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台被馬拉申科所選中的坦克不是别的,正是原本曆史上搭載着85毫米D-5T主炮的IS1重型坦克炮塔原型車。
這一型經典的炮塔從最初的KV85原型坦克到IS1再到更後來的IS2都被一路沿用下去,自設計之初就考慮到日後更換更大口徑主炮需要的原型炮塔被設計地非常寬大,這也就是爲什麽拉夫裏年科看這東西的時候會有“小型KV2炮塔”的錯覺。
嚴格來說,該型在原本曆史上被斯大林重型坦克一路沿用下去的炮塔并不能算完美,隻有100毫米物理裝甲厚度的炮盾最前端位置别說是88炮,就連後期型四号坦克的長身管75炮都能将之正面打穿,光靠這個半弧形的圓潤炮盾來奢望本就是概率性運氣事件的跳彈防禦,這在戰火紛飛又極爲殘酷的戰場上無疑是一種非常愚蠢又幼稚的行爲。
但不論怎麽說,不失爲一款出色設計的IS1/2重型坦克通用炮塔終歸還是一款經過了殘酷實戰考驗的成功設計。一想到連德軍引以爲傲的虎式坦克前裝甲也不過隻有區區一百毫米,自知這世界上絕不會有無敵坦克這個道理的馬拉申科倒也随之釋然起來。
“也罷,100毫米的炮盾雖然抵擋不了虎豹和長四但最起碼在1941年是完全夠用了。能在這種節骨眼上用上未來裝備本就已經夠知足了,再去要求太多的話反倒顯得我有點貪得無厭了。”
換個思路之後瞬間感覺自己腦袋想通了的馬拉申科,随即率先一步踏上了面前座車的車體首上前裝甲闆,手腳并用中三下五除二地來到了炮塔之上揭開了車長頂蓋,一腳已經邁入炮塔内的馬拉申科随之轉過身來,沖着仍舊愣在原地的衆人們開口說道。
“還愣在那裏幹嘛?開始幹活了!同志們。”
被馬拉申科這一語驚醒後的衆人随即開始分散開來。
隸屬于馬拉申科麾下車組的伊烏什金和基裏爾等人跟随着馬拉申科的步伐開始登車,而身在一旁的拉夫裏年科在聞聲之後亦是帶領着自己的車組,開始邁步向着一旁的另外七輛炮塔迥異的原型坦克們走去。
有資格挑選自己未來座車這種事情對于打了大大小小數十場坦克戰的拉夫裏年科來說,卻依舊還是大姑娘上轎的頭一遭遇到,手中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更沒有個“參謀”給出謀劃策的拉夫裏年科隻能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做出選擇。
伴随着不斷邁進的前行腳步,緊接着出現在拉夫裏年科面前的第一輛原型坦克,赫然是一輛搭載了四四方方幾乎三面垂直裝甲的“方正”炮塔坦克。
這一台外表四四方方而三面垂直,隻在炮塔正前方附加了一個隻能覆蓋三分之一正面投影面積弧形炮盾的重型坦克,看起來倒頗有些德軍坦克的設計風格味道。
提出該型炮塔設計方案的科京麾下設計師認爲原有的蘇制坦克炮塔内部空間過于狹窄,不但使得炮塔内部的戰鬥人員施展不開從而大大削弱了人機契合功效,拉低了坦克的整體戰鬥效率,更是讓原本可以搭載不少炮彈的炮塔内置第一彈藥架被嚴重閹割了其載彈數量。
基于此原理,該型看起來四四方方的原型炮塔在所有可能的位置都使用了垂直裝甲加以布置防禦,從而在此基礎之上得以拓展了炮塔内部的成員施展空間,并一道提高了炮塔尾部内置第一彈藥架的載彈量。
其在滿載狀态下足足可以搭載35發85毫米定裝炮彈,等同于擁有着所有八輛原型炮塔坦克中最爲巨大的炮塔内第一彈藥架載彈量,在搭配上因取消傾斜裝甲防禦布置而随之換來的更寬敞炮塔内部人員施展空間之後,該型原型炮塔在人機功效上的巨大提升可謂是所有原型車裏當之無愧的排行榜首。
與此同時,因取消表面積更大的傾斜裝甲而采用了裝甲分配利用率最高的垂直裝甲布置方案,該型坦克炮塔得以在總質量幾乎相差無幾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了炮塔本身的物理裝甲厚度。
其左右側面和炮塔正後方後腦勺位置上的防禦均爲采用焊接工藝的均質鋼裝甲布置完成,擁有着在1941年時堪稱相當可觀防禦力的80毫米物理厚度。
在其他三面上節約下來的裝甲分配重量則被統一集中到了中彈幾率最高的炮塔正面,同樣采用了垂直方法加以布置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高達120毫米,搭配上那個僅能覆蓋三分之一炮塔正面投影面積的30毫米厚半弧形炮盾之後,其裝甲最厚處位置防禦力則達到了驚人的150毫米,這在1941年時完全隻能用變态這樣的詞彙來加以形容。
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卻同樣存在于該型看似完美的原型炮塔之上。
完全采用了90度垂直裝甲來布置防禦的炮塔不但失去了傾斜裝甲所換來的等效裝甲加成,有如護體神功一般的大角度着彈跳彈幾率也徹底與之無緣,這也就意味着該型炮塔在實戰當中隻能憑借厚實的物理裝甲去硬扛敵方火力。
一旦被敵軍的坦克繞後**亦或是埋伏到了側方向位置突然開火,完全垂直的裝甲防禦根本别指望有任何能爆人品的跳彈。而這對于在實戰中,時長要對付具備高機動性且愛玩迂回包抄側擊戰術德軍坦克的蘇軍坦克兵來說,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什麽好消息。
繞着眼前這輛采用垂直裝甲炮塔的原型車足足走了兩圈,思來想去總覺得這玩意兒隻有正面是個鐵王八的拉夫裏年科終歸還是抛去了猶豫後輕輕搖了搖頭,被德軍打穿側裝甲而一擊斃命的秒殺結果可不是拉夫裏年科想要的下場和歸宿。
“還是再看看其它的吧......”
内心中暗自開口報以着貨比三家打算的拉夫裏年科,随即邁開雙腿向着緊挨着的下一輛原型車走去,隻是這緊随其後出現在眼前的下一輛原型車則是完全迥異風格地另一種走極端設計思路。