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見了忍不住笑,但想到背後隐藏的東西,心中也酸酸的,又覺得十分感動。
一時之間,父子倆不由對視笑了笑。
心中忐忑的太子也似乎堅定了信心,不再猶豫,說來好笑,太子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患得患失竟來自于兒子,而幸好兒子沒讓他失望。
太子想了想,對明宣說道:“明宣,父王走的這一條路很艱險,父王隻能盡力保證,給你留下一個好的未來...”
話說到這,明宣便打斷道:“父王,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明宣擡起頭看着太子,繼續道:“我足夠清醒,也明白事理,父王想要做出一番千古偉業,我這個做兒子的,也不能拖後腿,父王,您不要特别顧忌着我,我是您唯一的兒子,就是您不讓我出力,也不能拖累您,而且,父王您難道沒有信心嗎?”
太子聽到明宣這麽說,心中頓生豪情,道:“父王自然有信心,隻是父王也不能把你也拉入危險的境地,而且,父王也非是要硬碰硬,你當父王直接和你祖父翻臉不成?”
太子雖說有豪情壯志,但如今已經是太子的他,哪怕一時沖動,也會留下足夠的後路,他如今驟然在明宣面前顯露态度,自然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就是今日明宣裝聾作啞,或者勸他不要和父皇對着幹,太子都不會改主意,隻是對明宣的态度會有變化罷了。
而且,他好歹是做父親的,如何能不爲明宣遮風擋雨呢?
明宣聽了也恍然,笑道:“既然父王您有了計劃,那兒子也不操心了,不過,以後有需要兒子的時候,父王莫要瞞着兒子,父王您隻有我這麽一個兒子,俗話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您沒有弟子,也該讓我這個唯一的兒子盡盡孝心嘛!”
太子聽了笑了笑,像往常一樣摸了摸明宣的頭。沒有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意思。
......
朝廷衆人近來人人自危,原因無他,黃河再次決堤,又有官員故意隐瞞,導緻如今災民都到了京城,朝廷才知道此事。
可以說,這是本朝發生的幾乎是最大的一件事情。以前天下一直風調雨順,頂多有些小災小禍,從未出現過如今這種情況。
也是因此,下屬官員隐瞞此事也讓大多數人都覺得情有可原,畢竟這種天災實在是太大了,沒處理的經驗不說,這種事情一出來,官場上又要有無數人倒黴,别的不說,隻說忽然而來的天災是不是什麽預示?
畢竟有些門路的都知道,這天下是有神仙的存在的,還和皇室有很密切的關聯,忽然出現這種天災,會不會對皇家,對朝廷有什麽影響?
在沒有解決辦法的情況下,隐瞞成了當地官員爲了保住腦袋上的烏紗帽之下,唯一能做的。
但奈何此事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如今的情況反倒比一開始更壞了。
人人都在猜測此事會怎麽解決,原先那些引人注目事情都沒人再關注了,連明宣在求知學院裏,要舉辦的競技比賽,也被無限期的推遲,讓很多人十分失望。
即使是這樣,知道輕重的明宣也不會在這會兒招人矚目,尤其是父王有心幹大事的情況下,即使是爲了不拖後腿,他也得小心行事。
明宣這般小心翼翼,但也不是什麽都沒做,他特意找來一些關于黃河的資料,給學院的學子們觀看,其實并非有什麽特定的目的,隻是明宣直覺,他們早早對此有個了解,對将來有很大好處。
而且據明宣調查的情況證明,黃河自開國以來,一直沒有大的災害出現,最多是幾次小災小禍,從沒有這般大規模的水患,如今這會兒忽然有了變化,其中的原因值得研究。
