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冠禮,禮起源于原始社會,已有幾千年的曆史,漢族的冠禮具體濃郁的中國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并從此作爲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爲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華夏族的成年禮,爲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經書記載,實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爲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内舉行,日期爲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蔔筮吉日,十日内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将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并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爲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爲“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贽(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殁,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内進行。《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冠禮]是自家屋裏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将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文化地位
“冠”,《說文解字》解爲:“弁冕之總名也。”冠字有三從,從“冖”,即以布帛蒙覆;徐锴曰:“取其在首,故從元。古亦謂冠爲元服”;從“寸”,而“寸”字有兩意:《漢書?律曆志》雲:“度量衡皆起于黃鍾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從寸”。所以,《說文》說:“冠有法制,故從寸。”
首上之服,即首服,總稱“冠”。這是廣義之“冠”。“冠”還有狹義,指首服中等級較高的一類,是古時貴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細分爲“冠、冕、弁”等類型。
冠禮與華夏禮儀
《禮記》:“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爲“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類型,冠禮屬于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禮也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内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爲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啓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爲規約,在冠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爲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顔色、順辭令。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爲國本也。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于母,母拜之,見于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爲禮也。冠玄端,摯于君,以摯見于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将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将責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者之禮行焉。将責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可以爲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将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爲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隻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爲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爲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隻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禮定位于“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先民論冠義
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周禮》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冠義》
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義》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
