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一個大疑團,爲什麽太守懷疑姜維,不會是無緣無故的,但是姜維那時的舉動也不象是已經投靠蜀漢的人,所以之後三國演義裏就利用這謎團,把這件事安排成諸葛亮設計陷害姜維,不過從史實上看不太象,假如諸葛亮真這樣做,姜維一定心裏有塊疙瘩,所以這樣看估計還是天水太守太多疑,白送給蜀漢一員大将。正因爲是曹魏不納姜維,再加上蜀漢一般被認爲是三國正統的緣故,所以姜維的投降蜀漢的舉動并沒有被世人唾棄。
諸葛亮這次北伐因爲街亭之敗功告垂成,但是他對于姜維卻是很器重,“亮辟維爲倉曹掾,加奉義将軍,封當陽亭侯,時年二十七。”又推薦給自己已經選好的接班人蔣琬等人,還引見給後主。對一個年輕的叛将如此垂青,可見姜維确實有過人之處,而諸葛亮的垂青,也讓姜維一下就從曹魏的地方小将一下成爲蜀漢中樞的一份子,之後的蜀漢政權都是在諸葛亮以及他所重用的人才掌握之中,而姜維之後就漸漸成爲了蜀漢的頂梁柱,而且一心忠于蜀漢,早年效力的曹魏已經成爲他緻力讨伐的對象。
不過在諸葛亮死前,因爲他的光輝過甚,姜維并沒有得到過多的表現機會,雖然他的官已經升遷到中監軍、征西将軍。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爲諸葛亮的光輝太巨,我們有時看三國演義的話常常會看到諸葛亮命喪五丈原就看不下去了,所以諸葛亮死後的三國和諸葛亮死前的三國受到的關注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對前三國時代的人物常常是耳熟能詳,但是後三國時代,知道的人就遠遠不及前三國時代了,而其實後三國時代那些大将謀士的實力完全不亞于前三國時代。
話回到姜維身上,姜維在諸葛亮死後,并不是馬上就掌握兵權的,先是蔣琬後是費祎主持朝政,這期間,姜維一直作爲軍事主将,在漢中西北一帶作戰,積功甚巨,當爲蔣琬費祎之下第一人。蔣琬費祎死後,他升任爲大将軍,已經掌握了蜀漢軍務大權,由曹魏一小吏成爲蜀漢大将軍,蜀漢對其确實不薄,而姜維對蜀漢也是盡忠職守,忠心耿耿。
說到這裏來個小插曲,大家不知還記得有夏侯霸這個人嗎?他是夏侯淵之子,老爸被蜀漢人殺了,他對蜀漢自然是深惡痛絕,之後還在蜀漢和曹魏的前線作戰,和姜維還直接作過敵人。
不過司馬家奪權之後,要夏侯霸和他侄子征西将軍夏侯玄回京,因爲夏侯家和曹家關系密切,這樣做自然是要鏟除夏侯家的勢力了,結果夏侯玄回去了,夏侯霸越想越害怕。跑到和自己有殺父之仇的蜀漢那裏去了,去蜀漢那還是因爲夏侯霸有一族妹在撿柴時被張飛搶去做媳婦了。
後來張飛這媳婦生了兩姐妹,姐妹花都給劉禅做老婆了。(有一手,不過這樣也算是親上加親了。)于是夏侯霸就和蜀漢牽涉上了關系,雖然這關系比較複雜,但是也是好事啊。夏侯霸就跑去了,不過好象還迷路,最後到處問路,後主劉禅得知這事,派人把他接回來。(蜀漢對降将一直不錯啊,一位姜維做了大将軍,另一位夏侯霸還特地去接,要知道夏侯霸幾年前還是對手,殺了蜀漢不少人呢。)
接回來後,後主安撫他,還叫自己的兒子叫夏侯霸叔公,之後還任用夏侯霸爲将,升到車騎将軍,在北伐時還立過不少大功。
不過夏侯霸和姜維也不同,姜維是早早就投降了,多年來一步步打上來的,在蜀國的威信很高,大家已經當他是蜀漢的人了,姜維也是這樣想,而夏侯霸多年一直和蜀漢打仗,一下投奔過來總有點别扭。(不過也許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那時的将軍之間很有名士風度,鍾會就很欣賞姜維,羊枯陸抗兩人也有君子之交。)不過夏侯霸本身就是魏國高級将領,他投奔總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讓蜀漢更加了解魏國的事情。
這裏要說到幾件事,第一件就是常說姜維用兵過甚,以至蜀漢亡國。确實,姜維的北伐消耗了蜀漢的國力,但是消耗蜀漢國力的同時,曹魏的國力也受到消耗,以至于曹魏君臣商議伐蜀時,絕大多數大臣是反對的。