當然明宣心中也有些猜測,從父王那裏也知道不少東西,但他希望學院的學子們,對此有所了解。
事實也不辜負明宣所望,學院裏的學子們都不是死讀書的,對待明旭那布置下來的任務都十分重視,甚至還有一個河南籍,黃河決堤當地出身的學子們,自從聽說了黃河決堤的事情,一直渾渾噩噩,所幸後來他家中來信,說老家的損失不算太大,雖說毀了不少财物,但好歹人沒事。這學子才振作起來。
後來太孫把有關于黃河的資料拿來讓衆人分析時,這個學子是最認真的,甚至他還特意寫信回家裏,讓家裏人把老家的一些具體情況和資料送來。
明宣得知了這名學子的事情後,特意找他過來,讓他這個熟悉情況的人向其他學子介紹這些情況。
而明宣自己,聽了學子的彙報以後,臉色就變得十分危險。
讓其他人都有些不知所措。
明宣心中的憤怒卻不爲人知,尤其是明宣在發現這名名叫王士譽的學子帶來的資料中,其中所說關于曆年來朝廷對黃河治理的措施中,地方官府能夠落實的并不多,出事的那段黃河竟足足有十年之久沒有修繕,跟戶部那裏得來的,朝廷每年都會撥出一部分銀錢修繕黃河的消息并不相符。
且不說其中官員貪腐的問題有多嚴重,這十年來,朝廷竟無一人發現此事,這才讓人心驚。這說明朝廷對地方上的掌控能力太低了。
這個名叫王士譽的學子,心中十分忐忑,資料是他帶來的,其中有什麽不對,沒人比他更清楚,更甚者他帶來這些資料的原因本就不單純。
王士譽的父親是進士出身,在此之前,王父其實家境貧寒,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但爲人頗有能力,也有些膽色,在考上進士以後,又考入了翰林院,留在了京城,成了一名京官。
爲人還算嫉惡如仇,性子也頗爲圓滑,在京中算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官員。算是高不成低不就,若是這麽繼續熬下去,說不得哪天按照資曆,也能成爲朝廷大員。
隻是在唯一的兒子考入求知學院後,機敏的王父頓時發現了,這所學院的條件簡直是得天獨厚。王父自認自身條件不差,和與那些出身大族,偏偏又不如他卻爬上高位的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更重要的是,王父沒有人脈,王父不是忘恩負義之人,他考上進士以後,對糟糠之妻沒有一絲嫌棄,也不肯讓妻子退位讓賢,另娶一個家世不錯的妻子,借助嶽家的資源爬上高位。算是一個難得有情有義的人。
當然這不是說王父真的就是個風光霁月的君子了,世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隻是大多數人都會克制,且有内心的準則存在,不會肆意妄爲。王父就屬于這種。
王父如今已經人到中年,昔日年少時的熱血沖動早已消失不少,故而爲自己和家人打算的更多一些。
而當初求知學院招考時,王父直覺是個機會,他覺得自己可能無緣在朝廷上大展宏圖,但兒子早早的太孫打好關系,對他兒子将來的前途會有很大的好處。
後來果然兒子進了學院,隻是讓王父沒有料到的是,學院的學子們竟足足有四百名,這讓王父心中有些失落的同時,也稍有慶幸,畢竟如果名額太少,他兒子能不能進去還不一定的。
王父也沒有多貪心,隻想着兒子不是天縱之才,能在太孫面前混個臉熟就是好事了,更多的也不強求。
隻是後來兒子在學院的經曆,讓王父心中大爲訝異和慶幸。因爲王父發現,這個求知學院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厲害,兒子王士譽能得到的好處絕不是他想的那樣簡單,不說别的,除了他一開始想的人脈以外,求知學院與其他學院教授的東西就不同。
四書五經這是基本的,但這在求知學院并非重點,教授這些的都是大儒,畢竟有太孫在,這方面不會比别的書院差。
