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朝中大臣紛紛争論不休,各路大軍已經陸續到齊了,但是兵部始終沒有開始部署兵馬,二十萬大軍滞留京城周邊已經數日之久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劉君韬也是心中苦悶,可是自己官職低微,此時根本就沒有能力來影響朝局的走向,隻能暗暗發急。
既然左右不了局面,劉君韬索性安排好各營兵馬,便帶了一隊護衛進了京城,準備在京城内逛一逛,散散心,看一看此時北京城的風土人情。
一路上,劉君韬隻見京城之中非常蕭條,大街上的店鋪基本上都關門大吉了,隻有少數的大店才繼續開門營業,但也都是門可羅雀,沒有幾個客人上門,店小二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或站或坐打發着時間。
此時,大街上人影闌珊,隻是零星有幾個行人路過,但也都是神色匆匆,衆人都是低着頭抓緊時間趕路,根本就不想在大街上過多逗留。
此時雖然經過于謙的鐵腕治理,京城内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觀,但依舊不是很太平,一些地痞惡霸還是三五成群的在大街上遊蕩着,還想着趁着機會撈上一筆、快活快活。
當然,這些地痞惡霸相比于之前也是小心謹慎多了,專門在小胡同、小巷子裏穿行,挑一些落單的行人下手,以躲避街面上的兵丁、衙役。
看見此情此景,劉君韬也是微微歎息着,心中很不是滋味,此時劉君韬的腦海裏也不斷浮現出關于北京城的曆史來。
洪武元年八月,大将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順帝不戰而逃,北京城非常幸運的沒有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但是由于北京城城池過大,不利于明軍防守,于是徐達便将北城牆向南移了六裏,同時用城磚将城牆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到了永樂四年,永樂大帝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
永樂十四年起,永樂大帝開始摹仿南京故宮營建北京宮殿。此後紫禁城宮殿、太廟、太社稷、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鍾鼓樓相繼建成,同時還将北京城的南城牆向南移了兩裏,以修建皇城。
此後永樂大帝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和山川先農壇。
等到了本朝,正統帝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将城牆内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甕城和箭樓、建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爲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
經過整修之後的京城周長四十五裏,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
同時,正統帝還在京城遠郊建設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極城和内長城等防禦設施。
至此,北京城穩坐當時世界第一大城的寶座!
而北京城中也是人潮湧動,一百多萬百姓生活在城内,再加上駐軍兵馬等一系列人口,此時北京城内的人口甚至達到了恐怖的将近兩百萬!
這樣的人口數量在此時可是空前絕後的存在。
劉君韬回憶着這些北京城的信息,再看着眼前蕭條的景象,心中更加不是滋味。
于是,劉君韬搖了搖頭,便想要返回大營。
忽然,劉君韬想起南下征讨葉宗留時候的上官,參将戴景奎,此時應該就在京城。
所以,劉君韬便準備前往拜訪一下,畢竟自己和參将戴景奎一同出生入死過,這麽長時間沒見面了,到了京城去拜訪一下也是應該的。
沒過多久,劉君韬便按照當初參将戴景奎留給自己的地址找了過去,到時到了戴府門外的時候,劉君韬卻是傻了眼。
隻見戴府門外高高挂着兩個雪白的燈籠罩子,兩名下人一身素白孝衣守在門外,府中還不是傳出悲切的哭聲。
劉君韬心中猛然一驚,急忙帶着護衛上前,向那兩名下人問道:“請問戴參将家中出了什麽事?”
“這位将軍是?”
“我是新任兖州府參将,原先還是遊擊将軍的時候,在戴參将麾下征讨過賊寇,此番應兵部征召進京協防,特意前來拜見戴參将的。”
隻見那名下人一臉悲痛的說道:“原來是參将大人!隻是将軍來晚了一步,我家将軍已經走了!”
“什麽!”
劉君韬聞言頓時大吃一驚,心中更是悲傷不已,急忙詢問道:“出了什麽事!”
“今上禦駕親征之時,我家将軍率軍随駕出征,在土木堡力戰殉國了!”
聽到這裏,劉君韬不禁雙眼通紅,萬萬沒想到當初在南京分别,竟然是二人最後一面。
此時,劉君韬心中哀傷不已,同時還有滿腔的憤怒,當初在南京城外的時候,參将戴景奎的神色還曆曆在目,當時劉君韬還十分不解,如今想來,參将戴景奎也許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将會率軍出征了。
劉君韬想到這麽多的大明将士就這樣變成了文官集團争權奪利的犧牲品,心中就萬分悲痛,這些将士可都是大明的英雄,竟然就這樣慘死在土木堡!
劉君韬稍稍忍住了淚水,便大步走進了戴府,自己和随行的一隊護衛朝着靈堂走去。
“兖州府參将,劉君韬恭送亡者!”
随着一聲高唱,劉君韬獨自一人走進了靈堂,朝着參将戴景奎的牌位行大禮,上了三炷香。
參将戴景奎的家人也是痛哭的回禮,劉君韬雙眼通紅的說了一些安慰的話,并且留下了一百兩銀子,便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出了戴府之後,劉君韬隻覺得自己心中憋悶不已,不禁深呼了一大口氣,而後也沒有心思在京城内逛什麽了,直接帶着護衛策馬出了城,回到了大營之中。
劉君韬大步走進中軍大帳,心中的哀傷與憤怒久久不能平息,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旋渦一般,将劉君韬的心神攪得異常煩躁。
“傳令!各營指揮立即前來議事!”
“得令!”
不到半個時辰,張骁軍、陳子平、高冉、周宗勝、孫緒紛紛趕來,探查部劉子安和贊畫部司丞張玉清也一同趕了過來。
眼見衆人到齊,劉君韬便說道:“目前形勢異常嚴峻,瓦剌鐵騎随時可能殺來。而國朝新敗,京城也是岌岌可危,所以咱們要提前考慮一下迎戰鞑虜的計劃了!”
衆人聞言也是心中凜然,此時各路大軍也已經陸續抵達京城了,不過這幾天衆人也是觀察了一下,發現前來馳援的各地大軍戰力參差不齊,有些兵馬十分強悍,但也有戰力很弱的。
雖然此時北京城周邊已經聚集起二十萬大軍,但這些兵馬到底能不能頂住幾十萬瓦剌鐵騎的進攻,衆人心中都是沒有底氣。
于是,衆人便一同商議許久,最後議定:在兵部的統一部署之下,大軍應盡量依托城池、山地進行攻防戰,同時盡量避免和瓦剌鐵騎在野外直接遭遇!
雖然劉君韬有信心憑借大量的武鋼戰車,以及大軍裝備的各種火器可以抵擋瓦剌鐵騎的沖鋒,至少可以堅持到援軍趕到,但這樣的打法顯然不是劉君韬所認可的。
此時大軍所裝備的火器并不能對鞑虜鐵騎形成壓倒性的優勢,雙方在野外激戰,各營将士必将遭到巨大的傷亡,這是劉君韬所不能容忍的!
戰争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敵人最大的傷亡,這才是劉君韬所提倡的。
至于野戰,劉君韬也絕不害怕,隻是等到軍部裝備司研發出更爲強大的火器,等到大軍鐵騎數量再多一些,便可以正面和鞑虜鐵騎在野外陣戰了!
與此同時,就在劉君韬緊急商議迎戰之策的時候,朝堂之上也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飓風,正在席卷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