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雖說秦國不是要傾全國之力一舉滅趙,可五郡之兵,戰将雲集,隻要趙軍主力調上去開戰,怎麽也不是一兩個月能結束的。
龐煖這裏,好不容易思想沒問題了,這身體頂不住,可也是極大地隐患呀!
趙國衆将,除了龐煖之外,扈辄、趙蔥、龐羲等人,可不是王翦、桓齮、楊端和的對手呀。這要龐煖在緊要關頭倒下去,說不定就是大崩之局。
除非李牧在,隻有李牧,才能抗得住秦軍這幾個虎狼猛将。
但李牧鎮守代北,隻有趙軍大勝或者大敗之後,才有可能出兵攻占太原或是救援邯鄲!
自己可沒能力把李牧從代郡調到上黨戰場,畢竟自己是燕國太子,可不是趙國大王。用計也要有用計的實力和時機才行呀,否則啥也是白扯。
姬丹轉念再想,以龐煖的用兵,能否和王翦等人相對抗,其實也還是個未知數。現在隻是因爲秦王政弄巧成拙,讓趙國占了先機罷了。在此基礎上,加上龐煖的經驗和威望,憑趙軍的優勢兵力,以衆欺寡,才能有不少的勝算。
除了李牧,誰還能有此威望和經驗,在中途接手趙軍呢?
姬丹想破了腦袋,将扈辄、趙蔥、龐羲等那些大将在來回的掂量,最終都隻能搖頭放棄。
陽慶在旁說道:“太子,大戰之中,真要到了關節之時,反正大計已定,大局已成,倒不怕接人的主将經驗少,反倒怕接人的主将經驗多,經驗少,或許會老老實實的按龐煖的謀劃去走。自覺經驗豐富,萬一胡亂變動,說不定才壞了大事呢!”
“倒是威望才是第一,有威望大軍号令統一,就怕爲将者爲下所輕,号令不行,才是大害呀!”
尉缭一笑道:“這倒好辦了,何不把公子嘉給頂上去?最少這是大王長子,身份貴重,趙軍衆将不敢輕忽!”
“大王長子督軍,趙王偃也還放心些,畢竟趙王登台拜将,龐煖權柄甚重,趙王縱然信任,總不如長子親臨前線督軍!”
“況且公子嘉在趙國朝野,素有賢名,比之太子遷的輕佻,更讓臣僚敬重,如果公子嘉能立此大功,說不定趙國政局,或有些變故也不一定!對我大燕總沒啥壞處。”
姬丹勉強點點頭,笑道:“這也隻是無計之計罷了,但願公子嘉莫要誤我。”
計議已定,姬丹自己親到公子嘉所住院落,将自己對龐煖身體的擔憂說了,公子嘉也深以爲然,不由大爲憂慮。
姬丹趕緊勸慰道:“公子莫憂,或許不過是我杞人憂天而已!”
公子嘉搖頭苦笑道:“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太子思慮周詳,謀劃完全,豈是忘憂之說?”
“老将軍乃是國家柱石,現在又不能輕動,此事頗爲棘手!”
姬丹察言觀色,見公子嘉此話發自肺腑,遂道:“丹倒有一個主意,隻是要公子點頭方可!”
公子嘉當即一喜,忙拱手道:“有何妙策,但請太子明言!與家國有利無害之事,粉身碎骨嘉尚且不辭,還有什麽不能答應的呢?”
姬丹贊一聲公子嘉高義,遂将請公子嘉到時候直接随大軍前去,一旦龐煖頂不住了,請公子嘉接管趙軍,按龐煖之計對付秦軍的計議說了一遍。
當然,關于公子嘉掌軍,對于趙軍的利弊,太子丹也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至于事關公子嘉在趙王眼裏的形象和一旦成功之後的功勞,這正是姬丹用來買好公子嘉之處,自然也是分析的極爲透徹。
公子嘉聽着,不斷沉思,良久,公子嘉對太子丹深施一禮,斷然說道:“家國之重,嘉不敢逃責!功勞威望,實非嘉所期望,太子好意,嘉心領了!就依太子所說便好,一旦大軍行動西上,丹即刻歸趙營,随老将軍前往上黨!”
姬丹還了禮贊道:“公子忠心不二,丹佩服,佩服!”
姬丹告辭出來,心道:“公子嘉表面上大義凜然,說不期望啥功勞威望,心裏還不定怎麽盼望到時候有自己大展身手之地呢!罷了,反正自己能做的也就這麽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結果啥樣,天知道,最少和公子嘉這關系是拉近了一層!”
