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之計,乃是基于現實,力求挽救局面盡快結束大戰的考慮,昌平君熊啓對此表示贊同。
王琯等一幹大臣也做是想,紛紛點頭稱是。
李斯隻覺的如此收手,未免有些打斷牙往肚裏咽的樣子。心裏并不贊成,可李斯短于兵略,對于戰場危局又拿不出什麽立竿見影的補救之策,故而低首不語!
蒙恬對昌平君的想法也和李斯差不多,而且,在蒙恬心裏,隐隐覺得目前局面雖然不利,但要是好好籌劃一番,未嘗不可利用桓齮所部吸引趙軍主力在上黨的機會,大舉增兵太原,和王翦南北對進,将趙軍大部困殺在上黨諸城。
當然,這一戰略實在是有點冒險的。
增兵越多,所需時間也越久,桓齮所部也就越危險,除非桓齮所部極大的消耗了趙軍實力,否則,一旦援軍上去,趙軍主力已經吃掉了桓齮所部,趙軍士氣大增,秦軍未必能把龐煖怎麽樣了。
況且從太原大舉發兵,自然是從太原諸城抽調最快,如此一來,太原郡必然防守力量大減,萬一代北李牧部趙軍趁機南下攻略太原諸城,秦國東援之軍顧此失彼,一個不好,被夾在趙國大軍中間,那可就更糟了!
驅虎吞狼之計就是蒙恬的,剛讓秦國吃了一個大虧,蒙恬心裏真是有些顧忌。琢磨半天,還是忍住沒敢說話。
秦王政見衆大臣對昌平君之策都表贊同,很是失望,怒道:“王翦身在上黨,自然要一力救助桓齮,他是本次大戰主将,如今戰局不利,心有顧忌,不敢求大兵增援,隻能是着力補救,挽回一分是一分。”
“增兵五萬,乃是王翦無奈之舉!”
“此次大戰,寡人受燕丹和趙人所欺,失機在先,錯不在将帥!隻是我軍苦戰,桓齮所部危在旦夕,寡人縱然好性,又豈能忍此大辱!”
“趙軍主力欲戰,戰之即可!”
“責令将軍羌瘣,率鹹陽軍兩萬,立刻馳援太原,征發上地兵五萬,太原兵五萬,悉歸羌瘣帳下,蒙武付之,東攻平坦城,先斷趙軍後路,然後再擇機與龐煖大戰!”
“發内史兵三萬,悉給王翦部下,爲王翦後援,同時呼應王贲,免得王贲所部爲趙軍所趁!”
秦王政此言一出,群臣都是一震,又增兵十五萬,前後算起來,秦軍出動的兵力,已經四十多萬了!
大王這是要搞兩國決戰呀!
一場本來以多打少,趁機得利之戰,在吃虧之後,居然要增兵變成兩國的主力決戰!
這要勝了,自然是上上大吉,趙國的軍力大損,再也不是能和秦争鋒的諸侯強國,可萬一要敗了,那可就麻煩大了,說不定被打的隻有一口氣的韓魏兩國都有可能趁機恢複!
昌平君身爲掌國大臣,可是不贊成如此冒險,他剛要上前谏阻,蒙恬已經昂首上前,高聲道:“大王英武,臣等望塵莫及!”
“臣願爲大軍前驅,上陣征戰,一報大父身死之仇,二雪爲燕趙所欺之恨!”
昌平君恨得直咬牙,蒙恬蒙恬,你可真是年少氣盛,軍國大事,事關國家安危,該當穩妥處之,怎麽能任憑個人意氣附和大王!
昌平君跨前一步,高聲道:“大王不可!”
秦王政森然道:“有何不可?”
昌平君急奏道:“太原郡丁口不衆,前時已經征發數萬軍進入上黨,歸于桓齮部下所領,如果再調五萬大軍東下,則太原諸城空虛。萬一代北李牧揮軍南下,則太原定然不守!”
“十二萬大軍東下而太原不守,龐煖攔截于前,李牧攻擊于後,豈不是未救出桓齮,反倒又讓大軍處于死地!”
“臣請大王慎之!慎之!”
熊啓身爲右相,對各地丁口兵壯自然了解的清楚,以太原諸城六十餘萬人口,強行抽調十萬大軍,自然已經到了極限。後方諸城的防守肯定是極爲空虛。
如果不抽調太原郡兵卒,隻用羌瘣的兩萬和五萬上地兵,共計七萬大軍解救桓齮,就算桓齮隻帶了十幾天的糧食,如果節省一些,再加上殺食軍馬,支撐一個月倒也不成問題,時間上算起來,倒也還來的及。
隻是七萬軍力要想打垮龐煖的趙軍主力,可是有點勉爲其難呀!
征發内史、蜀地、荊宛的兵馬當然可以,不過從征發到趕到戰場,這需要時間呀,一個月,不是一個月,二十多天的時間,遠遠不夠呀!
