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禦書房。
天順帝的咆哮聲幾乎将房頂掀翻,巨大的聲音不斷回蕩着,不斷沖刷着在場朝臣的心髒,一些上了年紀的老臣已經是大汗淋漓,深感壓力巨大。
“現在雁門關正在告急,這一封封的告急是什麽,這是我大明将士的鮮血,是大明将士的累累白骨!”
天順帝大聲吼道“到了現在,山西總督率領的主力大軍正在大同鎮城和十萬鞑靼部鐵騎血戰,而雁門關内隻有一萬多天策軍将士,面對數萬鞑靼部精銳的猛攻,而兵部竟然連援兵都還沒有調集完畢,難道要等到雁門關失守之後,你們這些朝臣才能想出對策嗎!”
此時的兵部尚書名叫李賢,李賢生于成祖永樂六年,宣德七年李賢考中鄉試第一名,宣德八年登進士第一。
而後已經爲官的李賢便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災,被任爲驗封司主事。當時少師楊士奇想見他一面,李賢竟然不去,可見其秉性剛直。
正統初年,李賢便曾上奏正統帝,說道:"鞑官住在京師的人數已超過一萬,指揮使每月的俸祿三十五石,實際支給的僅一石,鞑官反而實際支給十七石五鬥。這樣一個鞑官相當于十七個半的京官。應逐漸把鞑官遷到外地,以節省繁重的開支,并且可以把消除禍患于未萌芽狀态。"
但是當時的正統帝沒能采用此議。
當時,朝廷诏令說文武大臣的诰敕,不任滿九年不授予。李賢又是上奏說道:"以九年爲限,有的任官不能滿期,有的因爲親老等不到年限,這樣得不到诰敕的可有十之。這樣做無法勸勵臣下,請仍以三年爲期爲便。"
正統帝這次便聽從,之後李賢便升爲吏部考功司郎中,後又改任吏部文選司郎中。
正統十四年,正統帝在權宦王振的慫恿下下令親征瓦剌,當時本應随征的吏部侍郎因病告假,于是由李賢扈從。同年,"土木之變"爆發,明軍全軍覆沒,李賢等少數人死裏逃生,回到北京。
景泰二年二月,李賢上書提出正本十策,即:勤于聖人之學,聽從規勸,戒除聲色等嗜好,斷絕玩好,舉動謹慎,崇尚節儉,敬畏天命,勉勵近臣,振作士風,團結民心。
景泰帝看後很是贊賞,命翰林抄寫好放置于左右,以備閱覽。不久他又上書陳述車戰和火器之利,景泰帝頗加采納。
同年冬,李賢升爲兵部右侍郎,轉調爲戶部右侍郎。
李賢在改任吏部右侍郎後,他選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風,編成《鑒古錄》,上呈給景泰帝。
後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迎接被囚禁在南宮的朱祁鎮複位。天順帝複位後,命李賢兼翰林學士,入文淵閣當值,與徐有貞一起參預機務。
不久,李賢升爲吏部尚書。李賢氣度端正凝重,他的奏對都切中機宜,天順帝非常寵待他。
河南鬧饑荒,國家撥出赈濟的财物不足,天順帝召徐有貞和李賢來商議,徐有貞說赈濟的财物多被官員中飽私囊。李賢說:"擔心中飽而不赈貸,坐視百姓死亡,這是因噎而廢食。"天順帝于是命增撥銀兩。
當時石亨、曹吉祥等人弄權,李賢因爲顧忌而不敢把話說盡,但他常常從容回答天順帝的提問,因此對石亨等人也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不過雖然李賢爲人正直,但是在處理如同眼下這樣大決斷的時候,李賢便顯得有些優柔,凡事都想要處置得萬全,但是在眼下軍情緊急的情況之下,這樣的做派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兵部尚書李賢和下屬,以及戶部、吏部等相關人等商議了許久,用了這麽長的時間,也隻是提出了從河南抽調三萬兵馬北上支援雁門關。
至于駐守山東的數萬天策軍将士,李賢的意見則是暫時不要調動。
天順帝聽完之後,當即大怒不已,眼下山西的戰事已經是危機四伏了,山西總督劉君韬率部正在和十萬鞑靼部鐵騎血戰,雁門關也是被鞑靼部鐵騎猛攻不止,這樣危機的情況之下,兵部的對策竟然隻是從河南征調三萬兵馬而已,這樣的對策實在是不能讓天順帝滿意。
“不行!絕對不行!”
天順帝大聲說道“此番支援雁門關和大同鎮城,必須要征調精兵強将,朕決定從宣府鎮抽調兵馬支援大同鎮城,從山東抽調駐守天策軍火速支援雁門關!”
“陛下萬萬不可!”