而且不北伐也不代表不會滅亡,東吳比起蜀漢來說一直是很少北進,以保存實力爲主,但是最終還是滅亡了。而且事實上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蜀漢的形勢,蜀漢占有蜀和漢中兩地,原來的荊州一地已經被東吳奪去,想要回來是不可能的,本來按諸葛亮的想法,一路從漢中,一路從荊州兩路夾攻北上,但是荊州已失,隻能從漢中一路進攻,但是漢中并不是一個适合進攻的好地方。
當年漢高祖劉邦确實從漢中出發,一統天下,但是當年項羽選漢中給劉邦就是因爲那裏不适合發展,要不是韓信用兵如神,一舉而下關中,取得真正的根據地,劉邦根本隻能畏縮在漢中一地。
所以漢中隻是一個跳闆,關鍵之處是關中之地,而關中又豈是好奪的?漢中和關中就幾條路,隻要守住險要,便可禦敵,當年韓信也是依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奇術一舉而下,而諸葛亮太過謹慎。
當初初次北伐時不用魏延的出子午谷一計,那樣要奪取關中難度就加倍了,所以雖然蜀漢老打勝仗,但是司馬懿一個守字就把諸葛亮的路封死了。(雖然從軍隊的素質和作戰情況看,諸葛亮确實是有一手,但是從子午谷這點看,諸葛亮太過謹慎,這就是名将的大忌了,要知韓信當年以少勝多,都是用了奇招才反敗爲勝,蜀漢對曹魏,不用奇很難取勝,當然,諸葛亮的謹慎也有道理,魏延隻有五千兵,萬一夏侯懋不是人所想的懦弱無謀或有他人襄助,那魏延就要全軍覆滅了。)
再回到姜維的時代,漢中因爲這種跳闆和戰略緩沖的地位,隻能不斷北伐,得到關中或其他的根據地才能安心,這不單是姜維所想,蔣琬也是如此所想,他坐鎮漢中,要姜維北伐,還考慮由水路進攻。“琬以爲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運艱,競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費祎倒是防禦主義者,不過他也隻是限制姜維用兵數量,不限制他用兵。等到費祎死後,(是被魏國降将所殺,真讓人懷疑是假降,專門來做刺客的,不過蜀漢對降将真不錯)姜維就任大将軍,他就開始一意北伐了。
第二件事,就是姜維對漢中的政策,姜維北伐因爲受到郭準,鄧艾,司馬望抵禦,雖然有勝果,但是不大。姜維後來對漢中采用了誘敵進入的戰略。本來漢中在魏延守衛時一直采用“實兵諸圍以禦外敵”的政策,後來繼任将領大都使用這方略,等到姜維來覺得這樣雖然守的住,但是隻是防禦,不能傷敵,所以就采用解開防禦,築城要塞,誘敵深入,待敵糧草盡時再出擊的方式。這招可見姜維的膽子之大,想必當年諸葛亮換成他一定同意出子午谷一計。
不過這樣的戰略實在不算上佳,雖然誘敵深入也是一計,但是做的太明顯了,何況魏延的方略一直行之有效,爲何一定要放棄呢?後來鄧艾,鍾會進攻時,各城就被各個擊破了。姜維不得不退守劍閣。姜維的膽子太大,膽子大是名将成就事業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膽子太大,運氣又不好就有點倒黴了。
在說姜維結局之前,先說說他的武功,大家很多人玩過三國遊戲,一般說前三國時代武功第一的是呂布,後三國時代武功第一的是姜維,還有一說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那姜維武功到底多高呢?我覺得不說演義裏的故事不能當真,演義裏爲了好看,常常安排單挑,郭淮就被姜維射傷緻死了,而年老的趙雲還打不過姜維,隻是這些史實上都沒說到,史實上也不可能說武功什麽的啊。
唯一可以證明姜維武功的就是在亂兵的時候他面對亂兵還殺死無數人,最後還自己自刎而死。在以寡敵衆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殺多人後自刎,姜維的武功一定是很不錯的。