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白虎通》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将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爲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俨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曆史流變
周
周公制禮作樂爲此後的中國文化定下了“禮樂文明”的基調。
《禮經正義序》:“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禮則《周官》、《儀禮》也。”
周公對既有的夏、殷禮樂加以損益,改變了禮樂的性質和社會功能,《周官》統心、《儀禮》履踐,外内相因、首尾是一,奠定了華夏禮樂文明的基礎。周代的文化呈現出了與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質,中國從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自周公“興正禮樂”,冠禮就成爲周代通行數百年的禮儀。《國語》、《左傳》、《史記》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諸侯行冠禮的記載。
“彭名禦戎,蔡景公爲左,許靈公爲右。二君弱,皆強冠之。”(《左傳?成公二年》)
“趙文子冠。”(《國語?晉語六》)
“晉悼公冠襄公于衛。”(《史記?魯周公世家》)
“惠文君三年,王冠。”(《史記?秦本紀》)
對于帝王而言,冠禮具有特殊的意義。周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長子無論年長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禮則不可親政。周成王幼年繼武王之位,但周公攝政直至其成年。嬴政十三歲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歲,“冠,帶劍”,方才親政。從天子至士庶,冠禮都是“成人之資”,未行冠禮,“不可治人也”。
周代冠禮,士依《儀禮?士冠禮》,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務,即擁有人治權。缁布冠爲太古之制,冠禮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擁有兵權,所以加皮弁的同時往往配劍;三加爵弁,擁有祭祀權,即爲社會地位的最高層次。周代天子、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冠禮另有不同,天子冠禮年齡,古籍說法不一,有十二歲、十五歲、十九歲等。儀程或爲四加,《大戴禮》雲:“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衮冕。”
漢
漢代極重冠禮,《後漢書?儒林列傳》載,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見他“尤能誦讀”,欲拜爲守丞。而周防“以未冠”,不能從命。
漢代皇帝冠禮稱加元服,漢惠帝行冠禮,宣布“赦天下”,開帝王行冠禮而大赦天下之始。漢昭帝加冠,大加賞賜、減免稅賦、普天同慶。昭帝加元服,爲與臣下冠禮區别,還專撰冠辭,爲後世帝王另撰冠辭之始。
漢代士庶冠禮,據東漢與“經神”鄭玄齊名的“學海”,經學家何休所制冠禮,參用《儀禮?士冠禮》而簡化,爲一加。
魏晉
魏晉時,皇帝的冠禮在正殿舉行,并且開始以樂伴奏。從南北朝到隋唐,冠禮一度廢而不行。南北朝時,南朝宮廷還有一些皇家冠禮,中原則完全陷入五胡亂華的空前動蕩。
隋唐
隋唐恢複了漢家禮儀,唐天子、皇太子、親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種等級的冠禮。不過,實行的并不是很多。經過漢後數百年的沖擊,冠禮衰弱之勢明顯。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冠禮,數百年來人不複行”,說當時有一位名叫孫昌引的人,“獨發憤行之”,冠禮畢,仿當年趙文子見栾書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衆卿士能對他有所教導。到外廷後,孫氏薦笏對卿士說:“某子冠畢。”不料衆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說:“這與我有何相幹?”文武大臣哄堂大笑。可見,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禮爲何物。
宋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對大衆的強烈沖擊,主張要在全社會複興冠、婚、喪、祭等禮儀,以此弘揚儒家文化傳統。司馬光痛心疾首地說:“冠禮之廢久矣。近世以來,人情尤爲輕薄,生子猶飲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爲之制公服而弄之。過十歲猶總角者蓋鮮矣。彼責以四者之行,豈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長,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
他認爲廢除冠禮,使得人情輕薄,自幼至長不知成人之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司馬光在其《書儀》中,制訂了冠禮的儀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隻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爲了順應時變,司馬光将《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使之易于爲大衆掌握。此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将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将冠年規定爲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
