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豐電動三輪車的成功,給了很多人啓示。
電動車的門檻要說高,其實也高不到哪裏去。至少比起做汽車來說,是要低的多。
國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些膽大的廠子敢自己組裝汽車,想想在這個時代做電動車就不算什麽太難的技術活了。
别看電動車的價格是汽車的十幾甚至幾十分之一,但市場之巨大,卻不比汽車市場差多少,特别是這個年代,人均收入普遍不高,汽車價格卻居高不下,想要買車汽車很難,但想要買輛代步的電動車,卻是非常的便宜,因此,不僅是百姓有需求,很多廠家和商人也看中了這個巨大的市場,大大小小的各種品牌的電動車都出現了。
電動車在國内是有嚴格的标準和規定的,速度不能高于多少,重量不能高于多少。
這玩意兒買電動車的人不清楚,但做電動車的人肯定都知道。
但知道歸知道,沒人較真,或者在沒人嚴查的情況下,是沒人管的。
華夏人一向是同情弱者,就比如許平看到的這起車禍,盡管是電動車違章在先,很多人還是明裏暗裏的指責汽車司機車速過快,不過汽車司機現在也沒時間管這個,他也在幫忙搶救,打電話叫120.
救護車很快過來,拉着傷者就去了醫院,交警過來疏散人員,保障交通暢通。
很快,十字路口通行恢複,而這時候許平才舉着話筒走到攝像機跟前,說道:“剛才就在我們的拍攝現場,發生了一起電動車違章闖紅燈造成的交通事情。我就在事故現場,聽到的很多言論都是偏向于汽車司機應該賠錢——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爲什麽沒人去想,如果電動車速度不那麽快,騎行車戴好頭盔,遵守交通規則,這場交通事故是不是就不會發生?”
停頓了一下,平複了一下激動的語氣,許平繼續說道:“按咱們華夏的傳統來說,電動自行車的騎行車受了重傷,我不應該說什麽,但是,做這期節目的目的,就是爲了提醒大家,特别是經常騎行電動車的那些人,電動自行車的确方便,但再方便也要遵守交通規則,否則出了事故,受傷的是自己,是家人!國家在去年就出台了《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裏面明确規定,電動自行車時速不超過二十公裏,重量不超過四十公斤,必須得有腳踏行駛能力。但剛才我們看到的發生車禍的這輛電動自行車,其重量肯定超過了四十公斤,而時速,據剛才處理事故的交警估算,至少也是在四十公裏以上!這說明什麽?說明那些電動車生産廠商,根本不顧國家的規定标準,肆意提高電動自行車的性能,置安全性能于不顧,這完全是爲了利益,放棄安全!”
當節目播出的時候,林濤看到這一段,大有感觸。
後世電動自行車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多,因此很多城市都開始限制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而與此同時,國家也在不斷更新電動自行車的标準,以期限制其“制造車禍”能力。但電動車市場巨大,2004年國内就達到了1000萬輛,三年後達到了2000萬輛,電動車行業也在對國家制定的标準進行反對,這種拉鋸一直持續到2018年國家的正式規定将電動自行車速度限制在25公裏每小時,重量限制在55公斤以内,功率400瓦以内,但強制必須有腳踏騎行功能。
這是行業和國家标準之争。
但是,在國内的很多城市,法律的執行還是有很大的靈活度的。據林濤所知,西疆的不少城市,包括國内的不少城市,在限制電動車的同時,也在極大程度的提高電動車騎行者的安全。比如在某一特定時間裏,汽車無論如何和電動車相撞,汽車全責!
這種奇葩的規定,導緻在某一特定時段,電動自行車橫行無忌,肆意在大街小巷裏穿行,根本無視交通法規,撞人、蹭車、逆行、違章,等等。
誰都清楚這種規定是不合理的,但就出現了。
好在林濤重生前的那時間段,“弱者有理”已經不再有容身之地了。法制化,必然是大衆平等,不能因爲你是弱者就偏向于你——那樣就真的成了最大的不公平了。
但是,就在當下,要這種公平,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許平和攝制組的成員又轉戰了不少的城市,取得大量一手資料,甚至在靠近京城的某城市裏,他們直接拍到了一輛改裝的電動三輪車和汽車的相撞——讓人無語的是,開車的年過六十的老人家,開的就是改裝的老年代步車,而且不走非機動車道,攝像大哥很清楚的拍到,當時交警已經示意老人行駛非機動車道,但老人仿佛沒看到一樣,很随意的在機動車道上走走停停,甚至直接在直行雙車道的機動車道上橫行拐彎準備逆行,然後就被後面急駛而來刹車不及的汽車給撞了!
見多了車禍,許平在幫助叫來120後,當時就咨詢了交警人員,得到了這輛電動三輪車是改裝車的事實依據,而且他在看了電動車的商标後,明确對着攝像機說道:“這是一輛非法的改裝車!而且是冒着路豐電動車的牌子!我們在路豐廠拍攝的時候,全程參觀了路豐廠的生産車間,根本沒有這種老年代步車!路豐廠的電動車所有型号我們将在節目後一一展示,大家可以看得出來,這些不良商家爲了利益無所不用其極!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采取措施,在保障人民群衆的生命财産安全的同時,嚴厲打擊這種假冒僞劣産品的生産銷售行爲!”
現場拍攝的内容已經全部拍完,剩下的就是後期制作等内容。
許平和攝制組的人員很快就回到京城,準備了後期的制作。
因爲見的太多的車禍,許平希望能夠盡快把這期節目投放出去,盡可能的給相關部門、給生産廠家、給消費者以提醒,避免更多的慘劇發生!
這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良心,和使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