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爲止,所有安裝工業設備這類技術活都沒有讓漢人勞力參與,文盲加語言交流障礙,讓這個相對精細的工作隻能交給自己人幹,哪怕再勞累,也是沒轍的事情。
好在前一陣子化工組對這項工作的準備很充分,所以設備安裝的進度很快,過程也比較順利。
其實對于化工組的專業人士們而言,煤焦幹餾并不是什麽高精尖技術,設備也不算太複雜,而且化工組有這方面的專家,比如桂鹹甯,他在舊世界本來就是幹這個的。
不過直到最近,小桂子才勉強克服了對這套設備的心理陰影,因爲當年要不是遇到妮可,小桂子就死在同種設備的一次管道煤氣洩露事故裏了,那是他一輩子也不願意回憶起的夢魇……
十月十八日,煤幹餾塔開爐升火,從西邊不遠處的雞窩礦上挖來的優質煤首先被煤粉機打成煤粉,然後被真空泵吸入了燒得熱氣逼人的幹餾塔裏,在無氧的環境裏,煤粉瞬間就被高溫氣化。
被氣化的煤粉随即被吸入一個蒸汽室,幾經周折後冷凝到一個水箱裏。
水箱裏雜質很多,再經過類似的幾道蒸餾的過程,煤氣裏的氨氣終于跟水結合生成了稀硝酸。
有了這個東西,硝酸銀就簡單了,以後再用銀鏡法制玻璃鏡子也就變得易如反掌。
稀硝酸再度蒸餾會濃縮成濃硝酸,那是造無煙**的重要原料。
這時幹餾塔裏沉澱的煤焦油也是好東西,但在這時,這些煤焦油隻能存在一個大池子裏派不上其它用途。
因此除了老朱派了幾個女人過來拿幾個鐵桶裝了一些稀釋的液體外,其餘全部回爐變成了燃料。
水稀釋後的煤焦油裏有複雜的有機化學成分,老朱把這些東西當成畜藥來用,據說對牲畜的皮膚病,甚至對口蹄疫豬瘟雞瘟等病都有一定的療效。
顯然趙老師和化工組成員們現在沒有心思搞後續的有機化工,他們如今最關心的是硝酸,因爲這是銀鏡反應的關鍵原料。
到了這時,煤幹餾生産算是告一段落了,最終這種被蒸餾水稀釋了的、準确的說是含有硝酸的某種混合液體被灌入了一個陶罐儲存了起來。
這時滿廠房都是氨水氣味,這說明煤幹餾後水合的并不徹底,而且成分也不純,但是沒關系,化工組信心滿滿的宣布說,随着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步入正軌的。
緊接着,一個不起眼的問題突然擺在大家面前——玻璃鏡子隻是裸鏡子,沒有邊框。
顯然一面作爲貿易商品的玻璃鏡子是需要一個框子的,木頭的塑料的鐵的銅的都行。
然而現在就是沒有!
面對這種附加值不高,技術含量幾乎爲零,又需要大量手工勞動的東西,穿越者們竟然一時束手無措起來,簡直是尴尬。
最終的解決方案不是讓那些漢人勞動力參與進來,目前勞動力非常緊張,對于鏡框的生産,駱老闆提趁機出了一個最終解決辦法,他說這屬于一勞永逸的方案:上馬溶洞裏的木材加工設備,生産膠合木。
膠合木這種東西說起來複雜,其實工藝相當的簡單——如果你對這類産品的質量要求不高的話。
将竹子或者灌木纖維用粉碎機打碎,混上少量的木屑,再加少量水攪拌,然後再加入明膠,攪拌均勻後在模具上高壓壓制成框型,分爲凹凸兩片,再進烘箱烘幹定形,然後把做成的公母膠合木框合在一起把玻璃鏡子鑲嵌進去,再用明膠粘合,就變成一面有框帶架的鏡子了。
至于明膠,老朱牧場裏目前積攢了大量的皮貨,再不用就要爛掉了,前一陣子化工組做鏡子時也熬膠也熬出了經驗,再加上這回船隊從蘇祿國帶回來一些魚膠也是很不錯的粘接劑,總之從技術條件上講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了,如果今後大規模生産了,化學制膠肯定要提上議事日程,不過這是後話。
駱老闆代表機械組衆人提出了的這個方案立刻得到大家的認同,
在這個時代,鏡框之類的東西大多數是木頭的或者是金屬的,而膠合木對于這個時代而言絕對是一種神秘的東西,因爲人們很難将其分類到金屬類,但也不能把它分類到木材類,顯然這東西也不算石頭類。
在一個沒有塑料、沒有膠合木的時代,人們頭腦裏實在是找不出第四種固态的物質能與之相對應,因此,這絕對是一個賣點,最起碼,也是一個在世人面前裝逼的爽點。
而且制造膠合木的模具還有各種花紋或者造型,雖然談不上什麽複雜吉祥圖案,也沒有通常鏡子上應該有的字句,比如什麽花好月圓,君子以正衣冠之類的老套文字,但模具上的各種條紋和幾何圖案也是整齊劃一,至少在這個時代也算是水平不錯的花活,多少也應該能吸引世人的眼球的。
然而當後來澳洲鏡行銷全球後,貌似世人對這種相對簡單的花紋并不買帳,于是出現一個專門的行當——改鏡框業。
有人專門做各種華貴漂亮的鏡框用于配合澳洲産的鏡子,特别是大型鏡子,鏡框材質包括金的銀的紫檀木的花梨木的都有,世人公認的是,澳洲的鏡子确實是優秀的,但就是這鏡框太不般配了,很多生意人在給配上鑲金帶銀的高級鏡框後,然後把澳洲鏡賣上了天價,其利潤居然跟澳洲人生産的鏡子不相上下。
顯然這群穿越者低估了古人的判斷力,他們以爲隻要拿出一些稀奇的、世人沒有見過東西就能裝逼,然而事實證明他們錯了,無論稀奇古怪的東西也好,還是從來沒有見過的事物也罷,最爲關鍵的是實用性和真正的美觀。
顯然,膠合木鏡框在這個時代的人們眼裏,都無法滿足上述兩個條件。
因爲這種既鏡框不結實而且還不漂亮,那種簡單的工業條紋圖案根本無法讓這個時代的人們認爲它很漂亮,說穿了,還是一個時代的審美差異問題,顯然時代不同,人們對美和漂亮的概念也有所不同,時間間隔越長,差異越大。
當然這一切又是後話了......
而在當時,在差不多半個月後的十一月初,溶洞大門外的膠合木廠正式投産,一周後,新世界的第一面膠合木框的鏡子誕生了,鏡子隻有是長方形的,分兩個規格:寬二十公分長三十公分,這是大規格的,小規格的是寬十公分長二十公分的,這樣的鏡子雖然沒有什麽華美的外裝飾,但在大夥眼裏,這已經是一種具有工業時代簡約美感的商品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