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陣,又見方陣,O(∩_∩)O~
我看過一個節目,說東西方戰場的不同,就是西方人打仗不太重視計謀,喜歡硬碰硬。東方人,尤其是我漢文化圈裏喜歡說計謀和儒将。
用計謀比如最常見的火和水,能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而不用計謀的方陣同樣能達到這種效果。
我們熟知的西方冷兵器時代以少勝多的案例基本上都是方陣作戰的結果,溫泉關或者希波戰争,方陣是一種冷兵器時代的殺戮機器,效果非常令人肉疼,而且戰術很簡單。
所以西方人不太喜歡用戰術層面的計謀來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比如地位崇高的漢尼拔,其實沒什麽花招,就是我天朝小孩都喜歡的包抄,這在我天朝算不上計謀,我天朝的計謀是需要多智近妖的水準才算的上。
要硬碰硬的以少勝多,我朝計謀系統不太理解,我是說不開挂的情況下。
其實我們在戰國時代也是有方陣的,秦兵就是典型的方陣作戰,跟羅馬差不多。長平之戰,白起的戰術也很簡單,因爲在那種戰場上,不需要太多計謀,比如火攻,攻誰呀。
但之後東方的方陣就沒了,士兵變成了亂杆子隊伍,主将一倒,士兵跑完,就像三國時代,好像都是将軍們在打,士兵們都在一邊看電影。這不是演義小說,真實的曆史上就是那樣,主将一挂,兵沒了,O(∩_∩)O~,然後又一個将軍開始招兵,士兵們立刻組隊去混飯。O(∩_∩)O~,不用計謀怎麽打仗。
在方陣裏,不要說一個将軍,一個百夫長帶一個百人小隊就能幹翻上千人,完全不開挂,戰術簡單到隻用捅一捅刀子。
曆史學家分析原因可能跟社會結構有關系,其實就是個爲誰打仗的問題----爲自己打,還是爲皇帝打的問題。想想皇帝是誰跟老百姓們有什麽關系,要是有什麽關系,爲什麽換皇帝時候除了貴族爲什麽老百姓沒多大反應。甚至有時候外族來了,還有人主動投靠。哪隻起義軍趕走了皇帝,老百姓夾道歡迎,O(∩_∩)O~
比如三國時代,草頭王天天換,誰來了百姓們都是照常交租,那可不就将軍一死沒人了嘛。
方陣作戰需要一些社會基礎,比如産權是私有的,整個社會風氣是尊重勇武和榮耀的,而戰死的人會被當成英雄獎勵,而逃跑的人會被重罰和恥笑,秦和羅馬就是這種軍隊結構。
每一個士兵都必須爲自己的利益打到最後一刻,所以西方的戰場有一方被殺絕的情況。不是說被擊潰或者投降坑殺之類的,是兩邊硬碰硬的殺到最後一個人,這種事情東方沒有。我們的曆史上除了被碾壓的倒黴催,隻有擊潰戰。
因爲我們是西幻背景,所以用了西方人的戰場結構,當然也有私貨,O(∩_∩)O~會玩一些戰術,隻是不會像演繹裏面,羽扇一揮,強擄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