但更重要的是,太孫對求知學院的學子們投入的精力相當驚人。除了四書五經這些學子們将來要考進士必須學的外,其他有關天文地理,植物醫藥,天工農具,等等,竟都有相關專業的人士教授。
即使如今主流的聲音都說這些是奇技淫巧,但有些閱曆的人才知道,這些東西恰恰才是最實用的。那些世家子弟并非是死讀書的,他們勝于貧寒子弟的一點,就是他們的眼界。
太孫教授的這些東西,他們未必都懂,但因爲眼界的原因,對這些都有不少了解,在有時候,這種眼界上的開闊,能幫助他們在官場上走的更遠,這就是所謂的底蘊。
王父是貧寒子弟出身,即使是考中了進士,王父心中也沒多高興,因爲他和同年或者朝中同僚中那些出身很好的世家子弟交往時,往往有一種自殘形愧的感覺,兩者差距王父看的很清楚,所以他發現兒子受到的教育比他見過的那些世家子弟們更勝一籌時,王父欣喜若狂。
發覺了這點時,王父甚至慶幸自己當初讓兒子考學院的決定,要知道這些東西學了才是自己的,所謂的人脈和太孫的看重倒是其次了。
因爲朝廷中永遠需要安心做事的人,即使兒子将來在朝堂上爬不了多高,但是隻要踏實做事,又有出身求知學院的背景,将來兒子即使不能将家族發揚光大,也會給家族的未來打下堅定的基礎。
一時之間,王父對太孫的感激幾乎達到了頂峰,這些東西也許那些出身世家的人不在乎,可是像他這般,從底層走出來的人,卻知道是多大的恩德。
在知道這些以後,王父把這些都一一分析告訴了兒子,王士譽本人雖不見得多聰明,但有王父的傾心教導,也是明白自己的處境的。
故而王士譽在學院更是不敢懈怠,對比以前更加努力了幾分。
隻是這次家鄉的事情,讓王士譽心驚肉跳,王父有很多事情沒瞞着王士譽,故而王士譽也多少知道,老家當地的情況有多危險。
數十年未曾出現的水災,不僅打了當地官府一個措手不及,當地百姓也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受了非常的大的災禍。
都說居安思危,可是這麽多年的,除了當年經曆過水災的老人,年輕人沒見識過怎麽會相信水災有多厲害呢?
而王士譽的老家裏,王士譽的祖父祖母恰恰經曆過水災的禍害,而且作爲已經提高爲官宦之家的王家對當地官府的那些貓膩更是一清二楚。據說這十來年因爲沒有水災的影子,當地官府早就堂而皇之的把朝廷每年分配給修理堤壩的銀子給貪了,基本上當地的官府裏的人沒有一個是無辜的,就是新任的縣令知府去了,也是同樣被拉下了水。
故而王家兩位老人,在發現水災端倪的時候,就曾給王父帶過信,隻是京城太遠,再加上沒幾天水災真的出現了,當地官府封鎖了消息,故而王父接到消息的時候,朝廷這邊也同樣知道了。
除了這些,王家兩位老人是家土觀念比較重的人,故而他們還給老家裏交好的人家預警。隻可惜信的人并不多,不過也有不少人抱着甯信其有的想法,真的聽了他們的意見。
當水災來臨的時候,因爲是在深夜,除了王家兩位老人,以及一些對水災有擔心的人家,有不少人家都在睡夢中失去了生命。
王父老家的人在這場水災中十不存一,整個村子的人,雖說有所準備,但也沒想到水災會有這麽厲害。當王父接到家中消息的時候,心中感想可想而知。
在水災中喪生的人,有不少是王父年少時的長輩同輩,心中自然也是憤懑不已,尤其是後來有聽說家中父母因此而大病了一場,王父對當地官府更是痛恨。
因爲王父從自己的同年那裏得知,當地官府爲了封鎖消息,甚至不允許隔壁州府的人進來,連要請大夫進來都不允許,若非自己的兒子在求知學院讀書,家裏晚輩用兒子随時能面見太孫的事情威脅住了當地的知縣,才從隔壁州府請來了一位神醫,才把兩位老人救了回來。
兩位老人當時的情形十分危險,知道了這些的王父隻恨不得把那些官員們給食其肉啖其骨!
也是因此,王父與王士譽父子對太孫更是感激,即使太孫并不知道,可他們終究是因爲太孫的名頭,才讓王家兩位老人保住了性命,這真的是大恩大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