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趙祯特别奇怪,爲什麽明明闖下的大禍,犯下的重罪。
一到了石小凡這裏就反轉成了好事,就成了功勞了呢。
這個敗家子身上,到底有着什麽樣的魔力。
爲什麽他就這麽幸運。
就連造個鐵塔,都能他娘的和抵禦契丹扯上關系,還讓趙祯無可辯駁。
石小凡一臉的輕松,劉弘卻是瑟瑟發抖不住地擦汗。
半響,趙祯才說道:“這麽說,朕是誤解了你,修塔确實是抵禦契丹了。”
劉弘其實也知道,趙祯并不相信自己的鬼話。
可眼下,這事就是這麽機緣巧合。
契丹大兵壓境,騎兵是極難對付的。
就算是有火器,在平地作戰就連石小凡都沒有把握取勝。
而有了三角鐵蒺藜,則可以遏制住騎兵。
“臣不敢,臣驚擾了陛下,讓群臣誤會,臣有罪。”
按照石小凡的吩咐,劉弘老老實實的回答。
謙卑的老實人才能活得久,這一點劉弘很清楚。
果然,趙祯臉色頓時緩和了起來。
“朕會處理,雄州知州劉弘。”
劉弘慌忙跪地施禮:“臣在。”
“劉知州未雨綢缪,修鐵塔已禦契丹,實屬大功一件。
朕自有封賞,你且退下吧。”
還...還真是有功無過了?
...
劉弘驚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他顫抖着磕了個頭:“萬歲,陛下萬萬歲!”
真的,劉弘是哭着走的,扶着牆走的、夢遊一般魂不守舍的遊走的。
驸馬爺,不是人啊。
這不是罵石小凡,這是誇,誇他。
驸馬爺不是人,是神!還是令人仰望,高高在上的巨神!
沒錯,這就是石小凡。
一個能把壞事變好事,彎的都能說直的的人。
誰能想到,作死一般修了個鐵塔,居然到了他嘴裏,搖身一變成了大功一件了。
實際上,這座鐵塔确實是大功一件。
整座塔拆除後的鋼鐵,爲後來抵禦契丹騎兵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此時來看,一切都是顯得那麽的不可思議。
狗一般的劉弘,感激涕零的扶牆走的。
趙祯相信了麽,不,他并沒有相信。
劉弘一走,趙祯就冷了的看着石小凡:“你幹的好事,有必要麽。”
石小凡隻好苦笑:“陛下,劉知州雖是個狗官,好在與民無害。
再者,他不過是修了個鐵塔而已。”
石小凡知道瞞不過趙祯,所謂的修塔抵禦契丹雲雲,不過是瞎扯淡的托詞。
趙祯之所以選擇相信,是因爲想給這個敗家子個面子。
趙祯“哼”了一聲:“不過修了個塔,你知道那個鐵塔花了多少銀子,整整七十萬兩。
夠他一個小小的知州,死上十次了。
你想救你的人,朕就成全你。
不過石小凡,朕可不會白幫你的忙,說吧,你想怎麽報答朕。”
“好吧,陛下威武,什麽事都瞞不住陛下的慧眼如炬。”
難得拍馬屁的石小凡撓撓頭,然後說道;“那就打吧,耶律宗真圍困永清縣,意圖圍點打援。
那麽咱就給他來個甕中捉鼈,将計就計。”
甕中捉鼈的意思趙祯懂,什麽是圍點打援他就不知道了,當下他皺了皺眉頭:“什麽意思,說人話。”
“遼帝是想圍困住永清縣,圍而不攻。
等待咱們援軍去支援永清的時候,他們在半路阻擊咱。
平地作戰,契丹人騎兵優勢盡顯。
我軍雖有火器傍身,然對于契丹騎兵的沖擊,依舊無法阻擋。
尤其是兵團式沖鋒,上萬支騎兵猛沖的時候,火器的威力是有限的。
搞不好,在敵人滕盾的保護下,一旦沖出一個缺口,近距離作戰咱們是要吃大虧的。”
耶律宗真一開始,石小凡就猜出他的軍事部署了。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道了對方圍點打援的目的,就有針對性的想辦法,給他們來個反包圍。
趙祯也聽明白了,他點點頭:“嗯,然後呢。”
“然後咱們就去支援永清,不過咱們也是支而不援。
利用咱們步兵步步爲營穩紮穩打的優勢,在外圍形成一個大的包圍圈。
将永清城外的契丹騎兵反包圍起來,咱們這個包圍圈越大,防守越是薄弱。
防守薄弱,則敵會趁虛而入。
于是,這三角鐵蒺藜就派上了大用場。
臣估算了一下,劉弘這狗東西修建的鐵塔,融化後做成的鐵蒺藜,再加上周邊各鐵廠生産的镔鐵,在們在契丹騎兵外圍遍撒這種鐵蒺藜。
則完全能擋住騎兵的沖擊,到時候咱們仰仗火器之利步步爲營穩紮穩打,一點點縮小包圍圈。
那時候,耶律宗真豈不就成了甕中之鼈麽。”
這戰法足夠的大膽,也足夠厲害,耶律宗真不是想圍困永清縣麽,那就讓他圍。
等耶律宗真的騎兵圍住了永清縣想圍點打援的時候,宋軍并不急于支援。
而是将部隊散開,一點點向着永清縣靠攏。
到時候在各騎兵道路遍撒鐵釘,耶律宗真想逃,都逃不掉了。
隻是這戰術亘古以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趙祯有些猶豫:“這、這能行麽?”
“陛下權且安心,一定行!”
之所以聞所未聞的戰術,是因爲沒有人會有這麽大手筆,一下子造出這麽多鐵蒺藜來。
冶鐵技術自唐宋開始發展,到了石小凡生活的這個時代,冶鐵業更是蓬勃發展。
而石小凡改進的高爐冶鐵技術,可以說是使得鋼鐵行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鋼鐵,在大宋已經成了稀松平常不過的東西。
加上劉弘這個狗東西陰差陽錯的存了這麽大一座鐵塔,融鐵爲釘,遍灑邊關,騎兵沒有了機動性的優勢,便成了沒牙的老虎,待宰的羔羊。
說幹就幹,劉弘這個狗東西修建的那座鐵塔,被征集來的民夫們大卸八塊。
這些拆卸下來的鐵塊,被重新塞進了窯爐進行冶煉。
雄州城内外,遍地興起一座座窯爐。
這些窯爐,将融化後的鐵水倒入模具,冷卻後,一支支帶刺的三角鐵蒺藜就簡單的做了出來。
在加上附近各地的冶鐵廠,數百萬甚至于上千萬隻鐵蒺藜,源源不斷的生産了出來。
随着規模的加大,産量也在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