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後來大夥都不得不承認,侯哥對這種類型的建築頗有偏好,他走到哪裏,這種極具侯相麟特色的建築就修到哪裏。
這些大棚是用來住人的,以爲最近侯相麟發現,少數土人婦女在幹完活後并沒有回到叢林的村落裏,而是就近窩在剛剛修好的一截栅欄牆邊過夜。
侯相麟立刻派人專門了解了一下,原來是因爲回家的路太遠了,晚上不安全,這些女人們就留了下來。
于是侯相麟立刻建起了這樣的大棚,把這些女人和孩子安排了進去,算是工棚。
到後來,這些大棚越修越多,其中不少大棚還因地制宜,一邊靠着木牆,另外三面再用低矮的木頭栅欄圍起來,很有點像舊世界的難民收容營。
實際上這确實是個難民營,從此一些土人的婦孺長期住了進去,特别是洛卡部落的婦女們,在勞動過程中,她們中的少數人漸漸接受了“多勞多得”這個概念——畢竟白面饅頭、白米粥和鹹菜是人間美味,多多益善。
盡管在最開始的時候,有這個想法的人在部落裏會被嘲諷,甚至會被排擠,但侯相麟卻十分的守信用,隻要多運來了石頭,或者跟着自己幹活一次超過了兩個小時,他都會按照事先說好的價錢支付饅頭或者白米粥。
不過土人們堅決不要銀子,除非某個女人突然想給自己的頭上加一點頭飾什麽的,才會用一些山貨和水果之類的東西換一些銀子。
土人們不要銀子的原因是這些人沒有貨币的概念,土人們不相信這種東西,隻認那些能吃能用的實物才是最實在、最有用的東西。
爲了留住土人勞動力,侯相麟還就近設立了夥房,派專人做飯,還有專人管理清掃這些大棚,就這樣,土人們白天幹活,晚上分别進入大棚裏休息,如此這番一搞,侯相麟發現,留宿的土人越來越多,無疑,這個大棚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突然的勞動效率,侯相麟很高興,這裏還真的有幾分舊世界建築工地的樣子了。
盡管這些土人是自發彙聚的,晚上也沒有作息限制且來去自由,但确實也因此讓這裏的勞動力數量保持了一個動态的平衡,随着時間的推移,來這裏幹活的土人越來越多,在高峰期,甚至能達到接近千人,當然這是不久之後的情況。
然而,侯相麟後來企圖把大棚分成男營和女營的嘗試則完全失敗,因爲土人們根本不買賬,侯相麟也無法區分家庭親疏,最後隻好作罷,他告訴那些維持秩序的士兵們,大棚裏隻要沒有打鬧沖突,也就随它去了。
其實還好,大棚裏的條件雖然簡陋,也很令人擔心地處于男女不分的混居狀态,但大棚裏的居住秩序卻相當不錯,并沒有什麽沖突和争鬥,也沒有偷盜,部落和部落之間,男人和女人之間居然都相安無事,一片和諧。
顯然,洛卡找來的部落都是跟自家比較親近的,但即便是這樣,也讓侯相麟對土人之間的純樸風俗感慨良多。
因此,有了這樣一群還算可以用的的勞力,加上他的華人和日本跟班們也在不斷地進步,侯相麟的日子就稍微輕松了一些,他現在可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監督工程質量上面,而那些很具體的施工現場管理,包括跟收集石頭的部落驗收材料和日常的勞動管理等,基本上交給了教給了何四指等幾位漢人和倭人負責,他們能跟土人們交流,也有一定的管理經驗。
侯相麟給這些管理者們的指示是:既不能讓人偷懶,又不要過于催逼土人幹活,反正是計件制,有了待遇方面差别,最終會誘使那些願意多勞多得的人加入到幹活的人群裏來。
顯然,因爲留在大棚裏的人可以得到相對較好的休息,勞動時間也比隻抱着來這裏蹭飯目的的人多一些,因此這群人也能比别人多掙幾個饅頭。
爲了鼓勵這些人,侯相麟還讓屬下在每天早上給來幹活的人額外供應早餐,因此凡是留在大棚裏過夜的人,早上可以多獲得一個饅頭和一大碗白米粥,所以又過了大約半個月以後,大棚裏居然有了三百多人的“常駐人口”。
顯然這些人已經漸漸的脫離了部落,脫離了叢林,人們每天專心緻志地在工地上幹活,以此獲得穩定的一日三餐。
根據侯相麟後來的回憶,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其實是澳洲聯邦第一個海外領地裏最早的一批居民,後來都變成了新安城的市民,至于叢林和部落,那是再也回不去了,因爲這些人再也無法适應叢林部落裏的生活了……
就在收容洛卡部落的一個月後,一道綿延兩公裏的木頭栅欄牆在半人高的草叢中豎立了起來,這道木栅欄分内外兩層,外層高兩米五,内層高三米,呈内高外矮雙排牆體結構,整個牆體都是由緊密排列的粗圓木構成,加上密集的三角支撐結構,使得這道雙排木牆顯得十分的高大厚實。
兩排栅欄之間之間有一道四米寬的間隔,内牆高出外牆五十公分,裏面一排栅欄每隔一段距離還開有小栅欄門,每道栅欄牆的内側還設有能站人的木頭台階,整個圍牆開有六個出口,每個出口附近都設有防禦性的路障和哨台。
三面木牆還有十二座高聳的瞭望台,木牆建設在半米高的夯土台上,因此這道木牆的實際高度超過了三米。
顯然,侯相麟參考了舊世界的某些城防工事設計,如果配有有一定數量的火槍手和冷兵器防禦力量,這道雙排木栅欄應該可以成爲阻擋冷兵器軍隊進攻的一道很有效的屏障。
這就是侯相麟帶領近四百人的護衛隊和差不多同樣數量的土人,近千人每日從早幹到晚,沒有休息日,連續作業一個多月的勞動成果。
根據澳洲聯邦與葡萄牙東印度公司帝汶總督轄區達成的協議,新安保稅區的面積一共有四平方公裏,這個地塊橫跨新安江兩岸,被江岸分成東西兩個區域,每個區域的面積是兩平方公裏。
鑒于現有的條件,侯相麟決定首先開發新安江西段的地塊,這主要是從安全的角度上考慮的。
因爲寬闊的新安江的河道是一個天然屏障,當然也是一個相對不容易防禦的地段,因此,首先開發西岸的土地,讓江岸面對相對安全的帝力城方向,再用城牆把最難防禦的南西兩段陸地圍起來,比讓江岸面對危險荒蠻的西部要安全得多。
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侯相麟的這個決策讓這座城市在面對土人襲擊的時候占據了有利的防禦位置。
完成了西區木牆這個大工程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侯相麟再接再厲,指揮着這個近千人的施工隊開始修建城區的道路。
十天後,牆内就出現了第二條長度爲一公裏碎石路,這條碎石路沿新安江西岸向南延伸到木牆的大門口,那裏是新安城的南城門。
雖然這條路的寬度隻能并排過兩輛馬車,但在帝汶島上,這應該是最寬最平坦的道路了,這條路南接南城門的工棚,北連新安河河口的“總督府”和江岸的簡易木制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