最後說姜維的結局吧,他守住劍閣,擋住鍾會,假如一直這樣耗下去,等鍾會他們糧盡退兵就退兵了。“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将議還歸。”偏偏鄧艾出奇兵,由陰平入蜀,破諸葛瞻于綿竹,威脅成都,後主請降于艾。(說起來諸葛瞻在綿竹一戰,開始還勝了初戰,但是鄧艾嚴令之下終告不敵,這說明當時的蜀軍并不太弱,魏軍不是很強,尤其魏軍孤軍深入,假如人多糧就不足,人少戰力不夠,綿竹一戰應以固守爲上,諸葛瞻不應該和魏軍直接交鋒,比起他父親諸葛亮,諸葛瞻還是嫩了點,而到了成都,後主也可以選擇固守待援,或者離城而走,結果不走不守,直接投降,倒是佩服的很,要知蜀軍還有戰力,東部和南部還有鎮守的蜀軍,隻要守幾日或離開。鄧艾偏軍難有作爲,也難怪姜維的屬下忿忿不平了。不過蜀中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總是不敵中原或東南之兵,三國的蜀漢已經是表現最好的了。)
聽聞成都投降,姜維也投降了鍾會,(鍾會對姜維很好,應該是很佩服姜維吧。)不過他的投降也是一大膽的計策,他先是煽動鍾會殺了鄧艾,再煽動鍾會謀反。估計是說了:隻要你謀反,我保證蜀中的士兵都支持你,。
而鍾會動心了。:“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鍾會也是早有反志,再加姜維一煽動,就相信了,隻是假如他用用腦子就應該明白,他手下的魏軍并不是完全服從于他,而蜀軍隻服從姜維一人,假如真入長安,打中原,那最得利的還是姜維,而退回蜀中,那蜀中隻能依靠姜維,怎麽都是受制于人。
不過說真的,萬事都在一搏,鍾會也知道司馬昭對他有些懷疑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搏一次呢,假如姜維和他合作,大事确實可成,隻是姜維對蜀漢忠心耿耿,他這一計劃就是爲了恢複蜀漢。假如一旦事成,姜維一下反敗爲勝,可以成就天下異策,不世之奇功。
當然最後的事大家都知道,鍾會事敗,兩人被亂軍所殺,之後不久鄧艾也被殺。
其實司馬昭對鍾會,鄧艾兩人都不信任,但是爲了對抗姜維才不得已用之,而鍾會,鄧艾兩人确實都是那種狂士,并不能久居他人之下,鍾會謀反未成,鄧艾雖然沒謀反,但是看他在蜀中的表現,一旦在鍾會的位置上,也有謀反的可能。最終姜維死,蜀漢亡,鍾會,鄧艾兩人的末日就到了。(司馬家怎麽得權的?就是因爲和蜀國連年征戰,司馬家可不會那麽傻,再培養一個司馬懿出來。)
姜維其人,将才确實有,隻是膽略太大,外加運氣不好,遇到的對手太強,終不能得暢所願,但是他對蜀漢忠心耿耿,盡忠職守,确實爲蜀漢的大忠臣。就用當時蜀人郤正的話爲他作結吧。:
“姜伯約據上将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财無餘,側室無妾媵之亵,**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随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爲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複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姜維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物,但是卻讓我很糾結,不知道讓他回歸蜀漢還是報效魏國;想了很久,我還是打算讓他做最有價值的事,無論主子是誰,姜維依舊還是姜維,希望大家會喜歡這個人物,但是曆史還是曆史,主角光環太盛了就失去了最初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