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興高采烈的帶着大臣們參觀他的禦花園,走到一大片綠油油的秧苗前張政對大臣們說道:“解決我們大漢國的糧食問題,靠它們了。”
“這是什麽作物?泡在水還可以活着。”一些燕國本地的官員看着這塊田地感到怪,田地裏都是水,成片的秧苗溝在水,他們仔細的端詳着這些秧苗,怎麽看都不認識,總覺得在原先燕國的地方沒有見過這種作物。
“這裏稻谷吧?”一些從楚國到跟随張政到這裏的官員有點兒不敢肯定的問。看到這些秧苗官員們倒懷念起來稻米的味道。隻可惜稻谷隻有在靠南方的楚國等地有種植,趙往北方種植的很少,等到了燕趙這些地方,連種植的都沒有,燕國本地的官員根本沒有看過稻谷是什麽樣子。
“對,這是稻谷。”張政望着成片的稻苗,滿滿的都是希望。
“可這稻谷是南方的作物,到了北方能生長嗎?”有人懂得一些農業知識,所以更加不放心。
“沒問題。稻谷不僅能夠在北方生長,而且總産量也不會低。”張政知道官員們的擔心确實不是多餘的,雖然在張政以前生活的年代東北大米代表了好品質。實際稻谷的推廣有一個從南到北的過程,直到後期有南方官員到這一帶做官,才将稻谷引種過來。
張政在薊城種稻谷也是十分謹慎的,從占領薊城後張政命人找稻谷過來試種,已經收獲了一季證明可行,張政才決定今年在漢國推廣。
“漢王,這稻谷的種植方法有問題”人一多智慧多,張政手下的大臣還真有種過地當過農民的,其一個叫郭清的當即指出了張政的錯誤。
聽到郭清這麽說,大臣們都看向了他。如今在漢國朝堂指出漢王的錯誤不算什麽,但你必須有事實爲依據,大臣們都知道張政最讨厭那種來用大道理指責别人不對的人。
郭清既然這樣說了必然會說明這稻谷怎麽種的不對了。果然郭清說道:“稻谷種下去會分蘖,一根秧苗會分成許多,所以這些稻谷種的太密集了,還要花費人力拔掉,既損失了種子,又浪費了人力。另外大王禦花園種植的稻谷雖然不少,但相對漢國來說卻是太少。大王既然已經試種成功了稻谷,應在全國推廣,可現在秧苗已經長了這麽高,現在再下種怕是已經誤了農時,今年想大面積種植水稻已經不可能,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實爲可惜。”
大臣們聽的連連點頭,大王再英明也會百密一疏,利用稻谷解決漢國糧食問題要拖到明年了。
“郭愛卿說的很有道理,句句都說到點子了。不過有些事情還是可以變通的。”張政倒很欣賞這種官員,對農作物了解的很清楚,而且還敢于說話。
“這稻谷已經種下了還怎麽變通?”大臣們嘴不說心裏也在想:“大王是不是不想承認錯誤。”
張政走過去拔起一根秧苗說道:“這稻谷種下去還可以拔起來嗎。”
大臣想這次大王真的要死硬到底了,“莊稼拔起來還有個活嗎?”
張政找了田地的一個空隙将手的秧苗插在了地說道:“這是我爲種植稻谷發明的新方法,叫做插秧。稻谷本身有這個特性,他生長在水,在秧苗長這麽大的時候拔起來再插回去還能成活。所以在幼苗時期可以将它們種植的很密集。既便于管理,又節省了土地。等秧苗長的差不多了再拔起來分成一叢一叢的插回去,每叢之間都留下适當的距離,當稻谷開始分蘖時不會太稠密了。我在禦花園裏種植的都是秧苗,b擴散開去,夠今年推廣稻谷使用,一點兒也不會誤了農時。”
大臣們還是第一次知道種莊稼還有這種種法。張政爲了證實自己說的沒錯,特意将管理這片農田的農夫叫了過來,讓他向大家講解。
“漢王說的沒錯,從試種稻谷開始,我們是按漢王所說的方法種的,稻谷的長勢一直都很好,去年每畝地産下的稻谷超過了谷子等農作物。而且是我們在漢國種出的稻谷磨成稻米吃起來更好吃。”管理農田的農夫證實了張政的話。
“恭喜大王在漢國試種成功一種新作物。”有腦子靈活的知道張政對農業一向很重視。漢國能種稻谷了張政肯定會十分高興。
“大王即便是種出了稻谷也很難解決漢國的糧食問題。”郭清還在窮追猛打,看來這次真的想給張政留下深刻印象了。
“說說你的想法。”張政很欣慰,大漢國還沒有變成一言堂,不管對錯官員們還是敢說話的。
郭清說道:“大王培育出來稻谷雖然其他作物産量高一點兒,可漢國現在的土地數量是有限的。如果增加稻谷的種植,要減少其他作物的種植,所以實際增産的糧食不會太多。所以我認爲光憑大王推廣種植稻谷很難一下子解決糧食問題。”
大臣們邊聽邊在心裏算計着。覺得還真是這個理,你把低産作物換成高産作物,增産也不會太多。要想多打糧食還得有更多的土地。那些帶兵的将軍們甚至已經開始想,要不要帶兵搶點兒地盤給大王種糧食。
“你說的很有道理,不過本王并沒有打算減少其他作物種植的面積,我會将這些稻谷種到薊城東面靠近大海的低窪地區。”張政心對種植稻谷早已有了規劃。
“靠海的低窪地區怎麽能長糧食?”大臣們的心也滿是疑問。薊城這一帶實際是退海之地,用後世的話講是沖積平原,幾條大河帶來的泥沙在河口沉積了下來,陸地逐漸延伸,才有了薊城周圍這塊土地,也正因爲如此,越向東,土地的情況越惡劣,許多地方都是成片的水窪,一些露出水面的田地也都是滿是白堿的鹽堿地。這樣的土地除了長幾根荒草,根本長不了什麽莊稼。
“正因爲如此,我們可以在這些地方進行荒改稻。”張政又給大臣們普及了一個新名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