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回到家裏不久,就聽到了村子裏不遠處有大人怒罵和小孩子被打的哭鬧聲。
林濤聽了聽聲音的來處:好像是徐家。
小三子這就被打了?
想想也是釋然。這年頭,誰還不好個面子?
如果盧鵬是強勢的到徐家去質問沒管好小三子,那徐家兩個恐怕還不會怎麽生氣,自家孩子啥德性,怎麽可能不知道?反正皮慣了,一點兒棗子,不算啥。
但是,盧鵬客客氣氣的過去,送了棗子,又把孩子折了棗樹的事情提一提,反倒讓徐家兩口了不好意思起來。
人家沒說錯,這莊稼在農村人眼裏是最大的,可以吃,但不能糟蹋。這理念,和閏土所說的沒錯。
所以,孩子被打,那就是必然了。
林濤其實就是故意針對這孩子。這孩子野慣了,現在看着就是搞點小破壞,但徐家就這一孩子,小的時候調皮也就算了,男孩子調皮正常。但再大了,那就不是調皮了,逃學打架那都是日常,如果不是因爲九年義務教育,上初中學校根本不會要他。但即使如此,他也沒拿到初中畢業證,随後就先去打工,沒合适工作,混了兩年又回到村子裏種地。
西北和東北地區大緻相同的是每年冬季時間特别長,一冬天大都沒事,農村裏很容易和賭沾上關系。這小三子就是賭了,不僅把自己的收入輸的一幹二淨,還把父母的錢偷來輸掉,最後把徐家兩口子氣得住院,小三子也爲了逃避賭債跑了出去,再沒見回來。
這樣的結局,未嘗沒有小時候疏于管教的原因,因此林濤才會慫恿盧鵬過去到徐家說破此事,以徐家兩口子好面子的性格,不打小三子一頓才怪。
至于小三子能接受多少教訓,林濤不清楚,也沒辦法管。
當天,合作社裏的人就知道了林濤的決定。
“打廣告?讓人免費吃?摘一公斤五塊?”
聽了這話,有些人沉默,但也有人反駁:“現在找人摘都不一定能找到人,人家能費這個車錢跑過來給你免費摘?一公斤五塊倒不算貴,但有沒有人幹這事啊?這年頭有汽車的人不多吧?再說了,指着這些人摘,這三百畝紅棗要摘到啥時候?我覺得還是找人來摘比較合适,就跟摘棉花一樣,紅棗這玩意兒可比棉花好摘……”
小黑突然插了一句:“我見市面上鮮紅棗好像七八塊錢一公斤,你說這一打廣告,會不會招來那些販子?咱們村距離縣城不到十公裏,三輪車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到時……”
小黑話沒說完,但想想也差不多,這時候汽車是個稀罕物,但拜托林濤重生的福,電動三輪車卻非常的常見,村子裏的人都有閑的時候開電動三輪車去南山玩——三輪車隻能章程,這些人直接開到牧民家裏,當天玩當天住,在牧民家裏充電,第二天玩完了再開回來,潇灑的很!
現在綏來縣滿大街跑的最多的,還真就是電動三輪車。一些退休的老人家還經常開着電動三輪車跑到這裏的海子附近釣魚,一釣就是一天!
這話說的遠了。
不過這樣說起來,至少說明這個可行性是非常強的。
盧鵬甩掉煙頭,說道:“我還是相信小濤!既然小濤把路子給咱們引出來了,剩下的事情不能總讓小濤一個人跑。至于交通問題,到時給方平說一聲,讓他跑車的時候招呼着點兒。咱們打廣告的時候留下地點,也好讓沒車的人知道怎麽過來。對了,這兩天黑子你就在村頭大樹底下呆着,有人過來打聽的時候就往棗樹那邊指路。其他人和我就在棗地裏,一來監督那些人。如果沒人來,咱們自己摘!”
說到這裏,盧鵬掃視了一下大家,強調道:“記工分!”
這話一出,大家都不說話了。
方平是村子裏開中巴車的司機,自己承包了這條線路,每天跑兩三個來回,在縣城有定點的上車點,村子裏人也方便。
現在合作社裏的人已經嘗到了記工分的甜頭。至少每個月基本上都有進項,家裏花錢、娃娃上學的雜費不用愁了。而且現在合作社裏的事情通常不累,累的活都雇人幹了,這也是福利之一。
盧鵬的動作很快,縣電視台見到現錢,也很給面子,第二天晚上就在黃金時間段播出了——盧鵬選的時間段是縣新聞和縣天氣預報中間的時間,這是本縣人最喜歡看的兩個節目。雖然是黃金時段,貴點兒,但無論是林濤還是盧鵬,都沒把這錢看在眼裏——這廣告的效益絕對是值的。
很明顯,這種免費品嘗、自主采摘紅棗的模式還是引起了大規模的議論。
畢竟這年頭,這種水果品嘗采摘園正式在綏來縣出場,至少是十來年後的事情。
新鮮品種的水果出現,往往第一表現,就是貴。
就比如林濤給冷玉虎指出來的猕猴桃。第一次在綏來出場,是幾十塊錢一公斤。如果你去買的時候問攤主能不能嘗,那鐵定是不可能嘗的。
林濤記得綏來縣開發出來的比較出名的水果,是五月鮮桃和甘蔗,這是有記載的,在電視台裏經常播放的新鮮品種。好吃在其次,在這個冷庫保鮮還不流行的時代,本地桃子普遍在八月九月才熟的時候,五月就能熟的桃子自然會很稀奇。
但是,貴。也不可能免費品嘗。
于是,這免費品嘗,立刻就戳中了某些人的某點。
在這一個星期裏,廣豐村立刻就成了本縣人民口頭八卦交流的熱搜地名。而紅棗自然也成了水果中的熱門。
要說這綏來縣吃過鮮棗的人并不在少數,畢竟不少人都去過内地,或者說都是内地遷過來的。
但綏來本地,甚至西疆北部,大面積種植紅棗的基本上沒有。
那麽,鮮棗,就成了稀罕物。
現在能免費品嘗,一公斤五塊,聽起來也不算貴,有些人,還真就有了去的想法!
這事情雖然隻是在綏來縣電視台打的廣告,但很快就随着人們八卦的傳播,傳到了外縣。
這其中,最積極的,不是那些想嘗鮮的,而是水果販子!
他們在其中感覺到了濃濃的商機和惡意!
這鮮棗可不貴啊!販來的話,肯定是能賣上錢的!
但這一廣播,誰都知道這價錢了,自己怎麽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