兵部尚書李賢當即說道“陛下,按照眼下的戰局來看,兵部已經有了決斷,此番鞑靼部大軍大舉南下入侵,而且還大舉分兵,這分明是調虎離山之計!臣擔心,一旦朝廷從山東和宣府鎮等地抽調精兵強将,鞑靼部或有埋伏還沒有出擊的鐵騎,這些奇兵極有可能調轉主攻方向,趁機攻打宣府鎮等地,畢竟鞑虜都是鐵騎,我朝兵馬追之不及啊!”
天順帝聞言也是有些猶豫,但還是說道“既然如此,那朝廷兵馬便不予應對了?就等着山西将士血戰到最後了?”
在場的幾名将領則是對兵部的意見不予認可,衆人認爲如今鞑靼部内亂初定,這分兵兩路的十五萬大軍已經是鞑靼部的全部兵馬了,不可能再有富裕的兵馬伺機而動,所以朝廷必須盡快調集精兵支援大同鎮城和雁門關。
沒過一會兒,這些将領便和李賢等兵部官吏争吵了起來,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天順帝見狀也是一個頭兩個大,一時間覺得雙方說的都有道理,自己也不好下決斷,畢竟前有土木堡之變的例子在,天順帝心中也害怕自己的決斷有誤,再一次重蹈覆轍。
一番争吵之後,天順帝隻感到頭痛欲裂,隻好下旨,讓劉君韬統籌山西各地兵馬,死守雁門關和大同鎮城,同時從京畿各地抽調兩萬兵馬支援雁門關。
至于宣府鎮兵馬和駐守山東的天策軍兵馬,天順帝則是嚴令原地待命,靜待鞑靼部的動向再議。
這道聖旨下達之後,便快馬送往了大同鎮城。
此時,劉君韬正率領龍骧軍、長水軍、虎贲軍将士出擊,大軍正在和鞑靼部大軍血戰。
此前的一番大戰,天策軍各部的傷亡都是不小。
龍骧軍将士處于戰場正面,面對了鞑靼部主力的猛攻,所以傷亡不小,共折損了一千一百多名将士;虎贲軍的傷亡略小與龍骧軍,共折損了七百多名将士。
而長水軍和兩萬鞑靼部鐵騎大軍對沖了一整天,傷亡了兩千九百多名将士。
僅僅一天的大戰,三部天策軍将士便折損了五千将士!
天策軍将士折損很大,但是鞑靼部鐵騎大軍的傷亡更大,天策軍将士斬首兩千多級。
如果加上戰場上被火器打得四分五裂、無法斬首的鞑子兵,以及被同伴搶奪回去的屍體,此戰鞑靼部大軍的折損至少在一萬幾千以上!
這一天,劉君韬再次率領大軍出擊,在鞑靼部大營南面數裏的曠野上,和六萬多鞑靼部鐵騎大軍展開了血戰。
此戰,雙方從正午時分一直打到了傍晚時分,依舊是不分勝負。
雖然劉君韬當面的鞑靼部大軍沒有孛來親自率領的五萬大軍精銳,但顯然孛來已經下達了死命令,這些兵馬的士氣還是足的,面對天策軍将士的猛烈進攻,始終死戰不退,給天策軍将士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即至傍晚時分,大戰鞑靼部鐵騎受挫,但是依舊後退不亂。
劉君韬見狀眉頭緊鎖,一面下令大軍撤回大營稍作整頓,一面準備再次上書讨要援兵。
待到大軍回到大營之後,一隊錦衣衛飛馬沖進了天策軍大營之中,給劉君韬帶來了天順帝的旨意。
參将周宗勝、參将孫旭等一衆将領問詢紛紛趕到了中軍大帳,此時宣旨的太監和錦衣衛已經離開,隻剩下臉色凝重的劉君韬坐在椅子上。
衆人見狀不禁心頭一跳,都是互相看了看,參将周宗勝試探着問道“督憲,陛下的旨意如何?”
劉君韬沉聲說道“陛下命令咱們死守大同鎮城和雁門關,不得有失!”
“可有援軍?”
衆将并不是擔心戰敗,或是認爲天策軍将士抵不過鞑靼部鐵騎,而是現在天策軍将士兵力不足,無法分兵南下支援雁門關。
劉君韬眉宇之間有些怒意,說道“陛下已經從京畿各地抽調了兩萬兵馬趕往雁門關。”
“京畿駐軍?”
“隻有兩萬兵馬?”
衆将都是吃驚不小。
而參将孫旭更是說道“陛下爲何不從山東抽調兵馬?駐守山東的天策軍将士還有數萬,朝廷爲何不動!”
參将周宗勝也是說道“就算不征調駐守山東的各部天策軍将士,從九邊等地抽調一些兵馬也可以啊,也要比京畿駐軍要強,陛下這是怎麽想的?”
劉君韬幾乎在同時收到了情報部送來的消息,已經知道此事的原委,便說道“自然是朝中大臣又在争論導緻的!”
“哼!”
劉君韬冷哼一聲,對二人說道“待到此戰過後,本督定要将朝中的大臣滌蕩一遍,決不讓類似的情況重演!”
tiancedag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