王琯、王陵、李瑤等人想到這些,也都紛紛分析局勢,谏阻秦王,況且,大家也都說了,就算趙軍吃掉了桓齮所部,從軍力損失來說,秦軍确實遠大于趙軍,但秦軍畢竟拿下了邺地九城,攻破趙國漳水長城一線,縱橫于邯鄲城下,也算略有所得。
就此結束大戰,略微恢複一下再尋找戰機,遠比目前這樣被動的填進去更爲有利。
秦王政一時氣盛,說出了要增兵十五萬投入上黨大戰的話,但群臣紛紛谏阻,讓嬴政也漸漸冷靜了下來。
是呀,就算桓齮糧草能勉強堅守一個月,但其他應用之物必然大缺,戰力大損,越到後面,趙軍對付桓齮越容易。趙軍真要硬攻,桓齮未必能堅守到大軍攻進去,勉強抵抗,也估計翻不起什麽浪花。
上黨地勢險要,趙軍要堅守,自己的十幾萬大軍投進去,想一舉吃掉龐煖,怕是大不易!
畢竟龐煖老奸巨猾,不想當初的馬服子趙括那麽銳意進取呀!
秦王政長籲了一口氣,低聲道:“既然衆卿都這麽說,那就責令太原守蒙武,好生把守太原諸城,北線就有羌瘣率七萬兵東下救援吧,至于南線,内史征兵三萬,就以蒙恬統帶,前去接應王翦所部。”
“傳旨,令王翦總率羌瘣、蒙武、蒙恬、桓齮各部,兼領上黨郡守,統一提調上黨戰事。楊端和總統東郡和河内、王贲所部,确保趙國再無軍力西上支援上黨!”
“諸軍糧草兵甲,悉以給之,切勿有缺!”
嬴政這般說,熊啓等重臣都是松了口氣,趕緊應旨,各自去辦。到十一月初六,羌瘣兩萬大軍自鹹陽東下河東,取路北去太原,十一月十三,蒙恬率三萬内史兵出發,前往上黨增援王翦。
鹹陽發兵增援,桓齮想的到,可惜的是,桓齮卻一直沒看到希望。
從二十五日攻擊扈辄不利到現在,桓齮已經被圍了二十天了。
六萬多秦軍将士,已經将随軍攜帶的糧草都已耗掉了九成。而這還是每日隻按弓弩手隻給兩成,步卒戰兵供給四成用量,狠勁節省的結果。要是足量供應,隻怕在十天前就已經消耗一空了。
軍中馬匹都已斬殺一空,成了将士們的口中之物,饒是這樣,大部分秦軍士卒,都是餓的隻打晃,除了趙軍攻殺,大家還能勉強起身抵抗之外,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縮在帳篷中貓着,或是躺在太陽底下曬曬取暖罷了。
四周的山峰,雖然有些林木,但山形險峻,不利攀登,将士們進去,偶爾能打些野物,人太多,隻不過聊勝于無罷了,如今這一段山谷,被秦軍搜刮了十幾天,隻怕除了秦軍之外,也隻有一些小蟲子是活物罷了。
好在這些日子,兩邊的趙軍卻也不急,除了每日大張旗鼓的過來騷擾之外,并不用力強攻。隻要秦軍起身列陣的應戰,那些趙軍便都潮水般的退了回去。
桓齮又組織過兩次向南的沖鋒,趙軍雖然不狠力往裏攻,但對于秦軍的沖擊,卻是寸步不讓的,秦軍除了丢下兩千條人命之外,再無所獲,桓齮終于死了心,隻等外面的救援了。
他知道肯定會有軍來救,但是他不知道是哪一天,哪一個大将前來救他,畢竟他可是将上黨的秦軍主力全都帶出來了,要有救兵,隻能是外地來軍。
當然,他更不知道,王翦就在他還沒有陷入重圍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危機,當機立斷的率領六萬大軍從邯鄲那邊殺了過來!
這二十天來,爲了救援桓齮,王翦和趙蔥在襄垣已經殺紅了眼。
趙蔥帶到上黨的四萬趙軍,在奪了襄垣涅城之後,隻剩下三萬左右還有可戰之力,趙蔥分了一萬給毛勒把守涅城,自己領兩萬餘軍堅守襄垣。
襄垣城不大,但因是秦趙邊境,襄垣城修的甚是高峻,當初桓齮以數萬之衆圍攻,城中隻有四千餘趙軍,桓齮都攻了五日才拿下襄垣,如今趙蔥以兩萬餘精銳守城,自然不怕王翦的圍攻。
不過,王翦卻是非拿下襄垣不可。不拿下襄垣,秦軍就無法放心北上。畢竟襄垣城後面,就是直接通向橑陽的山路。而繞過襄垣攻擊涅城,則又把後背讓給了趙蔥。王翦用軍,深知利害,怎麽可能棄襄垣于不顧而置大軍于險地。
二十天的大戰,襄垣城中死傷過萬,而王翦的大軍,也折了足足有兩萬。但襄垣城,依然矗立在王翦面前,讓王翦無法前進一步。
王翦也曾用了圍城打援之計,要調出毛勒所部來吃掉,這樣,王翦還可以留置一部大軍圍困趙蔥,自己帶一部精銳拿下涅城,自涅城殺向橑陽。
隻可惜毛勒這厮雖然沒什麽智謀,卻甚是老實,無論王翦如何用詐,毛勒就是堅決不出城一部。
再拿不下襄垣,隻怕桓齮也堅持不下去了,王翦已經知道,蒙恬的增援已經在前日自鹹陽出發,自己無需顧慮兵力不足。隻要及時拿下襄垣,傷亡再大也是值得的。
所以,王翦決定,全軍齊上,猛攻襄垣,趁着趙軍已顯疲态,立刻打通通向橑陽的道路。
感謝七月初三、騎鶴人兩位兄弟的大力支持!
請各位放心收藏,以後會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