宋代士大夫還在冠禮的年齡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和争論。有人援引《左傳》中魯襄公十二而冠的記載,主張将冠禮年齡提前到十二歲,理學家程頤堅決反對。他說,“此不可。冠所以責成人,十二年非可責之時。”他認爲,既冠矣,就必須責以成人之事,否則就成了虛禮。如果冠禮之後不能責以成人之事,則終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所以,“雖天子諸侯,亦必二十而冠。”
元
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史載,“元之五禮,皆以國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諸古。”宮廷沒有冠禮,而民間仍有保存。
明
明朝迅速恢複了被破壞的華夏禮儀制度,冠禮實現了第二次複興。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禮,從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訂了冠禮的儀文,總的來看,明代冠禮比較盛行。
清
清軍入關,華夏衣冠文化再度遭受了空前嚴重的破壞,冠禮進入了自南北朝以來第二次長時間的沉淪期。清初剃發易服政策直接摧毀了華夏衣冠禮儀的文化土壤,衣冠發式俱毀,成爲至深的民族恥辱和傷痛。清廷頒布“十從十不從”政策,其中,“老從少不從”使清初幼兒仍可保留漢族發式、著童子服,及至成年,還可勉強行冠禮,但行禮之日即剃發之時,漢民族從此告别了延續幾千年的加冠禮儀。在社會整體全面文化環境下,冠禮逐漸湮滅在曆史之中。近代西風東漸、西化思潮沖擊下,冠禮被中國人徹底遺忘。到了今天,整個中國社會,早已不知冠禮爲何物。
現代
誕生于21世紀初的漢服運動和華夏複興運動發掘了冠禮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産,冠禮在沉淪360多年後将迎來其曆史上第三次複興。
縱觀冠禮曆史演變的全過程,可以發現其随華夏文化起落沉浮的基本脈絡:周代随華夏奠基而産生——漢代随儒學崛起而繁盛——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中國陷入長期的巨大動蕩,華夏文化遭受嚴重破壞,冠禮進入第一次沉淪期——隋唐一統,冠禮随華夏文化首先在上層得到一定恢複——宋代儒學再興,冠禮實現全面複興——元代遊牧民族入侵,華夏文化再遭破壞,但因元祚短促,且統治者不善文化統治,民間仍有冠禮延續——明代華夏光複,冠禮随華夏文化實現了第二次複興——滿清入關,華夏文明嚴重倒退,冠禮陷入産生以來第二次、也是最嚴重的沉淪,冠禮幾近湮滅,華夏人文精神徹底流失、民族精神徹底異變,其危害至今難以消除
冠服制度
根據《通典》、《明集禮》等禮典的記載,曆代建立了從天子至士庶,各階層不同的冠禮冠服制度:
天子冠禮冠服
大戴禮記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衮冕。”《五禮精義》則說,天子五加衮冕。漢代,天子四加。魏則以天子至尊無加進之禮,故一加衮冕。唐、明,都是一加。
漢改皇帝冠禮爲加元服。初加缁布進賢,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東晉諸帝冠儀,一加帻冕,脫帝绛紗服,加衮服。北齊,先著空頂帻,次介帻绛紗袍,次衮冕。唐初,著空頂黑介帻雙童髻玉導绛紗袍,次加衮冕服。明朝,先服空頂帻绛紗袍,次加衮冕服。
皇太子冠禮冠服
家語以爲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齊再加。隋複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
北齊空頂帻公服加進賢三梁冠,再加遠遊冠。隋空頂帻遠遊冠,加缁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衮冕。唐初服空頂黑介帻雙童髻玉導寶飾采衣,加缁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遠遊冠十八梁,三加衮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遠遊冠,三加衮冕。
親王冠禮冠服
皆三加,唯劉宋一加。
魏初加皮弁,次長冠,次進賢冠。唐初服雙童髻,初加缁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绯羅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品官冠禮冠服
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缁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品以上進賢冠三梁纓青緌導,四品五品兩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則初加缁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加爵弁。
士庶冠禮冠服
《儀禮?士冠禮》冠服:
冠者初服:采衣、紒。
冠者加冠前:缁纚、笄。
冠者一加:玄端。玄裳、黃裳或雜裳。缁帶、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屦,青色絇、繶、純,邊飾半寸。
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缁布爲之。素鞸、缁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純,邊飾半寸。
冠者三加:爵弁服。絲制玄衣,纁裳,缁帶,韎鞈。爵弁外玄裏紅,加笄,加缁色纁邊的纮。纁屦,黑絇繶純,邊飾半寸。(詳細解釋見後)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後代尊之。根據《明集禮》載,明代士庶冠禮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禮》之制。