燕趙兩國,名爲交戰,暗地裏使者往來,謀劃如何讓秦軍入套。秦國一方,可也沒閑着。
王翦、桓齮和楊端和帶了各自的親兵衛隊到了河内郡,王翦親自在河内屯駐,征召河内兵馬,楊端和直接趕往東郡。
東郡之地,乃是楊端和帶着兵打下來的,東郡各縣上下,大都是以楊端和的原來的有功部屬充任官吏,老長官過去統帶東郡兵馬,總比别人更順手一些。
桓齮則從河内,穿過太行陉北上上黨,在屯留駐紮,征召河東、上黨兩郡兵卒。
王翦早有吩咐,各軍一面征召士卒,整訓隊伍,同時要派出斥候,僞做行商賓客,深入趙境,觀察形勢,刺探軍情。
當然了,王翦要做的,更多的是戰場左近敵情,至于遠在燕南之地和邯鄲、薊城那方的情報,主要還是由朝中的專人負責掌管聯絡。
王翦在河内,很快就陸續收到了斥候諜報傳回來的各種消息,比如邯鄲趙王偃登台拜将,趙軍十三萬,自邯鄲北上中山。中山郡全面動員。等等,不一而足。
随後,又收到了邺地數城和上黨等地也開始征召士卒,整軍備戰的消息,而且邺地各城,大都将收取的糧草賦稅,向邯鄲轉運。
看到邺地、上黨各城都開始戒備,王翦根本就不驚訝。龐煖雖老,畢竟也是諸侯中厮混的老油條,雖然趙國和秦國盟好,但趙國主力大軍要北上攻燕,這西南兩面要戒備防守還是應該知道的。畢竟這年頭,國家的戰與和瞬息可變,如果龐煖真的對盟約習以爲真,對秦毫無一絲戒備,那隻能說明有兩個原因:一是趙國上下皆是大傻瓜,二是趙國其中有詐!
對于趙軍的戒備,王翦也好,桓齮也罷,并沒人看在眼裏。趙軍主力不能很快應援,單憑這些駐守之兵和本地征召的士卒,秦國大軍所向,勢必一掃而光,還是用不了太多力氣的。
邺地九城,将糧草賦稅大都後運,看來趙軍對守住邺地九城實在是沒啥把握呀,運走糧草,無非是怕我們奪占城池之後,這些糧草成了秦軍的辎重吧?
這樣也好,雖然破城之後,繳獲少了許多,但如此一來,各城守軍也知道,上面對各軍據城死守,抗住秦軍的攻擊沒啥信心。守軍的士氣必然會有所影響,攻城的難度也自然小了許多,人員傷亡和辎重消耗當然也就能降下來不少。
有得必有失呀!王翦看着眼前僚佐整理的那些情報想到。
由此看來,這一戰,前面打起來不難,攻城奪地不在話下,難辦的還是在後面如何繼續。
這戰場附近的消息,王翦很是滿意,但對于燕趙兩軍目前的戰況,王翦卻兩眼一抹黑。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于趙軍主力動向搞不清楚,以王翦用兵的性格,是絕不會輕舉妄動的。
隻是那些斥候諜報,想要遠距離的探聽敵情,難度實在是太大了點。
路程甚遠,來回一趟,都要十多天的時間,更不說,就算去了,能不能真的深入兩軍陣前摸清情況,還是在兩可之間呢。
這不,收到的消息不少,最遠的也不過到了邯鄲以北百裏之外罷了,至于專門吩咐,要趕往中山左近探聽消息的斥候,一個都沒有回來。
至于薊城的消息,更是落後了半月以上。沒辦法,太遠了。
王翦着急,鹹陽的朝中,無論是秦王政,還是昌平君,也在着急的等着燕趙兩國交戰的消息。他們贊同王翦的看法,隻有兩國大軍對壘開始,秦軍才可以開展攻擊。
終于,從邯鄲傳來消息,龐煖大軍報捷,奪下方城!
看到戰報,秦王政大喜,又很是不屑,對昌平君道:“這龐煖,在趙王偃登台拜将之後,看來是立功心切呀,區區一個方城,還要露布報捷,真是大題小做!”
昌平君稱心的笑着道:“這老不死的慣會投機取巧的,除了都山之戰打了一個以多勝少的仗之外,其餘的大戰,那次不過是奪一兩個城池?就算當初攻入河西之地,也不過是仗着我軍無備罷了,文信侯領兵一出,那厮還不是跑的飛快?”
嬴政聽昌平君如此看不起龐煖,也是大笑,道:“相國莫要如此說,這老兒當初能合縱五國之兵,從河東突入河西,也算有些智謀,并非無能之輩。”
昌平君大搖其頭,笑道:“饒他奸似鬼,這回還不是中了大王之計?”
嬴政很是開心,道:“且等等薊城的消息,看看如何。”
過的五日,薊城線報傳來,道是燕軍小勝趙軍,目前正在調整部署,準備和趙軍大戰。至于方城之失,卻是隻字未提。秦王政初看之時,一皺眉,後來琢磨一下,才明白過來:姬丹這是小敗當勝,發消息安慰燕國朝野呀。
一天之後,昌平君匆忙進宮,一見嬴政就大聲道賀:“恭喜大王,燕丹發來秘書,向我秦國求救,讓我大秦發兵救燕呢!”
秦王政嘿嘿一笑,拿過姬丹的書信看了,随手扔到桌子上,笑道:“我大軍也該出動了吧?”
求收藏,求收藏!!!小封推的标準達不到,實在太坑爹了!!!!
評論呢?咋評論這麽少?是寫的太差?還是寫的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