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歇,不對現在應該叫代王歇,你怎麽會出現在這裏?。”張政吃驚的問。
秦末的王真的和後世的皇帝不一樣,這些王一個比一個膽子大,幹什麽總喜歡沖在第一線。代王歇假扮成了吳凡的随從親自來見張政了。
張政上次見代王歇還是從邯鄲把他救到巨鹿的時候,那時候代王歇跟着張耳一副受氣包的模樣,現在整個人變得堅毅了許多。
張政趕緊單獨會見了代王歇,對于有勇氣的人要給予應有的尊重。
“老哥我心裏苦啊。”當隻剩下張政與代王歇兩個人的時候,代王歇卻一點兒勇氣也沒表現出來,當着張政的面就哭了出來。
面對一個哭泣的老男人,張政不知道應該如何規勸,隻能坐在那裏等代王歇哭完。
“我乃趙王後裔,卻被張耳、陳馀當作傀儡,我爲滅秦也是貢獻過力量的。項羽卻将我們趙國瓜分,我不服啊。我的願望是重建趙國,如果漢國能夠爲我提供幫助,不管是漢王要争霸天下,還是擴大漢國的地盤,我會全力支持。”代王歇争取完同情,說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今後不會有趙國了,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這天下将隻有一個皇帝不會再有諸侯王了。您還是想一想怎麽過好自己的後半生吧,恢複趙國不可能,也沒有那麽重要。”張政對代王歇說起話來十分坦誠。
“秦始皇那一套是不對,要不然秦國也不會統一全國後十幾年就滅亡了。”對于張政的說法代王歇一時很難接受。分封制延續了幾百年,深入人心,特别是諸侯王更是希望做世代相傳的諸侯而不是皇帝随時可以撤換的官員。
“秦國的滅亡是有着多種原因的,并不是始皇帝制定的制度有什麽問題。天下統一于皇帝,郡縣将取代分封制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張政是唯一知道曆史發展方向的人,面對代王歇倒不怕劇透。
張政沒有說這一個皇帝是誰,代王歇覺得肯定不會是自己,恢複趙國已經是他最大的勇氣了。張政有可能想當個皇帝,代王歇卻下不了決心不當諸侯王,隻當張政手下一名官員他辦不到。
“漢王不能幫我了?”代王歇有點兒失望,他拉下臉來姿态擺的已經夠低,卻沒有得到張政的支持。
“實際上我已經在幫你了,兩國間開門進行貿易就是爲了讓你的代國強盛起來。小國要有小國的覺悟,在大國的夾縫中要生存就要小心行事,慢慢壯大自己,與大國刀兵相見會死的很快。”張政當然知道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的小國是很困難的,後世他生存的年代就有一個小胖子領導的國家就是小國求生存的典範。
代王歇也是當過王的人,并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諸侯夢。
有夢想總歸是好的,張政不想過分的打擊代王歇。從經濟上支持代國已經是對代王歇最大的善意。
“我不服,我要試一下。”在張政面前已經沒有什麽好掩飾的了,代王歇此時早沒了剛才哭哭啼啼的樣子。倒象一位要奔赴戰場的勇士。
“我可以做你的後盾。”張政在道義上表達了對代王歇的支持。
張政同代王的會晤确立了兩國友好的關系,兩國之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了。而且還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其他諸侯認爲漢王連代國這樣實力弱小的國家都可以平等對待,對其他國家也應十分友好。
張政的頭腦中卻不存在與誰友好的問題,他心中其實比誰都急,一心想着怎麽強大漢國,因爲他知道平靜的日子過不了太久。
“大王,陳馀求見。”張政成了大忙人,這邊剛送走代王歇,沒幾天陳馀就找上門來了。
“多謝大王給我的提醒,才沒有讓張耳奪走我的兵權。”陳馀上來就朝張政行禮道謝。當初張政教了陳馀一個小魔術,陳馀才保住了兵符印绶,最終沒成爲光杆司令。
“不知将軍因何親自來到漢國。”張政明白陳馀肯定不會因爲一兩句感謝的話到漢國來。陳馀對項羽把他封爲侯爵很不滿,更喜歡聽别人喊他爲将軍。
“我不服啊,我爲滅秦也是作過貢獻的,當初在巨鹿我也是參與了對秦軍厮殺的。到分封天下的時候我卻隻被封了一個侯爵。這十分的不公平。”陳馀覺得自己的功勞被埋沒了。
這又來了一個不服的,項羽的分封這是制造了多少矛盾?項羽想要讓天下諸侯互相牽制,卻也讓天下亂成了一鍋粥。對于陳馀張政也隻能安慰:“一個虛名并不重要,連我漢王的名号都讓項羽給弄沒了,項羽惡心完了大家回西楚了,我們也不能把他怎麽樣。”
“項羽的分封我不能忍,還有一件事我更不能忍。那就是我的好兄弟張耳。張耳此人毫無意氣可言,當初在巨鹿非得逼我去送死,後來又想搶我的兵權。這是不義,張耳對待趙王歇更是不忠。搶了趙王的地盤将趙王趕到代縣這種小地方。”陳馀上來就憤憤不平。
“有些事情當時也是形勢所迫,将軍最好不要太計較。”張政隻能勸解道。
“這口氣我咽不下,此次我想向漢王借兵讨伐張耳。”陳馀想要對付張耳,可覺得自己的實力還不夠強,所以希望能向張政借一些兵馬。
“這不太好吧,張耳和你都是我的朋友。你們兩個開戰我幫誰都不對,這事讓我很爲難。況且漢國的士兵隻能爲漢國而戰,我是不會讓他們白流血的。”張政擺出一副爲難的表情。
陳馀沉默了,漢王是個實在而且坦誠的人,當初張耳和陳馀别說是張政的朋友,他們根本就是張政的敵人。張政卻在趙國受圍攻時救了趙王和張耳,在巨鹿張政更與項羽并肩作戰,解了巨鹿之圍。讓張政去傷害什麽人确實很難。
“我希望在我與張耳争鬥時漢王不要幫張耳。”陳馀隻能退而求其次。
“在你們的糾紛中我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始終保持現在的關系和交往。”張政真的對于介入張耳與陳馀的恩怨沒興趣。
“我在此謝過了。我一定要讓張耳爲他的不仁不義付出代價。”陳馀對于張政的表态很滿意。漢國做爲與他們相鄰的大國,在陳馀與張耳開戰時隻要不乘機撈一把就不錯了。
張政倡導的天下太平根本沒維持多久,這邊陳馀準備收拾張耳,那邊齊國已經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