童子服: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三加:幞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襕衫(父親無官者),納靴。
儀程詳解
周禮士冠禮
1)周代士冠禮的概況
《儀禮?士冠禮》篇詳細記載了周代士冠禮的儀節。古代,“四民世事,士之子恒爲士也。”(《齊語》)。士冠禮是士之子年二十行冠禮的禮儀,也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講究“天子之元子猶士,天下無生而貴者”,所以天子之子雖早冠,亦用士禮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
著名禮學學者、清華大學曆史系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紹品讀了周代士冠禮的簡要過程。
2)周代士冠禮的冠服和禮器
《儀禮?士冠禮》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緣(據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純缋,即此意也。)一說,朱紅色緣。梳雙丫髻,用帶系起。
2、冠者加冠前:缁纚、笄。纚黑色,寬終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約今50厘米),長六尺。笄長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據父親身份,用玄裳、黃裳或雜裳。缁帶、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屦,青色絇(鞋頭裝飾,有空可串鞋帶)繶(鞋底邊飾)純(鞋口邊飾),邊飾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缁布爲之。素鞸、缁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純,邊飾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絲制玄衣,纁裳,缁帶,韎鞈(赤黃色蔽膝)。爵弁外玄裏紅,加笄,加缁色纁邊的纮。纁屦,黑絇繶純,邊飾半寸。
主人:筮日時,戴玄冠,身穿玄衣白裳的朝服,系黑色大帶,飾白色蔽膝。身着士玄端,玄或黃或雜裳,黑色大帶,赤黑色蔽膝。
擯者:玄端
正賓:同主人。玄端服。
贊者:玄端
衆親戚:玄衣玄裳,缁帶。
《儀禮?士冠禮》禮器
?筮日:蓍草、蓍筒、蒲席、蔔具
?加冠:箧、箪、蒲葦席、勺、觯、匙、篚、匴、甒等
?醴醮:鼎、豆、笾、爵等
3)《儀禮?士冠禮》儀程詳解
宋代士庶冠禮
1宋代士庶冠禮概況
北宋,司馬光将《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制定了冠禮的儀式。儀式載于其《書儀》之中,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隻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将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将冠年規定爲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
2《朱子家禮?冠禮》冠服和禮器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
1、童子服: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
雙紒,即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兒童發式,一般繪作左右兩個發髻,但也有認爲是将發髻做成兩個環,發髻用朱紅色錦縧紮系,這叫“紒”。兒童發式還有“鹁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前發下垂至額,兩側頭發編成辮,下垂。宋代還有童子剃發隻留錢大,偏于左側,叫“偏頂”;還有留在頂前,束以彩缯,名“鹁角”。穿四衩衫,顯然這是便于活動,與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該用缁布爲衣,而飾以錦緣,錦一般用朱紅。一說,童子衣不加腰帶,但在兩襟有帶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帶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3、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
帽子爲紗帽,或绉紗帽。宋史-輿服志說:士大夫嘗好帽以烏紗,衫以皂羅,角帶,系鞋,皂衫大概爲直裰一類。明代用襕衫。襕衫唐代出現,以當時衣率通裁,由于古代布幅較窄,故而衣前後正中皆有縫合線,唯這類衣服于下擺處加一幅布作緣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裝飾,像是用一條布攔斷,故而稱爲襕。襕衫多圓領。宋史上說,襕衫用白細布,腰間有襞積。明代則所謂帽子的,用巾。也有說明代用對襟衫的(類似背子的,合領或直領),但沒有圖畫爲佐證,待考。鞋,說到系,可能是與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幞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襕衫(父無官者),納靴。
幞頭又名折上巾,有漆、紗二種,宋明公服同之,較有棱角,展腳各長一尺二寸。公服用貯紗或紗羅絹,袖長回肘,袖寬三尺(約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擺,連在後片上,然後在後邊左右有系繩輔助固定。宋代公服下擺處也有襕。
主人:深衣
正賓、贊者:各其盛服
《朱子家禮?冠禮》儀程詳解
①前期三日主人告于祠堂
古禮筮日,主人是冠者的祖父,自爲繼高祖的宗子,若不是宗子,則必須由繼高祖的宗子主之。如果宗子已不在,則命其次宗子主之。若冠者的父親自主之,告禮、見祠堂、章祝版,與前同,但雲:“某之子某,若某之某親之子某,年漸長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于其首,謹以……”後同。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則自爲主人,祝版前同,但雲:“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于首,謹以……”後同)
