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九點左右,外面就有一個婆娘興奮的跑進來,一邊跑一邊高聲喊着“新郎官來接新娘子咯。”
瞬間,楊家大院就沸騰起來,尤其是孩子們,此時更是被家長給叮囑着去堵門,這年頭可不興給孩子們紅包裏面裝錢,畢竟誰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即便是富裕人家也幾乎不會這麽做,至少在他們這邊是沒有給堵門的孩子們發紅包的,都是用糖塊代替。
從家門口一直到接到新娘子一共有三道門,農村孩子多,因此結婚的時候你得準備不少的糖才可以,不然會很尴尬。
好在楊青青的新婚丈夫是供銷社的小領導,結婚需要喜糖,單位裏的領導也不會吝啬的,總能走點員工通道給寫便利。
“不給喜糖不讓進門。”一時間,想着等拿到糖果的孩子,什麽都顧不上了,齊刷刷的沖到大門口去堵着。
隻是很可惜,随着一把糖從牆頭上被抛進來,堵着門的孩子們什麽都顧不上了,扭身回頭瘋搶扔進來的喜糖,新郎官也順利的跨進了大門。
這次來陪着新郎官結親的,是對方的堂兄弟,來了有三四個,護着新郎官跨過三道門,可算是看到了新娘。
姜瑜被姜秀秀拉着站在院子裏,透過窗戶看着裏面的情況,隻見媒人在裏面念念有詞,都是一些吉祥話兒,且農村的習俗看着也很有趣,這婚禮在她看來,也是原汁原味了。
這個年代接新娘大部分都是牛車,條件好點的是租用村子裏的拖拉機,再好點的直接騎着自行車過來。
今天對方來接人,直接就是騎着自行車,浩浩蕩蕩的十幾輛,惹得村裏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地裏羨慕眼紅。
他們很多當年結婚,幹脆就是從自己村子裏走到婆家的,别說自行車了,連牛車都沒有。
這一比較,心裏難免會産生落差。
不過在姜瑜看來,可謂大開眼界,她無法想象結婚居然是用自行車的,而且來接親的流程和穿戴都很土味。
想到自己結婚,最早也要十年後,心裏不禁松了一口氣,那時候私家車已經開始出現了,華夏經濟發展迅猛,她或許能避免這種自行車接親的羞窘。
在這個年代,能被自行車給接到新家,對新娘子來說是最美的婚禮了。
可姜瑜到底不是這個年代的人,她實在是很難全心接受。
衆人經過一番的熱鬧,楊青青就被她的新婚丈夫給抱出了家門,放到了最前面的那輛自行車後座上。
後座很體貼的鋪着一張軟墊,車把手上也挂着紅色的布條。
楊青青的父母要跟着過去喝喜酒,也坐上了自行車的後座。
衆人在一番喧鬧的道賀聲中,看着接親的隊伍離去。
“咱們回去吧。”姜秀秀招呼正在和一個小男孩聊天的姜川,挽着她的胳膊往家裏走。
姜瑜對這樁婚事其實很看好,畢竟不是每個男人都能娶一個家有殘疾父親的女人做妻子,說不定以後就會是一個很重的負擔。
既然對方依舊堅定的娶了楊青青,那就是真的很喜歡她。
先不說以後供銷社的處境如何,至少在這幾年内是能過上舒坦日子的。
“你覺得青青姐對象咋樣?”
“挺不錯的。”姜瑜回答。
“是吧,我媽也覺得對方挺好,而且我偷聽五嬸和我媽說過,青青姐對象給了他們家六十六塊錢的彩禮呢,這筆錢青青姐不打算帶走,留給了楊叔劉嬸,那人還說青青姐隻要過門,家裏的錢都給她管着。”姜秀秀的語氣裏都是羨慕。
姜瑜點頭,不知道該說什麽。
作爲現代職業女性,她的觀念并不适合這個年代,因此很多的話她不會對姜秀秀說。
以免被看做異類。
卻說楊青青這邊,被接到縣城裏的一個院子裏,連番的折騰,喝完喜酒送走客人,天色也已經暗下來了。
家裏的晚飯是她婆婆做的,不過是将中午的飯菜回鍋熱了熱,有不少的肉,誰也不會嫌棄。
她的新婚丈夫叫梁平,長得一般,不帥可也不醜,個子瘦瘦高高的,帶着一副眼鏡,給她一種很有知識的感覺。
最開始她的确是不想嫁給梁平,畢竟她心裏有喜歡的人。
可之後她在村中五嬸子的陪同下,來到梁家吃了頓飯,看到梁平的父母,心裏的排斥瞬間淡化了很多。
梁平的父母很和善,而梁平的兒子也特别的懂事,甚至看到自己還有點膽小,長得白白嫩嫩的很可愛,她第一眼看到就喜歡的緊,當然這時候她并沒有把這個小娃娃堪稱自己的繼子。
她喜歡的人也在縣城裏,隻是那人的父母性格有點不太好相處,好幾次她看到那對夫妻扯着嗓門吵架。
人,其實很怕比較,若沒有接觸到梁家,她大概還是會堅持等着那個人去她家裏提親。
“青青,既然來到咱們家,就别把自己當外人,以後這裏也是你的家,有什麽不懂得盡管問媽。”梁媽媽膝下隻有這麽一個兒子,再加上青青這孩子樸實勤勞,接觸過幾次,再加上她的一些聽聞,心裏對這個兒媳婦很滿意。
梁青青羞澀的點點頭,然後察覺到坐在兩位老人中間的小娃娃正悄悄地看着她,想到以後這孩子也要喊自己爲媽媽,她心裏頗有些忐忑。
梁媽媽見狀,低頭沖小孫子笑道“浩浩,這是你的新媽媽,奶奶告訴過你是吧?”
“……嗯。”小家夥垂下頭。
“媽,他現在還小,可能沒辦法讓他一下子喊出來,不管喊我媽還是姨,我都會對他好的。”楊青青趕忙說道。
“好,媽聽你的。”梁媽媽聽到兒媳婦這麽說,心裏更加的滿意,這兒媳果然沒有娶錯。
姜瑜這邊,高中的課程已經複習完了,課本上的知識對她來說根本沒什麽難度。
雖說脫離學校多年,有些理論和公式你會模糊,可隻要再複習幾遍,很快就能撿起來。
現在她已經開始複習大學的課程,沒有大學課本,這些都是幾位老爺子自己備課然後再教給她。
姜瑜如同一塊海綿,以極快的速度吸收着幾位老人腦海裏的知識,這學習速度,讓幾位學識淵博的老人家都覺得緊迫起來,同時也深深地爲姜瑜惋惜。
若是個和平年代,她必然會有一番很大的作爲。
可如今,學再多又有什麽用呢,隻能自娛自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