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六年,五月。
山東布政使谷義、山東巡撫李成明、山東按察使祝橋佐三人聯名上了一封奏折,内容便是山東鎮總兵官劉君韬在山東各地打壓文人士子,以至于山東各地武盛文弱,各地士子度日艱難。
但是同時,三人也在奏折中寫到“山東士子原本狂傲,也因此而屢受苛責。”
這就是将發生沖突的責任四六分了,并沒有全都怪罪在劉君韬的身上,也算是山東布政使谷義、山東巡撫李成明、山東按察使祝橋佐三人給自己留了一個後路。
這份奏折送到了朝中之後,濟南府城被百姓毆打的十幾個士子也上了一封聯名呈文,被送到了應天府衙門。
緊接着,這份呈文也被送到了景泰帝的面前。
景泰帝看完了這兩份奏折和呈文,便召集了兵部尚書于謙和内閣首輔陳循,想要商議一下劉君韬在山東的所作所爲是否适當。
于謙和陳循來到禦書房之後,先後看了一下山東布政使谷義、山東巡撫李成明、山東按察使祝橋佐三人的聯名奏折,以及那十幾個士子的呈文,而後二人也是各執一詞。
兵部尚書于謙自然是主張支持劉君韬,認爲大明武人理應如此,如果連大明武人都毫無血性,不崇尚武力的話,那大明還有何依仗?
内閣首輔陳循則是認爲大明武人自然是要尚武,但是不應該連帶着讓民間也如此尚武。
陳循認爲,如果民間也如此尚武,勢必會造成地方上的動蕩,到時候地方上滿是橫行武夫,天下豈能長治久安?
陳循的意見也代表着朝中的文臣勢力,這些文臣巴不得民間文弱不堪,這樣社會極度穩定,各地官吏便可以無爲而治了。
不過這種見解直接被于謙否決了。
“陛下,陳閣老的論斷,臣不敢苟同!”
說着,于謙便拿出了一份奏折,這是劉君韬委托于謙轉呈給景泰帝的。
“陛下,劉總兵并不隻是單純的宣揚武力,而是主張崇文尚武,這份奏折中,已經說得很明白,請陛下決斷!”
景泰帝并沒有明确支持于謙、陳循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打開奏折看了起來。
劉君韬在這封奏折中詳細的讨論了文武之道,認爲國家一旦重文抑武,則注定國滅,當年宋室便是如此;而國家重武輕文,則注定國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