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欽與他的前任格裏申有着截然不同的施政方針。在上任之後沒多久,耶利欽就對莫斯科市政府的工作态度進行了整頓。與此同時他還一改莫斯科市委書記給人的高高在上的那種印象,趕出了很多蘇聯的官員已經多年沒有做過的事情。
耶利欽上任之後大約三個月左右的時候,在一個星期天的早上,他沒打招呼就來到了莫斯科工人新城的建設工地。工地的負責人一開始以爲葉利欽是來參觀的,可是後來他才發現自己完全錯了。耶利欽同志居然是來工人新城義務勞動的。
在工人新城的工地上,耶利欽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和工人們一起扛水泥,編織鋼筋,他的活都幹得像模像樣的,就算是工地的鋼筋師傅也覺得耶利欽書記是真的懂行。
這其實完全都得益于葉利欽在建築行業的多年從業經驗。盡管已經五十多歲了,可是耶利欽依舊實打實的在工地忙活了一整天。晚上,在工人們休息的時候,耶利欽的妻子和女兒爲工人們烹制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所有人都像老朋友老同事一樣圍坐在一起,大家沒有讨論國家大事,耶利欽反而鼓勵大家說一說生活上的困難,他甚至還掏出本子來把一些大家都有意見的地方都記錄了下來。
就在這一天的晚上,莫斯科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中出現了耶利欽現身工人新村勞動工地的情景。在電視畫面上,耶利欽和工人一起擡鋼筋,擡水泥。莫斯科的老白姓從電視上看到了從沒有想到過的場景,一個市委書記居然去工地當建築工人。恐怕隻有當年的列甯同志才會這麽做吧!
耶利欽的這番舉動讓他在莫斯科的市民之中赢得了廣泛的好感。不隻是莫斯科的媒體,就連國外的一些新聞機構都報道了耶利欽的這番舉動。僅僅用了一個星期天,耶利欽就赢得了莫斯科老百姓的心,甚至就連聲譽頗佳而且已經升任外經貿部副部長的謝廖沙也比不上他。因爲謝廖沙絕對幹不出到工地上幹活的這種事情。
耶利欽的行爲受到了戈爾巴喬夫的表揚,打那兒之後,耶利欽經常出現在莫斯科的老百姓們熟悉的場合裏。媒體們會發現耶利欽的夫人居然也是去普通的食品商店門口排隊,而不是他這一級别的幹部應該去的特供商店去采購食品。
随着耶利欽不斷的被發現這些和蘇聯的高級幹部們不一樣的地方。莫斯科的地方媒體和民衆們對耶利欽的好感越來越高。就連一些常駐莫斯科的西方媒體也注意到了這位風格迥異的蘇聯官員。
耶利欽所做的并非僅僅是在媒體面前展現自己對普通老百姓的态度,他還開設了莫斯科的市委熱線,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來接聽來自老百姓們的意見和建議。并且精選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在《莫斯科新聞報》和《共青團真理報》上公開的讨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以後,莫斯科市的知識階層對于這些問題的讨論逐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紛紛在報紙上發表真知灼見,很多知識分子都覺得耶利欽是一個能聽的進建議的開明領導人,知識分子階層在耶利欽這裏獲得了從未擁有過的尊重。
耶利欽的這一系列舉動看似離經叛道,但是他卻在和利加喬夫的競争中開始一點一點地扭轉着自己不利的局面。原本利加喬夫要動耶利欽隻需要考慮戈爾巴喬夫的意見就可以了,但是現在他還得顧及那些被耶利欽所吸引的老百姓們的看法。
耶利欽利用老百姓對自己的支持開始了對莫斯科政府的人事安排,一大批靠着裙帶關系混迹官場的官二代們成爲了耶利欽開刀的對象。耶利欽甚至邀請記者和自己一同到莫斯科市政府的各個部門檢查出勤情況和工作紀律問題。
有的官員喝得醉醺醺來上班的畫面被記者們無情的公布到了莫斯科的晚間新聞上,随後不到一個小時,這個官員就被清理出了莫斯科市的幹部隊伍。耶利欽這麽幹讓很多習慣了勃涅日列夫式寬容的保守派感到憤怒,可是耶利欽越是這麽做,老百姓就越喜歡他。而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對耶利欽也更加的器重,公開支持耶利欽對莫斯科市政府的改革。
耶利欽很快就讓一些人浮于事的官員騰出了大量的重要崗位。而與此同時他也開始安排和培植一些自己的勢力。作爲莫斯科工人新村項目的财政大管家,索布恰克被耶利欽安排進了莫斯科市政府擔任财政局局長。徹底将莫斯科市的财政大權握在了手中。有了财政大權,莫斯科可以自己發行政府債券爲基礎設施的建設争取資金,而不必去看利加喬夫的臉色了。
利加喬夫很快就發現在書記處裏,翅膀硬了的耶利欽越來越不把他放在眼裏了。甚至耶利欽開始嘲笑利加喬夫的工作效率低下,就連收多少西紅柿,茶葉,有多少車廂這些小事也要拿到書記處的會議上花一下午的時間去讨論。
就在耶利欽越來越讓利加喬夫頭疼的時候,作爲中央宣傳部長的雅科夫列夫也在四處活動,無所忌憚的開始碰觸一些蘇聯的曆史問題。首先被雅科夫列夫拿來開刀的就是在斯大林時期被處決的蘇共早期領導人布哈林的曆史案件。
說起布哈林,謝廖沙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電影《甲方乙方》中葛大爺被花盆砸中後說的那句“快,快去告訴列甯,布哈林是叛徒!”這句台詞來源于廣爲流傳的蘇聯老電影《列甯在1918》。可是布哈林真的是叛徒嗎?鑒于這件案子是斯大林定下來的,那麽這個結論就很值得玩味了。
雅科夫列夫幹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他在蘇共黨刊《消息報》上第一次公開發表了“叛徒”布哈林的絕筆信——《緻未來一代的黨的領導人的信(布哈林)》,信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屈辱而死的心情讓很多人都潸然淚下,不但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且還在全社會引發了爲布哈林平反的大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