他們身負重傷,立即找人幫忙更衣換藥。呂蒙、賀齊二人倒是好點,可淩統卻有些悲傷,因爲戰死的護衛軍是他的親眷族人,一直跟随在他左右,此次大戰全都戰死,很是傷感。
孫權安慰道:“公績無恙才是重要的,往者已矣,隻要你活着,還怕沒有人嗎?仲謀在此答應你,隻要安然無恙的回到吳郡,我便給你多餘原本兩倍的兵力如何?”
“謝主公!”淩統含淚道謝一聲,就算兵力再多,死的是自己的親眷族人,心裏還是十分難受。但是,孫權的安慰之聲,讓他傷感的心情有些好轉,眼下隻能從長計議才行。
張遼不認識孫權,也不知道孫權已經安然無恙的離開,四處尋找孫權的蹤影發現沒有一人是他,最後還是詢問投降的東吳士兵,才知道他與孫權擦身而過,實在是後悔不已。
即便上次他夜襲孫權,也不過是趁夜突襲,黑燈瞎火的哪裏看得清楚孫權如何模樣。縱然他持續戰鬥至中午,孫權隻需要指揮大軍即可,根本就不需要親自上陣,所以張遼根本就不認識他。
現在知道了,張遼有些後悔!
因爲他與淩統率領的親衛軍厮殺,呂蒙又加入其中時,孫權拉弓射箭朝着自己射了幾支箭,有幾次都從他身邊擦身而過,也讓他受傷。張遼匆匆一瞥,并未放在心上,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呂蒙、淩統等人身上,在他們看來能讓他們守護的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才瘋狂的攻擊淩統、呂蒙二人率領的親衛軍。
如果那個時候張遼知曉他便是孫權,自然不可能就此放過,直接率領大軍追上,說不定已經生擒孫權,實在是悔之晚矣。
與此同時,孫權已經登船離開,在船上孫權與諸将同坐飲宴。如果合肥之戰得勝,那麽便是慶功宴。現在他們無功而返,更是在逍遙津渡口慘敗,險些全軍覆沒,就連孫權都差點身死,這讓衆人開心不起來,愁眉苦臉。
賀齊在席間毫不避諱此次慘敗的經曆,勸說道:“主公,您乃是江東之主,身爲人主,應當持重。今日這樣的大敗,險些全軍覆沒,部将都十分震驚,要是主公有什麽萬一,那該如何是好啊!希望主公您能以此爲戒!”
孫權沒有反駁,欣然接受賀齊的勸谏。此次慘敗,不是東吳将士的原因,而是他大意了。如果不是他讓其它部隊先行離開,自己主力軍則留在後方,也不至于慘敗而歸,這個教訓是用将士們的鮮血堆積而成,孫權确實不敢忘記,必須牢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