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你們!”
鎮南将軍不敢置信的回頭看向自己的部下,這些人居然爲了保命背叛他,這滋味真心不好受。
副将偏過頭不看鎮南将軍,也不想跟鎮南将軍多說一句話,有什麽好說的呢, 他早就勸将軍别内鬥,跟其他大佬聯手方可自保。
這種話說的沒一百遍也有八遍,問題是将軍一次也沒聽進去,不僅沒聽進去,還搶的更兇了。
雖然最後将軍搶到了最後,也在龍椅上坐了一會兒, 可是兵損将亡, 面對吳國士兵,呵呵,也隻能投降,搶到最後啥也沒得到。
副将從頭看到尾,真的想不通這幫大佬的腦回路,難道他們不知道外面圍着吳國大軍嗎?爲什麽沒有人後退一步呢?
他哪裏知道皇位的吸引力有多大,以前是沒機會坐上龍椅,現在機會就擺在面前,隻要滅了對手就能坐上去。
相信這天下沒有幾人能真的狠心拒了。
而且他們都有一個目标,就是搶到龍椅後順理成章接管對方的軍權,然後手裏的實力大增,赢面也更大。
隻是這些人都想錯了一點,那就是吳國的政策好啊,不傷民,不殺降,那些失去老大的士兵紛紛逃亡,并沒有多少投靠鎮南将軍。
鎮南将軍也想過逃走,但是他明白自己沒有逃命的機會,隻有坐在皇宮中死守才是正确的。
關鍵時刻他再投降不止保得一命, 說不定還有機會加官進爵,畢竟他也是坐上龍椅的人。
吳國要體現自己的大度,怎麽着也會饒他一命。
鎮南将軍想的挺美,沒想到周大将軍看不上他,不願意給他投降的機會,這待遇連普通士兵都不如。
普通士兵放下手裏的刀槍,立刻就能享受俘虜待遇,想走送路費,想留吃軍糧,一點都不爲難他們。
“鎮南将軍,你是自裁還是我派人動手?”周大将軍再次問道。
“我,我”鎮南将軍我了好幾次也沒我個所以然出來,急的汗如雨下,他真的不想死啊。
呵呵,周大将軍冷笑,心裏挺失望的,真不知道龍元國皇帝與瑞王腦子怎麽長的,爲毛讓這種人當将軍,一點骨氣都沒有。
副将在後面撇嘴,真心沒眼看,将軍太丢人了。
“殺了他。”周大将軍不想浪費時間,一聲命令傳出,身後立刻沖出一員武将,抖着手裏的長槍迎着鎮南将軍攻去。
既然鎮南将軍不知道怎麽選擇,那麽他們來幫他選。
兩人都是用槍,但是實力真心有差别,鎮南将軍在吳國将軍的手裏連十個回合都沒走過,就被吳國将軍一槍挑下戰馬。
看着穿心而過的槍頭,鎮南将軍驚恐的眼神慢慢失去了顔色。
周大将軍正式接手龍城,龍元國成爲曆史,李東陽計劃的統一終于實現了。
與此同時,雲王,沐将軍等人投靠的奏折也出現在孟可心的書案上,孟可心沒想到雲王會用這種方式加入吳國。
面對雲王的誠意,孟可心自然不會小氣,之前他們是什麽官位,還封什麽官位,反正吳國面積變大了,也不差幾個官位。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孟可心知道這麽做可以讨大兒子歡心,那些将軍能平安活下來,完全是大兒子派人暗中保護。
要不然以瑞王與龍元國皇帝的尿性,就算不能明着殺,暗中派人刺殺也是可能發生滴。
正式接手龍元國地盤後,孟可心更忙了,恨不得一天多出十個時辰讓她工作。
吳國不管是軍方還是民間,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化着。
而遠在海外的李栓等人,也在盡着他們的努力發展勢力,他們不僅經商賺錢,還負責打聽各方的消息,然後通過特殊的渠道傳回吳國。
總之大家都沒閑着,李東陽離開奉天城,一路上還算順利,這天來了開化城,開化城是天玄國比較有名的城池之一,總人口在六十多萬。
相比臨海城,奉天城,開化城不僅人口多,還很繁華。
李東陽來到開化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鷹眼的據點,他并不是無意識來此,而是接到小鷹的求助特意趕來。
至于這裏的小鷹遇到什麽問題,李東陽也很想知道,所以來到開化城後立刻奔到了茶館。
這年頭打聽消息比較好的行當也就是客棧,酒館,茶館,青樓,鷹眼的據點也多是設在這種地方。
開化城的據點就是小茶館,還是那種靠在街角搭的棚子,雖然不上檔次,但是人流量很大,客人也五花八門。
這些人或許身份不夠高大尚,但是小道消息卻很多,隻要注意聽,常有意外收獲。
李東陽來到茶館時已經過了響午,客人不算多,隻有三個歇腳的,點了一壺茶圍坐在一起,邊喝邊聊天。
目光掃過那三人的衣着,統一青色短打,應該出自某個大戶人家的下人,見他們普通,李東陽也就收回了關注。
茶館老漢看到李東陽落座,眼底閃過驚訝,随後收斂起神色,趕緊樂呵呵上前打招呼,就像是對待尋常客人那般。
老漢的表情轉換盡落在李東陽眼底,這讓李東陽明白眼前的小鷹是認識自己滴,也對,他們者是自己的人,不認識自己有點說不過去。
這次來天玄國,李東陽沒有易容,很容易認出來。
點了一壺茶後,李東陽就坐在街角一邊品茶,一邊觀看行行色色的人流,這個位置挺的很好,靠近城門口,想走方便的很。
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老漢盡管心裏激動,臉上半點不顯,等到三位客人離開,這才在離李東陽有點遠的地方坐下,目光也開始打量四周。
“這裏什麽情況?”李東陽傳音問道。
“五天前執法隊與鳳凰閣的人一起出現,好像是尋找什麽東西,具體沒有查出來,目前開化城明松暗緊,調查工作還在繼續。”
老漢同樣傳音回複,兩人看似沒有交集,實則正在分享消息,老漢把這段時間開化城的變化一一彙報,并未加入自己的觀點,由李東陽自己分析判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