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張請帖使用的是前朝皇家請帖的制作風格,也就是明朝宗室發生喜事時,所使用的請帖。
不過,這種風格的請帖,自從神州陸沉,華夏天傾之後,就很少有人使用了。
主要是會使用的人,大都是比較富裕的明朝宗室。而這些人,則大多數已經身死魂滅了。
即使偶爾有一兩個漏網之魚,也都是悄悄地躲起來,不敢露面。這種情況下,又怎會主動漏出破綻呢?
所以,送出這份請帖的,很有可能就是天地會的人了。也隻有這個造反派,有這個能量,也有這個膽子這麽做了。
觀看請帖的内容,大緻是說邀請光頭黨的頭領和軍師,前去赴會,共商大事的。
而且,帖子裏的語氣、修辭等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看上去還是比較有誠意的樣子。
而且,最後的落款是陳近南的名字。也就是說,這是他親手所寫,誠意不可謂不充足。
不過,這八成是因爲光頭黨們,直接剃了辮子的緣故。要知道,即使是像天地會這樣的造反派,每個人的頭上,也依舊是難看的豬尾巴發型!
就連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都是這個發型。當然,除了那些和尚、道士、尼姑之外。
剃辮子,對于滿清朝廷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昔年的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辮的命令,就是朝廷權威的體現。
如果一個朝廷沒有了威信,那樣的朝廷和周天子何異?所以,面對這種剃掉辮子的人,朝廷往往是第一時間,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給予緻命打擊的。
隻有這樣,才能維持朝廷的威嚴,才能震懾天下的野心之輩。也隻有維持了朝廷的威嚴,讓全天下的人都害怕,才能成功地以百萬人口,殖民統治億萬之人!
所以,像光頭黨的這種光明正大的,剃掉鞭子的人,那就像是一個火種一樣,時刻提醒着朝廷!
這種人即使願意投降,朝廷也不會收留。反而是發現一個,殺掉一個。發現兩個,殺掉一雙!
所以,現在光頭黨的形象,一下子就在全天下的有志之士(有野心,想造反的人)的眼中,就變的高大了起來。也正是因此,陳近南才會親自書寫請帖。
“呵呵,就怕宴無好宴啊。要知道,天地會是什麽人,說好聽點兒是反清複明的仁人志士,說難聽點兒,就是群烏合之衆罷了。”
“而且,我們光頭黨的手裏,可是握着有闖王寶藏的秘密的,雖然是假的,但是别人不知道啊。”
“再者說,沐王府的十二班,應該也在這裏吧。按照時間,估計早就和沐王府、天地會裏面的大多數人搞好關系了吧。”
“也不知他們是敵是友。不過,在張帥這個靶子沒倒下之前,應該還算是友吧。”
“所以,我們去了之後,需要适當的展示武力,秀一秀我們的肌肉才行。平等的身份,才叫合作。”
“否則,被人給看扁了,當成軟柿子了,可就不好了。”劉昊一邊摩挲着手裏的赤霄劍,一邊開口道。
……
很快,兩人就來到了太乙觀門前。看了一眼之後,張凡驚訝不已。
按照手頭的情報顯示,這座太乙觀建于數十年前。乃是一名武當派的客卿道人,在救治了一名滿人的親王之後建立的。
而且此觀占地數十畝,裏面亭台樓閣,各種别緻的景觀,看上去還是挺不錯的。
按理說,這裏乃是武當派在此地的下院,做主的應該是武當派的人才對。可是此時,卻直接成了雙方商談的地點。
要知道,在書劍的世界中,也就是百多年後的乾隆時期,有一名武當派掌門人的師兄弟,他叫做陸菲青!
此人可是在雍正時期,就一直造反的積年老匪了!隻不過,後來造反失敗,害怕連累師門,就直接跑了。
這說明,在滿清入駐中原之後的百多年裏,武當派,其實一直都是造反派,或者說,至少是支持造反派的!
道門領袖武當派如此,那麽佛門禅宗的領袖少林呢?其實少林也不是什麽好定西,都是妥妥的造反派。
看看紅花會就知道了,這可是個類似于天地會的造反派組織。還曾經一度,是全天下最強大的幫派!
而紅花會的創始人,也就是第一任總舵主于萬亭,他的身份那就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而已。而且,還和少林寺的那一輩的方丈,關系也不錯。
而陳家洛之所以能夠當上總舵主,也不過是因爲此人的遺命而已。
甚至像紅花會的二當家無塵道人,還有什麽千手如來趙半山,還有奔雷手文泰來等等,這些骨幹精英,全部都是于萬亭一己之力發展起來的。
很難說,背後有沒有少林寺的幫助。甚至能夠發展的這麽快,這麽大,八成武當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肯定是兩大派傾力相助,否則短短數十年裏,就靠一個于萬亭一個人,有怎麽能發展的這麽快呢?
想到這裏,張凡就發現,所謂的少林、武當兩大門派,在滿清時期,一直都是支持各種改造反派的。
這應該,就是利益的差别了吧!漢人統治時期,道家和佛家是比較流行的,也是比較受歡迎的。
可是輪到滿人之後,他們大都喜歡那些藏區的,修煉歡喜禅的大喇嘛了……
怪不得兩派的手段如此激烈,直接就親自出手了。一個是俗家弟子,也就是傳說中的臨時工,另一個也是俗家弟子(陸菲青一直到最後才當道士的)。
想想這兩人的身份,事迹,就知道,他們絕不是什麽簡單的臨時工。你見過臨時工上位當公司董事長的嗎?(陸菲青出家當道士之後,就成武當掌門了)
所以,這麽一想,張凡就越發覺得,今天晚上的這場宴會不簡單。
到時,不僅會有天地會的,還有沐王府的,估計少林和武當,這兩大造反派,也會派人過來。
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