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當中,劉秀提筆寫作着,書寫着《心經》。
這個世界,是唯心的世界,心靈最夠強大,就能一念成聖,一念成佛,有着無量的法力。
這也就是世界的區别,在主世界誕生了大賢,即便是心靈強大,也需要龐大的資源,将其轉化爲修爲,力量。
洪易之所以,在陽神後期那麽厲害,就是因爲《易經》诠釋了天道規則,萬物生滅。
至于其中道理,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很多理解,就連洪易自己也不知道。
事實上,洪玄機也很厲害,其創立的理學,可謂是儒家的正統。
理學講究道德操守,講究克制,保持本我,講究君臣倫理,講究道德秩序等,本質上是儒家的主流。
若是按照正常發展,理學很好。
可以說,理學沒有破綻,有破綻的是理學大師。
因爲理學大師,失敗的人品,導緻了理學也很是失敗。
當然了,理學最大的失敗處,不是存天理,滅人欲,不是三綱五常,而是宋朝提倡理學,結果被元朝滅亡了;明朝提倡理學,被清朝滅了;清朝提倡理學,也是被西方列強侵略,憋屈極緻。
似乎有一種觀念,信仰理學,就等着滅國吧,就等着被蠻夷,被洋鬼子騎在頭上了。
在世人眼中,能打的理念,才是正确的理念;而不能打的理念,不論是說的如何天華亂墜,都是假大空。
于是,在後世華夏眼中,理學是僞君子,是封建糟粕,名氣臭的好似臭狗屎。
“儒學,有兩大核心,一個是秩序,一個是和諧。秩序,衍生出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潔,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于和諧,禮着用,和爲貴。離開秩序,談論和諧,都是假和諧,假仁慈;離開和諧,談論秩序,都是苛政!”
劉秀思索道“不論是心學,還是理學,本質上都是儒學,其根本上脫離不開秩序和和諧兩大和諧。理學,秩序爲主,和諧爲輔,所謂的和諧,爲了秩序可以犧牲和諧,曆代被君王所喜歡;而心學,和諧爲主,秩序爲輔。”
“理學家眼中,和諧是手段,秩序是目的;可在心學家眼中,秩序是手段,和諧是目的。”
“比如,在曆代心學家眼中,所謂的三綱五常,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若是三綱五常,能維護社會和諧,那就使用;若是三綱五常,不能維護社會和諧,那就舍棄!”
“可在理學家眼中,所謂的三綱五常是目的,不是手段。動搖了三綱五常,就是動搖了國本,頭可斷,血可流,國本不能動搖!”
想着想着,又是想到了中庸。
“真儒學與假儒學,标準是中庸。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不走極端!後世的理學,臭名遠揚,就是因爲走極端了。存天理,滅人欲,初始不錯。天理,就是仁義禮智信,爲了天理,消滅自身不合理。可漸漸的,走極端了,變得臭名遠揚了!”
劉秀思索着,已經明悟了儒學的真谛,秩序和和諧爲核心,中庸爲标準,隻是各有側重而已。
理學,是唯物主義;心學,是唯心主義。
理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