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城郊,大秦皇家學院
“李慶,你臉上的傷是怎麽回事。”還未開始講課,李辰便看到班長李慶鼻青臉腫的坐在那裏。
這李慶雖然是李斯的孫子,可卻不喜歡法家之說,反而對數學很感興趣。這小子十分聰慧,李辰便任命他做這個班級的班長。
“哼,我在路上遇到有人诽謗老師,一時氣不過,和他們打了一架。”
“不過我可沒打輸,他可還拍地求饒來着。”李慶得意洋洋的說道。
“呦呵,打赢了怎麽還渾身是傷?”扶蘇笑呵呵的說道。
“我咬他耳朵來着,真是他求饒的。”李慶看着扶蘇,驕傲的說道。
“打不過就咬耳朵,莫非你是……?”李辰聽到咬耳朵便想起了前世某拳王。
“下次遇到這種人,莫要搭理他。”李辰說道。
自從李辰在朝堂上銜了這絕戶計之後,這整個天下的儒家子弟便開始了不留餘力的對李辰的聲讨。
“屠夫。”
“殺坯”
“小白起。”
“……”這些都是儒家爲李辰起的綽号。
李辰從未否定過儒家,可隻要李辰在朝堂一天,那麽儒家便不可能在大秦的朝堂站穩腳跟。這些個儒家子弟還是搞搞教育更能發揮自己所長,治理國家需要的是法理,而不是教化。
“老師,這些個讀書人,整日在背後诽謗,敗壞你,你不惱怒嗎?”李慶問道。
“李慶,你記住,老虎是永遠不會和野狗去搏鬥的。”
“因爲。”
“打赢了,你比狗強一點。”
“打輸了,你還不如狗。”
“打平手,你和狗一樣。”
“你看看,和這種人計較。無論怎麽,都不是一個好結果。”李辰循循教導着。
任嚣三人已經開始整兵了,糧草的調動也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大秦這台戰争機器已經開始運轉起來。
然而,李辰提議放火燒山的事情似乎已經被有心人傳遍了整個大秦。
鹹陽,阿房宮
“赢淑,去查,朕倒要看看是誰在背後耍這些陰謀詭計。”始皇兄妹二人正對坐着,始皇輕聲說道。
“是,皇兄。這些個蛀蟲,正事做不好,扯後腿的事情倒是擅長的很。”赢淑惡狠狠的說道。
“這幫子人,何止是在拖大秦後腿。這是已經将大秦的褲子,從腚瓣子扯到後腳跟了。”始皇抿了口茶水,淡淡的說道。
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情必然是從朝堂傳出去的,可當日朝堂上的文武整整有百餘人。這能入朝堂的官,沒有确鑿的證據輕易是動不得的。若是任由黑冰台拿人,扯着葫蘆帶着瓢,這大秦的行政怕是要癱瘓了。
“皇兄,這鹹陽城難免有百越人的細作,如今此計怕是已經路人皆知了。”赢淑擔憂道。
“無妨,李辰此計雖然狠毒,但确實堂堂正正的陽謀。”始皇說道。
這百越便是知曉又能如何,他往林子裏跑,大秦便一路燒過去。若往林子外跑,那便是自投羅網。
鹹陽城,李家莊
“趙缺,軍事統計署最近如何了。”李辰問道。
趙缺的軍事統計署将是李辰一個很重要的後手,爲大秦畫地圖便是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大秦這些繪在牛皮上的地圖簡陋不說,有些甚至是流傳幾百年戰國時期繪制的地圖,幾百年的時間足夠地形地貌發生一些變化的了。
“全憑侯爺的面子,從黑冰台和軍中挑選了一些激靈的小子。扶蘇公子已經教會他們畫圖,人已經散出去了,隻是這繪制地圖是個水磨功夫的細活。”趙缺說道。
“趙缺,杜必書兄弟呢?”李辰問道。
這幾日他整天忙着給學生上課,到時許久不見杜必書兄弟了。連王離這個旁聽生,也是時在時不在。
“杜書少在後山溜老虎。”
“杜必書和王離,蒙飛三人臭味相投,這時候肯定是在城裏。”趙缺說道。
“走,去找他們。”李辰說道。
李辰看着眼前這五層的閣樓,通體呈朱紅色,牆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紋,屋頂的花紋更是精緻。每一層的露台上,都站着一些莺莺燕燕,花枝招展的姑娘。
“春眠樓。”
“呵呵,春眠不覺小,這三個貨還真是會找地方。”李辰看着眼前巨大的三字牌匾,想到。
“趙缺,去将他們三個給我叫出來,我去隔壁明月樓等你們。”李辰說着便往遠處走去。
還是抓緊遠離這種地方,若是趕明傳出自己來了這種地方,怕是腿要被某人給打斷。
“得嘞,一會功夫,他們三個快的很。”趙缺答應道。
“哎呦,侯爺裏面坐,裏面坐。”還離的老遠,這明月樓的掌櫃的便滿臉喜色的迎了出來。
李辰還記得第一次來這的時候,一個小二便可以将自己拒之門外。可如今,身份不同了,這待遇自然也是天差地别的。
沒過一會,趙缺便領着三人來到了明月樓中。
這還離的老遠,便聽到王離那大嗓門在抱怨着:“缺心眼的,你說哥找我們幹啥,我這正忙着呢。”
“忙,忙什麽,忙着給你老王家添磚加瓦。”李辰看着這渾貨就來氣。
“這不我看咱們大秦缺少兵源嗎,你看看我爺爺王翦,在看看我爹王贲,在看看我……”
“算了,别看我了……”
“我們老王家那是将門血脈,我把我們老王家的血脈擴散出去,那就是爲大秦做了天大的貢獻。”王離此時的表情,仿佛自己剛剛真的在幹一樁天大的事情。
别說,王離這小子,還真tm有自知之明。
“閉嘴,一邊坐着。”李辰瞪了一臉王離,真不敢想王翦,王贲是何等的英豪,怎麽到了王離這怎麽就覺醒了說相聲的天賦了。
莫非,這德雲老郭也穿了,然後住老王家隔壁了。
“趙缺,必書我要你們兩人淮陰一趟,去找一個叫韓信的人。”李辰說道。
“找人?”趙缺有些不解,這到底是何人能讓李辰如此上心。
“這人就在淮陰,他腰間配着一柄劍,好讀兵書。此人平日裏靠一個織麻紡布的老婆婆接濟生活,你們到了淮陰一打聽便能找到。”李辰說道。
如果曆史的車輪沒有發生偏移的話,韓信在淮陰應該是一個比較顯眼的存在。畢竟,一個堂堂七尺男兒靠着一個老婆婆接濟生活,在那都會是别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記住,到那邊先好言相勸。若是實在不行,綁也要給我綁來。”李辰鄭重的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