②戒賓
古禮筮賓,現在不能行了,但可以擇朋友中的賢而有禮者一人爲正賓。當天(前期三天),主人著深衣到正賓家,出見如日常儀節,飲茶畢,主人起,說:“某有子某,若某之某親有子某,将加冠于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宋代冠禮禮辭與周禮士冠禮禮辭意思大緻相同,見前文注釋,下同)。正賓對曰:“某不敏,恐不能供事以病吾子。敢辭”。主人曰:“願吾子之終教之也。”正賓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如果主人家離正賓家很遠,則書寫初請之辭爲書信,遣子弟送達。正賓辭,使者再請,正賓乃許,正賓回複書信曰:“吾子有命,某敢不從。”如果是宗子自行冠禮,則戒辭爲“某将加冠于首”,後同。
③前一日宿賓
行禮前一日再次恭請正賓。遣子弟以書緻辭說:“來日某将加冠于子某,若某親某子某之首。吾子将莅之,敢宿。某上某人。”正賓答書曰:“某敢不夙興,某上某人。”如果是宗子自冠,也相應修改緻辭。
④陳設
設盥洗、帨巾于廳,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圍成房于廳東北。如果廳無兩階,則畫出階形。
⑤厥明夙興陳冠服
主人有官者公服、帶、靴、笏,無官者襕衫、帶、靴,通用皂衫、深衣、大帶、履、栉、掠,都用桌子陳設于東房中東部,以北爲上首。酒注、盞盤亦以桌子陳于冠服北面。幞頭、帽子、冠并巾,各以一盤盛之,用帕蒙上,以桌子陳于西階下。一位執事守在旁邊,如果冠者是長子,則布席于阼階上之東稍偏北的地方,西向;衆子則階上之西,南向。宗子自冠則如長子之席,阼階上之東稍偏南的地方)
⑥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及以下,著盛服就位。主人在阼階下,稍偏東的地方,面向西。子弟親戚童仆在其後面,排成行,面向西,以北爲上。從子弟親戚習禮者中選一人爲傧,站在大門外,面向西。将冠者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在東房中,面向南。
⑦賓至,主人迎入升堂
正賓自己選擇其子弟親戚習禮者爲贊者。正賓、贊者都盛服至大門外,面向東。贊者在正賓右側,稍退後一點的地方。傧者入,通報主人,主人出門,面向西,向正賓行再拜之禮。賓答拜主人。主人向贊者行揖禮,贊者報揖主人。然後主賓一揖入門。正賓、贊者跟随主人入門,揖讓到階下,又揖讓一次,登階。主人由阼階,先登階,在阼階上偏東的地方站立,面向西。正賓由西階後登階,在西階上偏西的地方站立,面向東。贊者先盥洗、拭手,由西階登階,立于房中,面向西。擯者在東序布筵席,稍偏北,面向西。将冠者出房,面向南。
⑧賓揖将冠者,就席,爲加冠巾。冠者适房,服深衣納履出
正賓向将冠者行揖禮。将冠者出房立于席右,面向席。贊者取栉掠,置于席左,興,立于将冠者之左。正賓揖将冠者,即席跪。贊者即席,如正賓向跪,進爲之栉,合紒,施掠。賓下階,主人也下階,賓盥洗,主人揖賓,登階複位。執事者以冠巾盤進,賓下一級台階,接過冠笄,執之,正容,到将冠者前,向将冠者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畢福。”然後跪,爲冠者戴上冠。贊者以巾跪進,賓接過,加之,興,複位,揖冠者。冠者到東房中,脫去四(衣旁加癸)衫,換上深衣,加大帶,納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
⑨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
賓揖冠者。冠者即席,跪。執事者以帽子盤進,賓下兩台階接過,執帽到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謹爾威儀,淑順爾德,眉壽永年,享受胡福。”跪下,加之,興,複位,揖冠者。冠者到東房中,脫去深衣,換上皂衫革帶,系鞋,出房站立。
⑩三加幞頭,公服革帶,納靴執笏。若襕衫,納靴
禮儀如再加,惟執事者以幞頭盤進,賓降三級台階接受,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贊者爲冠者取下帽,賓加幞頭。執事者接過帽,撤栉,入于房。
⑾乃醮
擯者在堂中間偏西處設醮席,面向南。贊者酌酒于東房中,出房,立于冠者之左。賓揖冠者,冠者就席右,面向南。正賓取酒到席前面向北念祝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冠者向正賓再拜,直身,面向南,接酒盞。賓複位,面向東答拜。冠者在,跪祭酒,直身,就席末,跪,飲酒,興,把盞遞給贊者,面向南,再拜。賓向東,答拜。冠者拜贊者。贊者在賓左稍後處,面向東答拜。
⑿賓字冠者
賓從西階下階,面向東。主人從阼階下階,面向西。冠者從西階下階,立偏東處,面向南。賓字冠者,緻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或仲叔季)。冠者對曰:“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賓也可以另外作祝辭。
⒀出就次
賓請求告退。主人邀請禮賓,賓答應,至更衣處等候。
⒁主人以冠者見于祠堂
主人立于祠堂香桌之前,告辭曰:“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今日冠畢,敢見。”冠者進立于兩階間,再拜。
⒂冠者見于尊長
冠者的父母在堂中面向南而坐,諸叔父兄在東序,諸叔父面向南,諸兄面向西,諸婦女在西序,諸叔母姑面向南,諸姊嫂面向東。冠者面向北向父母行拜禮,父母受禮,扶起。同居如有尊者,則父母帶冠者到其房室拜之,尊長受禮,扶起冠者。回到東西序,向每列親友再拜,親友皆答拜。
⒃乃禮賓
主人以酒馔禮賓及贊者。以币(帛)酬謝,拜謝。币多少随宜,賓和贊者有所差别。
⒄冠者遂出見于鄉先生及父之執友冠者出,拜見鄉先生和父親的執友,行拜禮。先生、執友皆答拜。若對冠者有教誨之辭,冠者則以答正賓之辭同樣應對(“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然後再行拜禮,先生、執友不再答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