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向來魚龍混雜,三教九流更是多如牛毛。
常言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紛争。
按照往日裏的局勢,在大環境相對安穩的前提下,燕京少不了明争暗鬥,無論是豪族之間的名望之争,還是大門閥之間的相互攻讦,簡直家常便飯。
如今。
燕子湖之戰,甯生單槍匹馬殺絕兩萬五千人,其中參與圍剿的五道境強者,更是達到了百人之衆。
這已經是相當恐怖的捕獵陣容了,按照這個配置,十道境的至強者陷入此等囹圄,都未必能全身而退。
豈料,一戰落畢,盡皆陣亡。
這太恐怖了,五道境的強者,放在甯生眼裏,竟然就跟切菜砍瓜一樣簡單,來一個切一個,這尼瑪……
本以爲身懷五道境,已經算得上這輩子小有成就。
如今,甯生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于最頂尖的這批至強者而言,區區五道境就敢冒頭挑釁?
飛蛾撲火,自取死路而已。
這場決戰,看似牽連不深,可後續影響力,其實在無形當中打了國都燕京諸多五道境強者的臉!
也難怪,偌大的燕京,無數大小勢力,均是心有默契的陷入沉寂,不怪他們,确實被吓到了。
“這甯生,是真不給面子啊,殺得這麽狠,如今我族的五道境護院高手,都集體懷疑人生了。”
“本以爲身在高位俯瞰衆生,燕子湖一架打完,這才幡然頓悟,放在甯生這種頂尖強者眼裏,其實大家和衆生一樣,都是小人物。”
足足半個月的沉默。
彌漫在燕京全市的恐怖影響力,方才有逐步減弱的苗頭,關于那位神一樣的男人,暫無後續動作。
不過,武協還在。
燕京至少還有兩場架要打,一旦鬧得不可收拾,四方皇族說不定都要下場參戰,未雨綢缪。
第十六天。
燕京突然發生一系列大動作。
文将台前,武将幕後。
這是一貫的傳統,現在老傳統被突然廢除,并且明确定下基調,以後将就是将,不分文武。
“我怎麽感覺,有一批功勳武将準備對外公開履曆和戰功,同時走上台前,正式揚名立萬?”
武将成爲名将,往往就差這最後一步。
以往是上峰卡住渠道,不讓武将站到台前,抛頭露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正是任職三代的九門總督。
現在内院松口,決定讓這批鎮守各大藩地的武将,享受凡俗衆生的瞻仰,于舉國上下而言,是好事。
然而,真正令黎民百姓一度嘩然的決策,還在後面。
此次武将排名,不再執行,但是内院從中提了四個王侯上來了,這……
封王拜将。
曆來将在前,王在後。
若想成王,除非國門之外的小範圍戰争,擴大到國戰層面,從而不得不搬幾個拿的出手的将才,作爲震懾四方的扛鼎存在,用以提振民心和士氣。
沒過多久,内院選用的四個封号,已經下發,同時對号入座的四位功勳武将,正式步入台前。
靠山王,楊烈,來自東野。
并肩王,韓英,同樣出身自東野。
緊随其後是開平王,開太平盛世,匡扶境土根基,本名郭子雄,來自南部野戰集團軍。
第四位樓蘭王霍安,以地名爲封号,挂靠王侯之位,西野培養出來的功勳将才。
東部出了兩王,西與南各占其一,獨獨沒有北野。
前不久卸任的九門總督,也徹底銷聲匿迹。
一代新人換舊人也好,人走茶涼也罷,這一天的燕京,從頭到尾讨論的僅是這四位的豐功偉績。
加官進爵,再進一步,本就該慶祝慶祝。
來自東,西,南三方集團軍,已經提交了書面申請,畢竟給各自集團軍長臉了,必須好好慶祝一番。
然而,出人預料的是,内院毫不猶豫的駁回。
接下來,内院緊急征調十二位大員,進行了一場長達三天三夜的激烈讨論,這不尋常的舉措,讓已經封王的四大名将,隐隐有成爲背景闆的迹象。
第四天。
重頭戲來了。
内院讨論的内容,被公布出去,不過倏然間,震怖天下。
一衆核心元老,大員們讨論的争議點竟然是……參照目前國勢,究竟需不需要,誕生國祚有史以來,首屆首任首位,總兵統帥?!
衆人,“……”
“這,啥意思?莫不是有生之年,我等能見證肩扛五将星的總兵統帥的誕生?”
“看樣子,真的要打國戰了。”
總兵統帥,沿襲他國傳統,基本默認爲戰時追封。
現在,内院起了這樣的心思。
換言之,國戰迫在眉睫,不管目的出于開疆拓土,還是維護家國太平,這種最高級别的戰争,注定需要舉世獨一的絕代将才,接任統帥大位。
否則,徒有虛名隻會玷污‘總兵統帥’這四個字。
一番細細咀嚼,燕京不少老輩人物,嗅出了不同尋常的味道。
剛剛坐封爲王的四大名将,論公開出來的戰功,已經稱得上彪炳顯赫,然而,也僅僅是止步于封王,内院卡他們在這一層,大概率是爲下一步動作鋪路。
總兵統帥隻要誕生,什麽開平王,并肩王,統統都得往後站站。
太平年歲,九門總督爲首,國戰階段,由五星統帥手握天下總兵,唯我獨尊。
現在,就看内院能不能通過這項提議。
“一旦通過,總兵統帥絕不會像九門總督那樣,隐居幕後,畢竟這種存在,是爲打國戰而生。”
“總兵統帥啊,光這四個字,就能橫壓當世了。”
此時此刻的燕京,萬衆期待。
而内院方面,已經開始第二輪的激烈讨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