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大家很快就發現,《共青團真理報》上面居然還刊登了好萊塢電影和英國搖滾樂手的消息,這簡直太讓人覺得意外了,畢竟《共青團真理報》一直給人一種當官的才會看的印象。但是現在《共青團真理報》開始大張旗鼓的介紹起了國外的文化,這就讓很多已經放棄了這份報紙的青年又重新變成了《共青團真理報》的讀者。
《共青團真理報》的開門紅讓報社的編輯們對謝廖沙所指明的路線新型更足了,謝廖沙覺得僅僅隻是這樣還達不到完全掌控《共青團真理報》的目的,在謝廖沙的要求下,《共青團真理報》從團委下屬的青年科技文化中心聘請了一些有經驗的企業管理者,幫助《共青團真理報》向企業的方向轉型。
謝廖沙将這件事情委托給了自己手下的得力幹将霍多爾科夫斯基,由他來負責改造《共青團真理報》,幫助這家老牌報社創建自己的廣告部門,努力讓《共青團真理報》做到自收自支,不再依靠國家的撥款。霍多爾科夫斯基當仁不讓的接手了這個任務,他很快從地中海貿易公司帶走了一隻銷售隊伍,前往《共青團真理報》工作。
《共青團真理報》的改革也引起了雅科夫列夫的興趣,他在國外長期生活過,知道外國的媒體是什麽樣的。雅科夫列夫對謝廖沙改革《共青團真理報》的事情持支持态度,包括謝廖沙想讓《共青團真理報》轉型爲獨立的傳媒企業。因爲在雅科夫列夫看來,媒體接受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是無法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的,他并沒有想到謝廖沙這麽做是想控制這家報社。
在《共青團真理報》周末俯瞰的刺激之下,《共青團真理報》的銷量開始打着滾的往上翻。因爲《共青團真理報》的獨特視角,很多年輕人不再把閱讀《共青團真理報》當作過時的事情,成爲《共青團真理報》的忠實讀者在年輕人當中逐漸成爲了一種時髦的事情。
如果你錯過了《共青團真理報》的周末專刊,那就絕對無法插入年輕人的話題之中。
于是接着這股浪潮,耶利欽在周末的專欄開始以化名的形式刊登了出來,其主要内容是以遊記的方式來介紹美國人的生活。這種文章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是政治文章,反倒像是旅遊指南一般。耶利欽之所以這樣寫都是謝廖沙的建議,謝廖沙這樣做一是爲了保持和《共青團真理報》的整體風格的搭配,另外也實在幫助耶利欽拉攏讀者。至于耶利欽的政治主張,自然就通過這些“遊記”夾帶着傳播給了讀者。
想讓耶利欽以街頭政治家的方式重新回到公衆面前是需要時間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見到成效。不過謝廖沙覺得自己重視媒體的這步棋應該是走對了。畢竟現在媒體大部分都由雅科夫列夫來掌控,就連利加喬夫都沒有專門爲自己發聲的媒體。
利加喬夫這段時間一直忙着和謝瓦爾德納澤之間的糾紛,沒有功夫去處理地中海貿易公司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大事情需要謝廖沙來處理。那就是阿富汗的撤軍問題。
就在去年年底,戈爾巴喬夫給蘇聯軍方已經下了最後的通牒,如果不能徹底解決阿富汗的聖戰者問題,就從阿富汗撤走所有的軍隊,盡管軍方試圖證明自己控制阿富汗的能力,但是最終的還是無功而返,于是撤軍的事情就擺上了政治局會議上的議案。
要知道再早些年因爲中亞士兵在戰場上大量逃跑的現象頻發,蘇聯國防部就沒怎麽調用過紀律散漫的中亞士兵,轉而從俄羅斯和烏克蘭征召值得信賴的斯拉夫士兵。現在要撤軍了,這些人的工作怎麽辦,這些人回到祖國之後的住房問題怎麽辦。統統都需要戈爾巴喬夫來處理和解決。可是現在蘇聯的财政還沒有從切爾諾貝利事件之中恢複過來,戈爾巴喬夫其實一點辦法都沒有。
大量從前線回到蘇聯的士兵們很快就會發現,等待他們的不是祖國的熱情擁抱,而是冰冷的現實問題。這些人會面臨着就業,住房等實際的問題。因爲戰争已經停止了,蘇聯不會在養活這麽多的軍隊,可是這些已經習慣了殺戮的年輕人又會怎麽辦呢?
謝廖沙現在确實需要人,遠的不說,就說工人新城的建築施工隊、大衆合資汽車廠、還有季莫申科家族在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的農業項目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批軍人來的正是時候。不過謝廖沙卻無法完全安置所有從阿富汗撤退的士兵。除此之外,這些年輕人要住在哪裏?
戈爾巴喬夫已經把這件事拿到中央工作會議上來讨論了,誰都知道,如果處理不好這些人的安置問題,那麽這些人就是危險的火藥桶,随時都有可能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