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監國元年三月四日,唐甯率領五百餘艘的龐大船隊,六萬兵力進遼東灣抵遼河口岸。
随即,唐甯親率四萬兵力登陸,然後北上。
餘者兩萬兵力,以吳三桂關甯軍一萬兩千人爲主體,另附三千新軍,五千白杆兵調頭南下。
爲什麽不先在山海關背後登陸,反而舍近求遠的在遼河口岸登陸四萬人,再讓另兩萬人南下呢?
原因很簡單,爲了出其不意。
唐甯此行的主要目标有兩個,一個是山海關,另一個自然是清廷所謂的龍興之地,陪都盛京。
相比于山海關,盛京的地位自然更加重要。
如果先讓吳三桂在山海關背後登陸再發起襲擊,唐甯自己所率領的主力肯定還在海上。
山海關先一步遇襲,清軍很可能會第一時間通知盛京守軍做好防禦,還有沿途的清軍各據點,必然會帶來很大麻煩。
何況山海關的防禦主要是防禦北方南下之敵,如果從背後發起攻擊,就算不是突襲,也不會帶來多大的麻煩。
所以在出發之前,參謀部就認爲要想出其不意的攻占盛京,這個時間差就很重要,要讓清軍來不及反應。
先從遼河登陸,再順勢拿下蓋州衛、再北上攻取海州衛、東甯衛,直逼原沈陽衛,就是現如今的盛京。
如果順利的話,等吳三桂向山海關發起攻擊的時候,唐甯部主力恐怕已經打到了盛京城下。
因爲清廷入關之後,爲了盡快的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大明殘餘勢力等反抗力量,将八旗主力全部帶走了。
多爾衮之所以敢如此做,是因爲周邊的勢力早已經被八旗軍打服了,沒了威脅,保留一兩萬兵力駐守一些重要衛所,即可保遼東安全無虞。
就算出現什麽突發事件,從京師再調兵北上支援,也完全來得及,因爲沒有人能夠在短時間之内将遼東的八旗軍打垮。
當初在入關之時,新軍的名頭甚至都沒人聽說過,所以也根本不會有人想到在兩年之後,會突然有這樣一支軍隊千裏迢迢率領那麽龐大的船隊北上。
哪怕後來在新軍聲名逐漸鵲起時,也沒人往這方面想。
因爲遠征遼東,不是靠一兩萬人就能夠做到的,當時唐甯手上能夠抽調的精銳也頂多隻有兩萬人。
那麽點人,唐甯怎麽敢幾千裏北上,不怕後路被人端了?所以那時的唐甯也隻是以陸路進攻爲主。
但是,唐甯率軍從福建北上之後,形勢變化得太快了,先是擊敗阿濟格部,又陸續收複吳三桂、明安達禮、大部闖軍。
甚至還借來了能征善戰的白杆兵、狼兵。
可即便如此,也沒人想到,唐甯聚集這些精銳的目标是遼東。
幾乎所有人都認爲唐甯很可能是準備從山東登陸,對多铎、滿達海、濟爾哈朗等部實行包抄。
另一種可能是在北直隸登陸,直接威脅京師,但可能性相對前一種情況要小很多。
畢竟京師的防禦太嚴了,憑幾萬兵力想要攻下防守嚴密的京師,很難。
當初先帝率十萬精兵繞過錦州、甯遠分三路突入關内,直逼京師,最終也沒能成功攻下京師,随後多次入關也依舊沒有攻破京師。
而當時的守城明軍,怎麽能與如今的大清精銳相比?
現在新軍隻在部分戰場占據主動,隻要唐甯不傻,就不會冒這般大的風險,一旦失敗,那後果就非常嚴重。
也許有的人心中可能閃過唐甯會不會北上遼東的念頭,但即便有這種念頭,也會立即閃過去。
原因很簡單,現在對大清來說,關内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大清不可能因爲唐甯有去遼東的可能,就提前一步将爲數不多的兵力派往遼東。
萬一将兵力抽走了,唐甯的目标就是迂回包抄或者直逼京師,那就壞了。
可事實就是,唐甯的目标一開始就是沖着遼東去的,不爲消滅清軍的有生力量,而是攻下其龍興之地,動搖整個八旗軍的軍心。
一旦攻占盛京,控制遼東,新軍在很多方面就占據更大的優勢。
當然,說來說去,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清軍的水師力量與新軍相差太大了。
新軍跑到海上去,旱鴨子的清軍沒有絲毫辦法,所以也就沒辦法追蹤新軍的蹤迹。
爲了達到更佳的突襲效果,唐甯很奢侈的一上來對付蓋州衛、海州衛、自在州幾個據點時就動用德式火炮。
由于條件原因,這些據點一沒有護城河,二沒有甕城,城牆也不高。
88毫米高射炮幾炮就可以将城牆轟塌,然後以狼兵爲先,迅速的從缺口處發起進攻。
沿途的這幾個稍大些的據點,沒有一個正規軍兵力超過一千的,但是,清軍的反抗出奇的激烈。
原因無他,女真人從小就在白山黑水中長大,大部分人拿上武器就是一名不錯的士兵。
所以,在看到城池被成千上萬的人攻擊時,城内的很多女真百姓也自告奮勇的拿起武器反抗。
女真能夠迅速的崛起,當真不是沒有道理的。
敵人的激烈反抗,給新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但唐甯沒有太多的時間浪費在這些小據點上,突入城内之後,他迅速的派出了真正的新軍與敵人進行巷戰。
唐甯帶來的新軍,每一營都有一個排的士兵配備德式武器,巷戰之中,武器的作用更大的發揮了出來。
再在新軍的優勢兵力之下,清軍即便反抗再激烈,也隻能不甘的被鎮壓下去。
然後,唐甯留下少部分兵力穩固占領的衛所,自己再親率主力繼續北上。
花了二十幾天,才一路從蓋州衛進擊到了盛京城下,這比預想的時間足足多了一倍。
從偵察兵傳回來的消息,在五天前,吳三桂部終于攻下了隻有幾千人駐守的山海關,山海關正式落入新軍之手。
唐甯沒有命令吳三桂抽出兵力支援,不管清軍的援軍經不經過山海關北上,山海關的作用都非常重要。
真的等清軍的援軍出現在遼東,吳三桂再抽出兵力支援也不遲。
此時,唐甯親率的兵力已經不足三萬人,除了戰損之外,剩下的被安置在沿途占領的衛所,以保障後路的安全。
但即便如此,唐甯手中的兵力,也是盛京城中清軍的四倍。
不過,唐甯卻不敢小瞧隻有六七千兵力的盛京,城中居民全民皆兵都不是不可能。
而且盛京作爲清廷的陪都,各方面的防禦措施自然不是沿途的那些衛所可以比的。
從觀察到的敵人情況可以看出,盛京守軍很可能在幾天前就知道新軍打過來了,那些衛所雖然被新軍攻占,但也成功的拖延了一些時間,讓他們多了一些準備。
新軍原本的突襲計劃,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大戰,一觸即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