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無波的白天過去,入夜後,鹹陽城各坊門關閉,武侯們列隊執戟巡夜,靜悄悄的夜色裏,偶爾隻傳來一兩聲狗吠,街上空蕩蕩的不見人影。
位于鹹陽城正中最好位置的于家祖宅高門高牆外面人影幢幢,值守的護衛家将們如臨大敵地在于府四周巡梭遊弋。
自從一個多月前第一批不明人物夜探于府,打破了于家祖宅的安甯之後,于家再真的就沒有安甯過,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不明刺客、賊人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厲害,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這還是于府數百年底蘊深厚,不少護衛和下人都是數代在于家爲仆,忠心耿耿,再加上鹹陽縣官府幫襯,否則這要是換做普通貴族府上,早已家破人亡。
但時至今日,于府上下早已人心惶惶,已經開始出現一些下人偷偷離去的事情。
每到晚上,于家老祖宗便把府中所有的部曲、護衛和家将分成三組,輪流值守,偌大的于家祖宅可謂是戒備異常森嚴。
然而,該發生的依然在發生,該失蹤的人依然在失蹤,該闖入的高手依然闖入。因爲想進入于家祖宅的不明高手實在是太多了,于家護衛和家将們很多時候都是顧此失彼。
子時過後,和這些天每晚上發生的大同小異,即将在于家再次出現……
于家祖宅分東西南北四大院落,北院是主院,住着于家那位老祖宗于重遙,南院則是家主一系族人,前幾天從京城回來的于正超便住在南院。東院住着于正超那位三叔于仲成一系族人,西院則是其他族人混住的地方。
夜已深,但于仲成和于正超依然在北院于重遙的房間内,因爲于重遙病倒了,雖然還沒有達到彌留之際,但年齡這般大了,稍一折騰都有可能要了老命,在這個節骨眼上,不管是于仲成,還是于正超都不敢離開于重遙半步,特别是絕不願意讓對方一個人留在這裏。
此時于重遙已經睡着,于仲成和于正超便各自半躺在房内一角的軟榻之上休息,臉上都有疲憊之色。前者眯着眼睛不知是睡着了,還是在假寐。而于正超則是睜着眼睛,靜靜注視着案上搖曳不定的燭火。
他這幾天已經想辦法找遍了祖宅内老祖宗可能藏寶的所有地方,都沒有找到《長壽天經》,而老祖宗病倒之後,他也不敢再問,一是對方不會告訴他,二是萬一将老東西氣的一命嗚呼,斷了《長壽天經》的傳承,那可真的就完了。
但于正超依然相信,老祖宗真的有《長壽天經》,所以他一直都沒有放棄尋找。特别是今天收到父親送來的急信後,更是明白,《長壽天經》必須找到,然後和皇帝共享,同時和皇帝換取最大的賞賜,同時借皇帝的威懾,讓天下間對《長壽天經》有觊觎之心的人們知難而退。
此時,于正超望了一眼老祖宗,心中暗恨不已,這老東西真的是老糊塗了,他今天已經将皇帝下旨索要《長壽天經》的事情禀報給了老祖宗,可是對方依然不承認有《長壽天經》的存在,更不用說拿出來給他了。
無聲的冷笑幾聲,于正超眸中寒光閃爍,他這幾天一直在思考老祖宗如今最在乎什麽,或者最在乎誰的生死。最後的答案是他三叔,所以他一直盤算着要不要拿三叔的死來威脅老祖宗交出《長壽天經》。
這件事情當然不好做,因爲在祖宅,說話最管用的依然是老祖宗,然後便是三叔于仲成,其次才是他于正超,隻有父親于仲恒親自過來才能夠壓制住三叔,讓老宅中的護衛和家将聽話,可他不行,他能用的人手是他從京城帶來的那三百名護衛。
屋外梆子聲敲了四下,已是子時,一陣帶着涼意的微風吹進屋内,另一邊于仲成突然醒了過來,于正超趕緊閉眼,将眸中的殺機隐藏。于仲成壓根就沒有注意到于正超的異樣,因爲他看着案上的燭光急促搖擺起來,看着屋内随着燭光而晃悠不已的影子,心中忽然生出一股不安的感覺。
……
……
于家祖宅裏裏外外,一部分于家的護衛、部曲家将們執刀按劍,如臨大敵。
本來鹹陽城不像京城,晚上是沒有宵禁的,但在于家的操縱下,這一個多月以來,鹹陽城也有了宵禁。入夜以後全鹹陽二十一坊的坊門全數關閉,城裏無論貴族官吏,還是普通百姓都隻能在自家庭院範圍内活動,出了自家大門便算是犯了夜,被巡夜的武侯拿住後,輕則抽十記鞭子,重則鎖拿入獄。
宵禁的确是個好政策,至少對眼下的于家來說省下了不少麻煩。因爲它将全城的人都隔離在一個又一個的市坊裏,市坊如同牢籠,任何人想要由一個坊市,都必須翻牆爬門,或者飛檐走壁,至少隻要敵人大批潛向于家祖宅,便會早早暴露。
今晚城内仍舊是宵禁,剛到掌燈時分,坊官便關了坊門,各坊的街道上空空蕩蕩,除了巡夜的武侯,連條犯夜的狗都找不到。
……
夜深,坊官巡街,梆子敲了四下,子時正。
距離于家祖宅不遠的一條窄巷裏忽然有了動靜。
窄巷兩邊有下水道,沒錯,下水道早在秦朝時便有了,現代人能想到的東西,大部分其實古代人也能想得到。
一身夜行黑衣的沈光從下水道裏站起身,抖落了身上的髒水和泥土。他是今天中午剛剛從京城趕來鹹陽的,兩地本就不遠,快馬半天時間就到了,到了之後便召集在鹹陽城内鬼眼的人按照計劃進行了部署。
之所以選擇今晚上實施計劃,是因爲早已得到消息,今天晚上将會有三波人同時入侵于家祖宅,由輕身術出神入化,甚至比大多數破功期高手還要強的沈光親自潛入于家祖宅,落實王君臨和聶小雨定下的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讓于家首先有一部能夠拿得出手的《長壽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