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照日南郡王封号中的“日南郡”,就是占城國的舊稱。而他的官職靜海軍節度使中的靜海軍,則是唐朝在鹹通七年設立的一個藩鎮,用于守護安南地方,以防南诏國的進攻。
曆史上鎮南都護府的府治在鹹通元年、鹹通四年兩度被南诏國攻破,形勢岌岌可危。
其中鹹通四年那次鎮南都護府治的失陷時間長達三年,直到鹹通七年才由唐末名将高骈收複。随後就設立了藩鎮靜海軍以抵禦腦抽的南诏國對安南方面的攻勢——當時唐诏兩國正在進行一場長達數十年的拉鋸戰,戰場從四川一直延伸到安南,結果可以說是兩敗俱傷!
早就沒有多少中央軍可用的唐朝依靠一堆割據或半割據的節度使派出的軍隊把強盛一時的南诏吊起來猛打,使其“屢覆衆,國耗虛”,甚至到了征十五歲以下男子爲兵的地步。
而南诏本族兵力的枯竭,也給了投靠南诏的漢人清平官鄭買嗣發動政變,盡誅南诏王室八百餘人,自立爲帝,建立大長和國的機會。
唐朝方面,則由于戍守桂林的數百徐州兵因爲防守六年無法還鄉,群情激憤,發動起義,一路打回徐州,後來又在徐州一帶和唐朝官軍交戰了将近一年,嚴重消耗了大唐王朝在中原腹地的軍事實力。
在龐勳起義被鎮壓下去沒幾年,就發生了“王仙芝、黃巢起義”,所以也有人認爲: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
不過真要追根溯源,長達數十年的唐诏戰争,大約才是真正的禍基所在。
安南脫離中國的禍基,其實也是這場讓唐诏兩國俱敗的長期戰争,和是否設立藩鎮靜海軍關系不大。
而朱慈烺思慮再三之後,還是覺得設立藩鎮,是目前大明能夠使用的最合适的治理殖民地的方法。
要不然還能怎麽辦?
現在大明朝廷的直轄地盤走得是軍政分離的路線,巡撫、知府(州)基本上不能幹涉軍務(除了維持治安的巡标),而總督、提督、總兵也不能幹涉地方政務。
另外,總督、提督、總兵隻是軍區(戰區)的負責人,除非有特旨授權,否則他們不能管轄防區内駐紮的模範師(包括師所轄的部隊)和其他由大元帥府直接控制的部隊,基本上就隻能管轄一些模範團——不是所有未編入師的模範團都由總督、提督、總兵管轄,他們隻能管其中的一部分。
此外,征兵和訓練新兵以及軍眷管理這些事情,還有16個将軍府管轄——這些将軍府理論上是由大元帥府直轄的。雖然将軍一職可以由提督兼任,但是将軍府和提督司不能合并,必須保持兩套班子。
在這種情況下,大明直轄地盤上的軍權、政權都被拆得很細,總督、提督、總兵、巡撫、知府、知州這些高官都隻能管自己的一攤,互相牽制,誰也沒有全權。
這種治理結構保證了大明中央的權威,但同時也降低了地方軍政的效率。
在南京周圍一兩千裏距離内,效率降低的幅度還不大——600裏加急三四天能到,那麽中央兩府(内閣府、大元帥府)就能及時加以處置。
但是超出這個距離,管轄起來就有點吃力了!
譬如廣東、廣西、貴州這三個省,就在“2000裏加急圈”外。好在廣東、廣西現在不是戰區,問題也不大——不過大明對兩廣地方的控制,依舊要弱于處于核心的“兩湖四江”。
貴州地盤上擁有大量的土司,歸屬巡撫直轄的土地很少,田土總數(由貴州巡撫控制)隻有幾十萬畝。說是巡撫,實際上就是個知州。
而川黔總督下面,還管着兩個權限很大的節度使司——川東節度使司和川西節度使司。
至于距離更遠的陝西,朱皇帝幹脆全權委托給了平西、朔方兩大藩鎮自治。
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遼東了——遼東雖然不在“2000裏加急圈”外,但是卻要渡海,所以和南京之間的通信往來也不是太方便。
不過遼東省現在隻有一個金州府,還是個新設立的“屯田府”,管理起來比較容易。
而且現在駐紮遼東的軍隊都是中央直轄的模範軍,還是輪番駐遼的,比較容易指揮,也就沒有必要設立遼東藩鎮了。
占城和金瓯這兩塊地盤,距離南京都過了6000裏了,而且還有大段的海路,通信受到季風影響。不設立統管軍政、民政,擁有很高的軍事和财政權限的藩鎮,實在是很難治理的。
而藩鎮,其實也不等于對抗中央的割據政權——節度使和巡撫、總督、提督、總兵一樣,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員。至于能不能撤換,關鍵不是在名号,而是要看是否擁有可以對抗朝廷的私兵!
如果文臣巡撫擁有了可以對抗朝廷的私兵,一樣是個割據藩鎮!
所以在目前大明朝廷所設立的藩鎮中,其實也有割據藩鎮和忠順藩鎮之分的。
其中平西軍、朔方軍、東甯軍、靜海軍都是割據藩鎮,擁有對抗朝廷的軍事實力。不過其中的東甯軍隻有強大的水軍,沒有可以對抗模範軍的陸軍,因此隻是理論上可以對抗一下大明朝廷。
淮北軍、徐海軍、金瓯軍(金瓯營田使司)、川東軍、川西軍都是忠順藩鎮,根本不具有抵抗朝廷的能力。
而在藩鎮之外,還有土司和藩國兩種地方自治(也可以看成割據)形式。
其中土司主要集中在大明西南和西北——土司不僅存在于大明朝廷之下,也可以存在于藩鎮之下。平西藩下的330千戶,就被大明朝廷歸類成了“土司”。
而藩國,則是擁有國号的大号土司——并不是擁有國号的藩鎮,因爲藩鎮之主并不一定世襲,而土司之主必是世襲的。
也就是說,代王朱慈炯,日南郡王朱慈照這兩個藩王,其實不是“藩國之王”,而是親王(郡王)兼領節度使。
而真正的藩國,目前隻有一個,也就是安南國!
在得到了黎維祺、鄭梉、武公悳、莫敬宇、阮福瀕等人稱臣求封的奏本後,大明朝廷在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回應。
黎維祺被冊封爲安南國王,鄭梉被封爲清化侯,武公悳受封宣光侯,莫敬宇受封高平侯,阮福瀕則受封廣南侯——清化侯、宣光侯、高平侯、廣南侯的名号雖然都用了安南國的府名,但都是大明皇帝所封的侯爵,所以他們都屬于大明的侯爺!
可不是安南國王可以随便下诏讨伐的!
同時,朱慈烺也以聖旨大诏的形式,免除了鄭、武、莫、阮四族過去的一切罪行——無論他們是逼着黎皇上吊還是自己稱王稱帝,現在都不是問題了。所以他們都是安南國的大忠臣,是由大明天子認證的忠臣,一個個都忠不可言!
而在冊封安南國王和四大侯爵,又認證了一批安南忠臣的同時,朱皇帝也發現了一個壞蛋。
就是邪惡的占城國!
這個占城國明明是大明的藩屬,但是卻不守臣節,向安南、真臘稱臣,而且還利用安南内亂的機會侵犯安南,實在罪大惡極,所以必須讨伐!
不僅大明要出兵,而且剛剛受封的安南國王和他的四大忠臣,也必須要一起出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